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
七律·洛川行吟
塬上云开古邑秋,
风携故事入吟眸。
残碑犹记秦关月,
断壁长思汉戍楼。
万凤塔浮苍霭外,
烂柯人隐碧山幽。
今朝更览新晴色,
红果盈川一望收。
正文:
洛川县,这座镶嵌在黄土高原南部的明珠,就像一本书中精彩的篇章,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风貌、丰富的人文遗迹和动人的传说,讲述着跨越千年的故事。
洛川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中,夏时它属雍州之域,那时的洛川,虽未被详实的文字记载,但已经在华夏文明的曙光中,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商时,这里属于西河国,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碰撞的前沿地带。
到了西周,洛川成为猃狁部落的活动地区 。猃狁,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驰骋,他们逐水草而居,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时候的洛川,黄土塬上风吹草低,牛羊成群,充满了原始的生机与野性。
东周春秋时期,洛川为白狄(猃狁分支)的活动区域。白狄在这里与当地的农耕民族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推动了洛川地区的发展。战国前期,洛川先后属赵、魏,后期归秦上郡管辖。秦国的势力在这里逐渐壮大,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政治制度,洛川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体系。
秦统一六国后,设鄜县(治所为今鄜城附近),属上郡,县东北部属定阳县(即赵国定阳故县一部分)。此时的洛川,作为秦王朝的边疆地区,承担着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任。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入关,封秦降将董翳为翟王(治高奴,今延安附近),鄜县属翟国。刘邦灭翟后,鄜县属左冯翊(治所在今大荔),新莽时期改鄜县为修令县。东汉时,撤修令县,其地并入定阳县,属上郡。
魏晋时期,这里逐渐被匈奴、氐羌占据,郡县被废。西晋、前秦时期又恢复为鄜县。后秦建初八年(393年),分鄜县北部置洛川县(因洛水流经其地而得名,这也是洛川县名的开端),与鄜县同属东秦州。从此,洛川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南北朝时期,北魏改鄜为敷,设置敷城郡,领敷城、洛川、定阳三县,属北华州(由东秦州所改)。太平真君年间(440 - 451年),洛川县治迁至高槐(即今县东北5公里之安宫村)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洛川县属西魏,西魏将北华州改为鄜州,敷城郡属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周都未改变。在这动荡的时期,洛川见证了不同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隋开皇二年(582年),洛川县治从高槐迁至旧县。三年,罢敷城郡为敷州,仍领敷城、洛川二县。十六年,分三川、洛川县地置洛交县,洛交县属鄜州(今富县)管辖。大业元年(605年),将鄜城县改为敷城郡,改“敷”为“鄜”,恢复鄜城县、洛川县。大业三年,改鄜城郡为上郡,领鄜城、洛川、洛交三县,同年郡治从杏城(今黄陵县侯庄)移至五交城(今富县)。隋朝的统一,为洛川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也使得洛川的行政区划更加稳定。
唐时,鄜城县(唐末改翟州)属坊州,洛川县属鄜州。五代时期,洛川县改为訚州,属訚州;禧州(后梁开平三年由翟州所改),后改为昭化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又将昭化恢复为鄜城县,属鄜州。这一时期,洛川经历了政权的更迭和战乱的洗礼,人民生活困苦,但也在苦难中不断挣扎求生,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和血脉。
宋时,鄜城县改为康定军(康定二年改),洛川县属永兴军路鄜州辖。金时,鄜城县、洛川县属鄜延路鄜州,后又属延安路鄜州。元至元四年(1267年),废鄜城县,其地并入洛川,洛川县属延安路。宋金元时期,洛川处于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界地带,战争频繁,但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明时,洛川县属陕西等处布政使司河西道延安府鄜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鄜州升为直隶州,洛川属之。乾隆三十三年(1763年),县城从旧县迁至现今的凤栖镇。明清时期,洛川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社会经济趋于稳定。
民国初年,洛川县属陕西省榆林道,1927年撤道后由省直辖。1935年,在洛川县设置第三行政督察区,辖洛川等县。1941年,分洛川县东部约1022平方公里归黄龙县(原名黄龙设治局) 。1948年4月洛川解放,隶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1950年改为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一直延续至今。近代以来,洛川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红色革命的热土。
