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庆市开州区温泉镇温岔口经G347国道(原S102省道渝巫路)向东行驶,约22公里到达区境东北部的河堰镇。河堰,又名“河堰口”,民国时期(1930年)这里因修建低坝水堰(水利设施构筑物),堰首截流龙洞河口(今东坝溪)而得名①。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地方文献和形胜舆图中已有“河口堰场”之记载。清末旧属开县东里马兴山甲,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马兴山乡,次年析置河堰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温汤井联保,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设河堰口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并入温泉镇。1953年时属开县清坪乡,1958年划入岩水区清泉公社,1961年改属马家公社,1961年析建河堰公社。1984年恢复河堰乡,1992年河堰、马家二乡合并升设河堰镇,2005年岩水乡并入河堰镇②。河堰镇今距离开州城区50公里,云阳县城80公里。
从温泉镇方向进入河堰镇的西场口
清代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版《夔州府志》(恩成 修,刘德铨 纂)配套的这幅“开县形胜图”中对“河堰口场”的简要文字说明,并重点提及了所处开县、云阳边界的区位信息。
河堰镇西场口外的大片水稻田园,山脉横亘旁侧(南)。正值小满时节,稻秧插种劳作忙。场镇周边以前还分布有采煤、炼铁等厂矿及小水电站。
河堰场镇聚落呈线状,镇政府驻地——建华街,1994年命名,取“建设中华”之寓意③。街区东侧立有一座欢迎牌坊,全瓷砖外立面贴筑,极具九十年代风格典型。两端对联则体现了当地在新时期“勇于开拓,图谋发展”的精神理念。
河堰场镇上至今还存在着标注了“开县”字样的老单位旧址。2016年开县改设开州区,那么“开县”字样的招牌与标识,也可以算作“地名文物”。河堰作为农业型场镇,依托市场经济大潮,通过设立农业开发公司,打破山地思维束缚,将传统粗放式耕种转化为集约式生产,早在多年前当地便已启动规划实施了。
河堰场镇东侧约3公里的大槽村,因山槽宽大得名。这里就是开州与云阳的政区交界处。与众多边界点一样,大槽村周边也是插花土地遍布,虽有一条溪沟为大致分界线,但受早年地籍资源影响所致,没有固化细节归属,总体仍显得交错复杂。
大槽村开(州)云(阳)边界点住户、农田、山林分布概况
2013年S102省道(渝巫路)升级为G347国道后,开州将公路界牌立在了实际边界点西侧约800米处(图中字体标注的拐角位置)。图中左下角就是那条自然界沟,沟北属开州,沟南属云阳。
小溪沟理论上分界了云开两县(区),公路桥也上跨溪流,因所处边界,桥梁取名很直接——云开桥,而且有两座,一上一下。公路这里是下云开桥,上云开桥位于公路南侧约1公里(溪沟上游),以前是一座土桥,并连接了由开州温泉镇(温汤井)通往农坝、江口、沙市等云阳北部场镇的古道。后来土桥被毁,地名被延续至今④。1910年夏天,英国植物学家、旅行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先生一行人从巫溪(大宁)到宣汉,自云阳沙市、农坝西行前往温泉(温汤井)途中,按照方位走向与游记里的地名描述,他们应该也经过了此桥⑤。
云开两县(区)1B号官方界桩立于公路旁
界桩设立时间是2019年,那时候才进行了新一轮政区勘界。云阳还有两户农家沿分界溪沟深入到了开州境内约300-500米,如图所示。
云开1B号界桩旁还立有一块双方共创“平安边界”的公约碑,条文内容简洁明了,希望居住在边界点两侧的百姓们能够和睦相处,友好交融,尽量化解旧时代因为地籍归属缺乏系统管理,所造成的资源利益纠纷。目前两侧基层管理建制——开州区河堰镇大槽村1组/3组VS云阳县龙坝镇农堰社区15组。
这处边界点竟然设立了云开之间的两座编号界桩,公路旁是1B号,公路北侧的溪沟(云开界沟)田坎边则立有1A号,两座界桩相隔仅约40米。如此情况确实不多见(但根据一些资料信息显示,开州与邻县边界‘同点两桩对立’的情况倒另有几处),也许双方县级主管单位在开展界线勘定时的“勘界协议书”里才会查到更详细的说明。该协议书依照2002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与2008年8月由民政部第36号令颁布的《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理办法》具体实施执行⑥。
