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上映乡,对上映乡的认知是北宋时期设置的上映州。上映州是土州,行政级别上高于镇低于县,但上映州的土官行使的权利比县大,上映州土官权力大的主因是土司和世袭制。上映州按古代建制沿袭下来应该是上映县,为何现在变成一个乡,而且还是个贫困乡,实在难以理解,本文就肤浅的书写一下上映乡。
度娘上的上映乡资料是1953年镇都县第九区区公所所在地,1958年天等县的上映公社,1961年的上映区,1984年的上映乡。网上资料这么解释上映乡的历史感觉非常的空洞,毕竟上映乡是北宋年间设置的上映州,拥有900多年的历史,为何度娘上就没有解释上映乡解放之前的历史沿革?
上映州是唐朝时期设置的羁縻州,羁縻制度就是土人治土人,羁縻州最高领导由地方大家族或者影响力大的人物担任,而且还可以世袭,拥有高度自治权,对朝廷只是象征性的纳贡。北宋初期岭南土蛮作乱,北方朝廷派狄青大将前来平乱,并留下部分军民戍边。土蛮作乱时岭南某些土州土民跟着起乱而被朝廷军队围剿,各州则由戍边有功的军官担任,上映州由戍边军官则是狄青部下。
上映州首任土官是许公顺,传到第十代许朝宗时归附明朝,许公顺之后至明朝初期之前的上映州资料缺乏,二至九任土司无从查找,往后有时间再跟进。许朝宗死后原本由长子许云程世袭,没想到许朝宗弟弟许朝华起野心,将许云程驱逐,上映州官印丢失,明朝洪武5年(1372)上映州降为峒。州跟峒,虽然仍旧由许氏家族世袭,但级别相距非常大。
好在朝廷及时插手,许朝华没有夺得上映峒的管理权,上映峒的掌权者仍旧是许朝宗的直系后代,只不过土知州待遇降为土峒有点心不甘。明朝崇祯年间,安南土蛮最乱,上映峒第十七代土官许尚惠应征,随明朝军队平息安南之乱战死。许尚惠战死时无子嗣,上映土州由其弟许尚爵世袭,继续跟随明军征战,因战功上映峒升格为上映州。
战死一代土官而升格为州,或许这就是许氏土司为提高待遇所付出的代价,同时也警示我们后人,想要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地位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甚至是付出生命。许尚惠付出生命为上映的许氏土司带来无上的荣誉,可惜的是没有子嗣,最后让其弟得以世袭土官的机会。当然,许尚爵也不是白世袭,至少也是跟随明朝征战立功而得到应有的身份和地位。
许氏土司统治上映州有900多之久,期间为断层,算是桂西北土司世家保持权利最长久的大家族之一。明朝之后的上映土司世系相对较清晰,本文写的是上映乡,往后有机会再探讨上映州和许氏土司的话题。清朝倒台后进入新的社会环境,此时仍保留土司制度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民国6年(1917)上映州改土归流,许氏土司结束对上映州的统治历史,土司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按上映州历史上的建制,改土归流后应该设上映县,但以当时上映州所管辖的1圩73村的境遇和0.7万人口来算,不要说上映县,连乙等三级乡都排不上,最后只能并入附近大土州。上映周边有向武、都康两个比较大的土州,但向武州和都康州的人口基数和辖地也不够条件单独设县。民国政府将上映、向武、都康三个土州合并设向都县。向就是向武州,都则是都康州,期间就没有上映州什么事。按照三个州合并设县,三个字应该都有一个字,新设的县应该叫向上都县才对,县设的向都县没有上映州因素,想来应该是上映州真的太小,小到新设的向都县把上映州给忽略了。
上映州并入向都县后变成上映乡,或许就是上映州最好的结果,不过上映乡还算争气,改土归流时只不过是0.7万余人,近百年的发展现在人口猛增到4.2万多人。以4.2万多的人口基数,上映乡应该升格为镇才对,为何现在还是个乡,要知道隔壁的福新乡人口基数和城镇建设都不如上映乡都在2016年都升格为镇了。
来到上映乡时已经是晚上的20点,没有机会逛完上映乡,不过在上映乡吃一碗粉,算是在上映做一次消费。本以为壮话畅通无阻,粉店里就头一句“来一碗粉”对得上,剩下的就对不上,壮话真是10里外变口音,30里外就得翻译,好在现在官话比较普及,要不然在上映乡跟大伙交流都有点麻烦。上映乡位于天等县西部,距离县城23公里,喜欢游玩历史悠久的小乡镇的朋友有机会何不前去走走。
吃完粉后走下雷,顺着土湖方向走,上映至土湖的公路是按国家三等级标准建设,原本以为到下雷不过是个把小时的路程,没想到土湖之后的公路这么难走。土湖至下雷的路基是硬化的,为何就这么烂,知情的网友可否讲解一下?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