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居乔山、乔山林带之间,北接富县、宜川,南与白水相邻,东靠黄龙山地,西与黄陵、宜君毗连,县域总面积1804平方公里。这里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拥有黄土高原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塬区,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高原地貌之一。
境内塬面平均海拔1100米,黄土层厚80 - 140米 ,塬面开阔,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业发展,特别是苹果产业提供了绝佳的基础,洛川也因此素有“苹果之乡”和“陕北粮仓”的美誉。如今,洛川苹果已发展到50余万亩,春天一塬苹果花,秋天一塬红苹果,被称为神州第一花果园,更是被誉为中国苹果之都。
千百万年的风雨侵蚀与堆积,造就了洛川独特的黄土高原景观。县城南黑木沟流域是研究黄土变化的典型地域,2004年,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唯一黄土地质公园在此挂牌开园。黑木沟流域面积达8.2平方公里,这里沟壑纵横,气势磅礴,景观错落有致。有形态逼真的万年睡童,神似“神五”的黄土火箭,细如拇指却千年不倒的擎天柱,还有连接一线却百年不塌的黄土桥等奇特景观。刘东生等一大批黄土自然科学研究家正是从洛川黑木沟黄土典型剖面捕捉到黄土250万年形成、变化、发展的信息,从而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
洛川的河流,主要是洛河及其支流。洛河,这条贯穿洛川的母亲河,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流经吴起、志丹、甘泉、富县、洛川等地,最终注入黄河。它就像一条蜿蜒的丝带,串联起了洛川的历史与文化。在洛河的滋养下,洛川的土地变得肥沃,人民得以繁衍生息。洛河两岸的风光,也是美不胜收。春天,河边柳树抽芽,桃花盛开;夏天,河水清澈,波光粼粼;秋天,岸边的树叶变得金黄,与河中倒映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冬天,河水结冰,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静静地卧在黄土高原上。
洛川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珍贵的人文遗迹,这些遗迹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洛川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位于土基镇的宋代万凤塔,高42米,巍峨耸立。它始建于北宋初期,后在金代和明洪武、成化、正德、嘉靖年间多次修葺 。万凤塔为八边八角建筑,塔身系砖砌成,塔底每个边长3.2米,分为十三层。塔正面门额上刻有“万凤塔”。塔身处每层又造有小龛,内置各种石刻雕像,多为佛像,但第三层小龛中,分别置有西游记中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一组雕像。关于 “万凤塔” 名称的由来,当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巡游路过鄜城,行至塔边时被成群的凤鸟挡住轿而不能前行,遂停轿下观,说 “此乃万凤塔”。从此,这座塔便有了一个充满诗意与传奇色彩的名字。如今,万凤塔依然屹立在洛川塬上,它不仅是洛川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站在万凤塔下,仰望这座古老的建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沧桑。

统将魁星楼位于洛川县槐柏镇统将村,是清代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景点。其建筑规模宏大,造型壮观,布局严谨,结构分明,楼内构造别致,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展现了清代高超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魁星楼,是为供奉魁星而建。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科举时代,备受读书人尊崇。统将魁星楼的存在,反映了洛川人民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寄托了他们对子孙后代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美好期望。如今,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除,但魁星楼依然是洛川人民心中的文化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前来观赏。
洛生村位于旧县镇东南部,自公元393年后秦姚苌于旧县镇置洛川县时建村立乡。村落选址布局以村落为中心,依循井字形规制,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历史上,洛生村地处南北交通咽喉,东西往来要冲,特殊的地理区位深刻影响了村落形态。村内街巷空间疏朗有致,乡土建筑沿巷道整齐排布,形成严整的网格化格局。这种布局既保障了通风采光,又实现了土地的节约利用,暗合传统礼制文化中尊崇规制、严谨有序的营建理念。村内东侧留存清乾隆年间关帝庙,庙内建筑古朴典雅,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关帝庙,是洛生村村民祭祀关羽的场所。关羽,以其忠义仁勇的形象,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在洛生村,关帝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村民们精神寄托的所在,它承载着洛生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见证了村民们的喜怒哀乐和世代传承。
