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吉林市松花江东岸的龙潭山,巍峨雄伟,山幽林茂,是城区边缘游山望远的好去处。除自然风光外,在龙潭山还有众多古迹厚积着一方名胜底蕴,裨益着游人登临时的游兴。就在山上碧水幽幽的龙潭一侧,立有一座四柱三楼、金瓦罩顶的木牌楼,上有清代光绪皇帝题字匾额“挹娄泽洽”。
匾额题字中的“挹娄”是一个生息于东北的古族之名,用在匾额代指吉林大地;“泽”是恩惠之意,“洽”有广博的解释。四个字共同用在匾额上,当是光绪皇帝为了表达了怀念祖先恩德,祈望赐福一地苍生的寓意。四个字的字形虽然并不繁复,但却和大多数题匾题字一样诘屈聱牙 ( jié qǔ áo yá ),且又因古文从右往左书写的习惯,而常被一些当代白字大神从左往右读作“恰到好处”。
因立于龙潭一侧,且有帝王手书匾额,“挹娄泽洽”牌楼很早就成为吉林市的一处名胜,游人多会在此拍照留念,故而有许多影像资料传世。在对比不同时期的照片时,人们发现这座牌楼四柱三楼的式样虽一成不变,但屋顶却发生过数次变化。
在皮福生老先生编著的《吉林近代图志》中有一张拍摄于1924年的照片。此照片是时任吉林省代省长的王维宙率部分僚属与家属同日本驻吉林总领事深泽的合影,拍摄地为龙潭与牌楼之间。照片中牌楼的顶部为“悬山卷棚顶”,正脊为平滑的“过垄脊”,楼顶覆有瓦片,博风板与垂脊之间有突出物装饰。1932年版《满洲写真帖》中,“挹娄泽洽”牌楼虽为远景,但样子仍与1924年基本一致。
然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的影像资料中,“挹娄泽洽”牌楼上的瓦以及高耸的垂脊就消失不见了。如吉林风光明信片中,“挹娄泽洽”牌楼仅见檐椽上覆盖的“望板”遮风挡雨,至于望板上的构件和瓦片尽已不知所终。在我印象之中直到本世纪之初,牌楼虽经修缮涂漆、加装雀替等构件,甚至还加装了正脊,但牌楼顶一直没有安装瓦片。
如今的“挹娄泽洽”牌楼顶为金色覆瓦,但牌楼形式已是“悬山尖山顶”,除正脊、垂脊外,垂脊下梢还出现“外撇”,让脊头有了歇山顶“戗脊”的意味。总的来说,改造后的牌楼虽只调整了楼顶,看起来比从前没有瓦片时更庄重大气,金色又与皇帝题字契合,且更接近了历史旧貌,至于差异并无伤大雅。
由于旧貌湮泯,寻幽访古的游客又只在意光绪皇帝的匾额,就我所知,坊间并没有因牌楼式样而出现龃龉。反倒是大多数游人对牌楼下的龙潭加上一圈铁围栏的举措十分遗憾。尽管围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禁止野浴”,但自然和谐之美毕竟遭到了破坏,再好的举措实属于典型的“煞风景”。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