金山网讯 漫步大运河旁的景观步道,清风拂过水面,岸边绿植葱茏,一幅城河相依、古今交融的“城市画廊”在眼前徐徐展开。在大运河上段景观提升工程中,溧阳码头、丹阳码头、袁公义渡3处新建微缩景观生动再现运河往昔的繁忙景象,让流淌千年的运河文化在当代多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溧阳码头、丹阳码头是当年大运河畔的两座标志性老码头。”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钱兴介绍,晚清镇江辟为通商口岸后,大运河上陆续开通发往丹阳、溧阳的客货航线,每日航班不断。这两条航线以西门桥为界,形成“桥南停靠丹阳航轮,桥北停靠溧阳航轮”的格局。久而久之,不仅码头得名,周边巷道也沿用了溧阳码头、丹阳码头的称谓。
码头周边的地名更是运河货运史的“活化石”。紧邻溧阳码头的“缸瓦厂”,因当年码头沿岸堆满了大缸瓦罐和砖头瓦片得名。靠近丹阳码头的“西柴院”,则曾是镇江最大的柴草集散地。“小时候这里可热闹了,迎江桥两侧满是砖瓦,人来人往烟火气十足!”家住附近的王阿姨的回忆,与眼前的景观相呼应,让人仿佛能看见当年这里穿梭的人群与堆积的货物。
凭借紧邻出江口的区位优势和黄金十字水道的独特地理条件,加之地处闹市区,两座码头成为重要转运枢纽。如今新建的微缩景观以精致场景再现了当年船来船往、人声鼎沸的繁忙景象。
记者沿步道行至老西门桥西侧岸坡,一座两角飞翘的半亭静静伫立在绿荫中。这便是复建后的袁公义渡。驻足亭下,想象着200多年前,这里曾有渡船免费接送百姓过河,善举让运河平添了一份温情。
据方志记载,清乾隆四十七年,常镇道袁鉴听从乡绅的建议,在此处添置了一艘义渡船,沿河免费摆渡百姓,百姓感念其善举,将这处渡口称为袁公义渡。此外,当时镇江大运河段上还有其他义渡。义渡的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和民间募捐,这份慈善大爱的情怀顺着运河水流淌至今。
行走运河两岸,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观节点,实则是镇江运河文化的鲜活注脚。从商贾云集的老码头到普惠民生的义渡口,一处处微缩景观串联起古今记忆。当夕阳为运河镀上金边,景观中的人物与岸边散步的市民重叠,让人真切感受到:运河的故事从未远去,它正以新的方式书写辉煌。(记者 孙力 卞婷婷)
视频制作
孙力 钱恒 张宇杰 卞婷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