(下)云开桥两县(区)边界点各要素信息标注:界桩两座、桥梁、溪沟、道路、住户。
(下)云开桥两县(区)边界点东端景观风貌。图右远处是云阳县农坝镇设立的地名宣传标识牌。界沟北侧(左)水稻田属于开州区,南侧(右)油菜田以及玉米地属于云阳县,当然这只是理论划分,虽有界桩矗设,但实际归属情况非常复杂交错。
设立在溪沟北侧,开州区境内的云开1A号界桩。前方那排农家房屋均是河堰镇大槽村1组居民点。
影像地图中的(下)开云桥界桩点位信息标识,蓝色部分所属开州区辖境。谢谢地理爱好者勾伟强先生提供此图素材。
从(下)开云桥边界点东行约600米就来到了农坝镇西场口,即岩岔口聚落处。图中“农坝”地名牌左侧原来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私人医院,现已被废弃。
岩岔口,又名“岩叉口或岔路口”,因地处龙堰通往岩水的路口分叉端而得名,管理建制今属云阳县农坝镇农坝社区(农坝社区在龙堰社区的一块飞地)。图为岩岔口综合贸易市场,赶场期间非常热闹。赶场的人群几乎来自云阳、开州在此相邻区域的村民,开州城区每天都有客运班车发往岩岔口,起始点就在农贸市场这儿。
岩岔口以前的赶场日期是逢每月的星期天,现在调整为了逢每月新历3、6、10日。2023年版《重庆市赶场地图》仍按照旧版资料信息整理的岩岔口赶场时间。
岩岔口距离农坝镇老场集(窄口子)只有2.6公里,但却形成了一处较大规模的聚落与集市。根本原因得益于公路通车后,这里作为交通岔道,又靠近两县边界,车辆往来经停,人口容易汇聚,方便物贸集散。渝(重庆)巫(溪)公路云阳县境内的江口—农坝段修建于1958年,早期为泥结碎石路面⑦,路况很差。2005-2006年间完成31公里的沥青路面改造⑧。原省道编号S102,2013年升级为了G347国道。河堰一带的管理建制以前属于岩水区,但公路主线不过岩水,使岩水场的小中心地位发生转换,南面的河堰场以及通往岩水场的岔路口因公路途经反倒获得了聚落改观的机会。另外从河堰到岩水,往北直行无直通公路,还只能先向东擦边进入云阳境内,再从岔路口(岩岔口)前往(约20公里)。1984年岩水由公社恢复乡治,九十年代撤销区公所。2005年撤销岩水乡,并入河堰镇,设立了清泉社区和岩水村,分别管理场镇与农村住户。曾经的小中心却并给了当年自己所辖的小场集,交通对偏远山区的跃变提升,更带来了新旧基础功能间的一场地位逆袭。
某幅八十年代的开县行政区划地图,对周边邻县场镇也进行了信息标注。那时候还没有“岩岔口”这个地名(紫色箭头与地名为个人添加)。由此看来岩岔口形成聚落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在民国版本的云阳地图上,也没有看到岩岔(叉)口的名字。
新版云阳县农坝镇行政区划图。图中对农坝社区在岩岔(叉)口一带的小飞地有着直观标注。
岩岔口街区风貌。聚落兴盛后,农坝镇境内拥有两大组团集市,而且双方都要赶场(窄口子逢每月新历147日),现在都统一纳入农坝场镇建成区的规划管理范围(约0.8平方公里)。
岩岔口全景图,右侧是G347国道过境段,左侧为通往岩水场(今清泉社区/岩水村)的乡道公路,还可以继续到达开州北部谭家、大进、满月等场镇。
岩岔口聚落东侧(江口、南溪、云阳方向),此距窄口子2.6公里。图左店铺房梁上悬挂着一块“开县—岩叉”地名标识牌,那里是客运班车的经停配载点。
农坝镇邮局路口,G347国道主线与通向窄口子的公路交汇点,此距岩岔口600米、窄口子2公里。龙堰社区办公室、农坝镇汽车客运站都设在路口处。但没有看见班车从站内始发,毕竟这儿到两大组团间还有一段距离,旅客乘降不是太方便。客车均会直达场镇灵活上下客。
从邮局路口到窄口子,公路径直通达,两旁种植了大片水稻、蔬菜、玉米。电杆上挂着农坝镇宣传标语——“红色故里,康养农坝”。1932年中共在云阳县创立了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其旧址就位于窄口子老街。四十年代后期,农坝是中共党员彭咏梧领导下的川东武装斗争核心活动区域,党史红色基因浓墨厚重。而农坝镇68%的森林覆盖率、1200米的(平均)海拔高度、常年18℃左右的平均气温、云阳屋脊“云峰山”的雄奇美景、1万余株天然珍稀抗癌植物红豆杉等等,都是大自然对这里的天然赋予,也成为了如今农坝镇打造“最佳康养避暑纳凉胜地”的优质资源⑨。
