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生态底色、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交织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合肥工业大学“勤奋斗•勇攀高”团队踏上了宣城市旌德县的土地,由此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旌德之行的那水那山那魂,不仅镌刻于眼眸,更激荡于心田——那里的青山铭记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那里的乡亲传承着红色精神的火种,那里的热土正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乐的振兴篇章,让自然、人文与发展同频共振。
水街韵,灵芝园,生态胜景展风华
漫步旌德县城,道路两旁草木葱茏,街巷干净整洁,时不时能看见“中国灵芝之乡”“生态旌德,康养福地”等字样,无声诉说着这座县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循着潺潺水声,团队踏入旌德水街。青石板路旁,阳光为水街镀上了一层金黄。行至水街尽头,一块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石巍然矗立,鲜红的字体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与潺潺流水、粉墙黛瓦共同勾勒出生态与发展的时代注脚。几位银发老者倚着朱漆栏杆,笑谈岁月故事,夕阳余晖洒在斑驳的亭柱上,与巨石标语相映成趣。团队指导老师孙超平驻足讲解与旌德的交集与徽商精神。团队成员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间,仿佛触摸到生态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韵味。这份灵动与厚重,恰似一记温柔的叩击,叩开了对旌德更深的探索欲。
走入灵芝公园正门,团队师生循着蜿蜒的石阶向上攀登。沿途草木葱茏,蝉鸣声声相伴。行至山巅,旌德县城的全景便映入眼帘,恍若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长卷。钢筋水泥筑起的现代楼宇与飞檐斗拱的古建群落,在斜阳下彼此凝望,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远处青山层叠,云雾如纱,将天地氤氲成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让人不禁驻足,在这方山水间,聆听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江村韵,朱旺情,千年文脉永流芳
江村,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不仅是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建筑瑰宝聚集地,堪称龙兴之地。走进江村,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的古建筑气势恢宏,砖雕、木雕、石雕等精美绝伦,无不彰显着古村的深厚底蕴。
漫步在江村古巷,目之所及,矗立着一座座镌刻功名的牌坊,它们历经风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荣耀。这些牌坊不仅是江村人荣耀的象征,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与割舍不断的乡愁眷恋。江村的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所秉持的处世之道、治家之方,也潜移默化地一代又一代江村人。
与江村相隔不远的朱旺村,同样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踏入朱旺村,村口墙面上印刻的《朱子家训》字迹苍劲古朴,无声传递着千年传承的家风智慧。九井十三桥静静诉说着往昔岁月,清澈的朱溪水穿村而过,将13 座形态各异的石桥串联起来,桥桥相望,桥桥相连,构成了独特的水乡画卷。村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凫山书院”里,琅琅书声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彰显着朱旺村对教育的重视。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不仅是朱旺村的灵魂所在,更像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去品读其中蕴含的无尽魅力。
龙川村,故居痕,红馆银像忆英烈
龙川村口的青石板路带着晨露的润,梅大栋烈士的石像就立在那里。长衫的褶皱里像藏着未散的风,左手书卷微卷,右手前伸的弧度,恰好够着晨光—— 那是八十年前他向村民宣讲时的姿态,基座上 “旌德党组织创始人”七个字,被朝阳镀得发烫。
“摸过这座石像的年轻人,都爱询问当年的事。”烈士后人梅春平迎上来时,眼角的纹路里藏着故事,他身后的梅旌俊正对着石像整理相机。转过街角就是故居,木门吱呀一声,青石板院落在眼前铺开。靠窗的书桌泛着岁月的光泽,梅春平的指尖划过桌面细密的刻痕:“大栋公当年读《共产党宣言》,油灯熏黑了窗棂,笔尖就在这桌上磨出了沟。”
红色展览馆的展台上,马克思第六银像正凝望着我们。梅旌俊说这是当年藏在祠堂梁上的信物,银质底座的俄文字母已模糊,“大梁公为护它牺牲时,怀里还揣着擦银布”。队员们的呼吸轻了,怕惊扰了这抹穿越战火的光——它映在梅春平老人的白发上,也映在我们年轻的眼眸里。
离村时回望,石像的影子斜斜投向远处的山峦。忽然懂得,那些书桌的刻痕、银像的光辉,原是英烈们写给今天的信,而我们俯身细读的模样,就是最好的回信。
黄高峰,英烈魂,薪火相传映征程
黄高峰,是团队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必达站。黄高峰山路崎岖,却丝毫未能阻挡我们探寻先辈足迹的脚步。沿途林木茂密,地势险要,每走一步,都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斗的紧张氛围。终于,团队来到了留有孙宗溶老校长等革命先辈战斗痕迹的狮子洞,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似在默默讲述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站在黄高峰之巅,回望来时路,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的枪炮声、呐喊声。虽身处和平年代,无法亲身体验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但唯一相同的是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红色精神的传承。时代变迁,红色精神永恒,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也必将指引着我们团队在未来的道路上,秉持“勤奋斗・勇攀高”的精神,砥砺前行。
山水灵韵铸忠魂,绘就旌德新风貌
从经济学视角审视旌德的振兴之路,恰是“绿水青山”与“英烈忠魂”双重资本的协同增值。黄高峰的苍松翠柏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可计量的“绿色资本”——通过碳汇交易、生态补偿机制,每片山林都在产生可持续收益;而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则是无形资产中的“红色 IP”,其衍生的研学旅行、红色文创等产业链,正在形成独特的“精神经济”乘数效应。这种“生态资本保值+红色价值增值”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发展中“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对立,让绿水青山的永续性与英烈精神的传承性,在经济循环中实现了共生共荣。
离开旌德时,夕阳为黄高峰镀上金边,灵芝大棚的菌盖反射着霞光。我们忽然懂得,所谓乡村振兴,不过是让青山记得住牺牲的重量,让忠魂看得到发展的光亮——当生态价值能锚定经济坐标,当精神力量可转化为发展动能,这片土地上的每片绿叶、每段往事,都会成为续写振兴故事的鲜活注脚。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份认知,让青春在“守护绿水青山、传承英烈忠魂”的实践中,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光彩。
文/刘瑞阳 图/王家祺 指导教师/孙超平 方留 徐姗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