洛川的历史传说,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民间的天空中闪耀。这些传说,或讲述着英雄的故事,或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或解释着自然现象的成因,它们是洛川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烂柯山的传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传说很早以前烂柯山下有个乡村,村里住着一位勤苦善良,以砍柴为生的年轻人,人们都叫他王樵,原名王质。这年春季的一天,王樵拿起扁担柴斧入山砍柴,走至半路,看见有两位白发长髯的老人,携手进了烂柯山的桃花洞中。王樵很奇怪,村里没见过这两位老人,他们是谁?到桃花洞里做什么去呢?由于好奇,他也就跟着走进洞去。一进洞只见洞中流水潺潺,两旁桃花红得鲜艳,有的树上已是硕果累累。两位老人在一块青石板的两边坐下,摆开棋盘。王樵见此情景也就放下扁担,撂下柴斧蹲在一旁观棋。时间一长,只见两位老人有时顺手摘下一颗桃子吃,此时也送给王樵一颗吃。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两位老人下完了棋,起身向洞的深处走去。这时王樵才想起自己是来砍柴的,连忙去拾扁担,扁担已经朽了,再去拾柴斧,斧柄也已经烂了。柴砍不成了,只好顺原路出洞回家。一出洞他也觉得先前的山行树木,道路都好似变了,归途只能依稀辨认,总算回到了村里。见往来老乡都是陌生人,他诧异地上前询问王樵的家,据云王樵入山打柴一去不归,至今已有800年了。这时王樵才意识到自己遇了神仙,而自己也成了仙。他知道再寻下去也是没用,只好返回山中又进了桃花洞,其后不知所终。从此洛川有了二仙对弈,樵子烂柯的传说,山也因此名为烂柯山。这个传说,表达了洛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们对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洛川鄜城塔的传说,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一种传说为,一唐代佛僧,为了减轻民众之疾苦,消除匪患,冒着生命危险请求唐王批准,到鄜城任知府。他除暴安良勤于治理,深得百姓爱戴,使鄜城地方重新恢复了当年的繁荣景象。僧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埋葬的地方修起了十三层宝塔为之纪念。另一种传说是,有泥包工师徒二人,在鄜城和宝塔沟各修一塔,相约塔修成鸣炮告知。徒弟勤奋努力,师傅却不把徒弟放在眼里,徒弟在鄜城修成“万凤塔”后,师傅在宝塔沟修的塔才建成一半,听到徒弟炮响,师傅羞愧难当,从塔上摔下身亡。这些传说,虽然没有确凿的历史依据,但它们却反映了洛川人民对正义、勤劳的赞美,对邪恶、懒惰的批判,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中国抗战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需要及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重要领导干部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博古、彭德怀等22人。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军事问题以及同国民党关系问题的报告,并作了多次发言。
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会议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红军的战略任务是创建敌后根据地,钳制与消灭敌人,配合正面战场,保存与扩大红军,争取共产党对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
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抗日的外交政策、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改良人民生活、抗日的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主张,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
洛川会议及时制定和确立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进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为全国抗战指明了正确方向。
会议奠定了军事基础: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的确定,为人民军队在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人民军队在抗战中有了明确的军事战略指导,得以在敌后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会议凝聚了抗战主要力量:《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对于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抗战,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
洛川会议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道路和方向,其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将永载史册。

洛川,这座黄土塬上的历史名城,它的历史、地理、人文遗迹和传说,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窗口。在新时代的今天,洛川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了解。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洛川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中个别素材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