农坝镇人民政府驻地——窄口子街区风貌,聚落整体呈线状,场镇中心有座小转盘,直行便是镇政府办公楼。窄口子还有一条乡道,东行约33公里可到达沙市镇。
农坝建制较晚,明代辖境所属夔州府云阳县安义乡路阳里;清代为云阳县崇善里谢家上甲。清末光绪年间(一说民国初年)设立黄龙乡,驻窄口子。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以黄农乡与附近的谢家坝,分别各取一字,合组改称农坝乡,仍驻窄口子,辖21个保,时属云阳县第四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将巫溪飞地——犀牛河划归农坝。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第一区。1951年设立农坝乡人民政府,所属云阳县江口区,并废甲改村。1953年设农坝区,先后析分七个乡;1956年又陆续合并为农坝乡。1958年组建农坝公社,1984年恢复乡治。1992年农坝、帆水、向阳三个乡合并升设农坝镇⑩。1995-1998年间,帆水、向阳两乡再度复置,2006年帆、向两乡撤销并入江口镇,脱离了农坝建制。
位于窄口子场东的农坝镇人民政府办公大楼,顶部七个大字,人工镌写,时代感强烈,一下子就拉回到了曾经乡土场集里的情怀岁月!
作为驻治地名,目前农坝场镇上也有两条以窄口子+方位命名的道路,即南路和北路。窄口子,因场居两山之间狭窄处,故名。附近盛产茶叶、桐油⑪。
威尔逊先生在《中国—园林之母》一书中(第八章第69页)较为详细记录了1910年夏天窄口子的人文自然风情:“这里农田密布,有华丽的大房子、漂亮的柏树与灰楸,还看到了人们拿枪击打猎物”。窄口子聚落主体则依山(坡丘)修建,具有一定落差。
位于岩岔口与窄口子之间的谢家坝,北靠云峰山。坝子内地势宽平,且面积大。河溪水源充沛,适宜人居与农耕。
云峰山地处31°13′~ 32°29′、东经108°42′~109°05′之间,构造上所属大巴山南麓余脉。自开州区河堰镇岩水场与巫溪县田坝镇皂角场呈南北方向进入云阳县,在县境绵延连亘38公里。南至江口镇,东靠沙市镇,起伏构造延抵奉节县北部梅溪河畔。云峰山,丘峦起伏,是云阳县北一道天然屏障。山体平均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山岭端有狭长平地,土壤肥沃,土层较厚,以黄土和紫色土为主,适合玉米、土豆、红薯等旱地作为生长。山上生态植被良好,不但有松、柏、杉等高大乔木,而且灌木丛生,特产黄连、党参、天麻等珍贵药材。獐、麂、蛇、野猪、野兔、狐狸等野生动物时常出没于山中。云峰山主峰——野猪槽包海拔1809米,为云阳全县最高峰。登步山顶,可瞰观云阳、开州、巫溪、奉节四县(区)自然美景,风光旖旎,是一处理想的避暑游览地⑫。
文尾备注——
①~② 2022年《重庆市标准地名志.政区/居民点地名.开州区河堰镇》 403页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重庆市开州区河堰镇 词条
③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重庆市开州区建华街 词条
④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重庆市开州区上云开桥 词条
⑤ 根据威尔逊先生在《中国—园林之母》书中的细节记录(第八章第70页),他们一行人从窄口子出发西行,经石垭子到达开县温汤井(温泉镇)。石垭子今由开州区温泉镇金霞村所属(原五垭村),前往农坝镇与温泉镇都在15公里左右,恰好居中过半。
⑥《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理办法》解读 广东省民政厅官网 2017年8月18日
⑦ 1999年《云阳县志.交通道路.渝巫路云阳段》 405页
⑧《云阳县志1993-2005.交通.渝巫公路云阳段改造》362-363页
⑨ 云阳县人民政府官网:红色故里.康养农坝 2024年12月6日
⑩ 2022年《重庆市标准地名志.政区/居民点地名.云阳县农坝镇》 第804页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重庆市云阳县农坝镇 词条
⑪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卷.万县地区云阳县.窄口子》414-415页
⑫ 1999年《云阳县志.自然地理.山脉.云峰山》 99-100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