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成都街子古镇
古镇去得不少了,皆大同小异,兴趣并不很大,但在朋友的热情介绍下,还是去了这个在成都排名前三的街子古镇,据说这里是唐代著名诗人唐求的隐居之地,可惜,我全然地没有印象,没读过一首他的诗,一片地茫然中。
与众多诗人写有新作后,都要通过各种渠道让民众能口诵相传以扬名,而就是这唐球奇葩,他每有新作后,便将诗塞入随身携带的大葫芦瓢中后投入江中,任其漂流东西,久而久之,此江便得名味江,大约就是如当年霍去病倒酒河中而有酒泉的故事一般,他也因此赢得了“一飘诗人”的美誉,难怪后人不太识得他。
街子古镇很大,历史也相当的久远,据称最盛之际是明万历年间,那可是有着四百多年的光阴了,后来几经兵燹,屡废屡兴,如打不死的小强一般,顽强地坚守在这西蜀的要冲之地。
这里是西来马帮进入成都的最后一站,也是水陆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水道纵横,道路宽阔,味江穿镇而过,没有声响,没有张扬,如同古镇的静谧祥和的作派一样,清澈明净,一眼见底,集灵性和朝气于江流中,默默地守护着这一片土地。
游玩古镇最是不能随团游,一大群人乌泱乌泱地随着导游行进,走马观花,挤在一堆红衣绿衫的婆婆大娘中,那艳丽的丝巾早已将心中对那古韵的期待,洗刷得兴趣全无;所以,我游古镇必须是自由行,要静下心来住上两晚,方能品出古镇的好来。
车程不远,一小时便到了街子古镇,下榻在早已联系好的农家乐,推开临街的木窗,映入眼帘的,便是片片青瓦下的小街,抬眼望去,不远处的青城山经过几天的暴雨洗刷,愈发地葱郁了起来,山岚笼罩着绿,晨熙中的丝丝雾气,仿佛还在回味着前几天的那场倾盆大雨。
古镇要有山有水,有山才有灵性,有水才有灵魂,街子古镇有山有水,可谓是汲取了山峦之精,流水之灵,它紧邻青城山,却又将靠近古镇的小山头另外命名,天府山、笔架山、凤栖山不一而足,袭来的山风将雨后的溽热刈去,周遭是一片的清凉。
由岷山亘古的雪水裹挟着原始的蛮荒,经过都江堰的驯服后,变得温柔无比,在当地人们的引导下,形成了环绕古镇的两条江,一为味江,一为泊江河,然后再引到小镇中,于是,河岸的树阴下,青石砌成的小道上排列着竹椅小桌,茶香阵阵,这是小镇悠闲的早茶时光。
中国的古镇其实皆大同小异,名气大的人多,名气小的人少而已,街子古镇自然属于前者,我们来时特地避开了周末,加上清晨人少,故而漫步在这古镇中很是惬意。
古镇呈多个井字型的小街沿河排列,辛劳的小老板们开始拆下那店面的木板,准备开张营业了,鳞次栉比的小店古色古香,商品琳琅满目,各地的名优产品都在此汇聚,但这里最为有名的,据说还是萝卜干、麻饼及豆腐乳,但我觉得叶耳粑应该算是这里最为有名的。
每到一地,一般都要买些特产回去送给朋友们,这一点那一点的,不知不觉中,行李也沉重了不少,于是,便向店主要了名片,算计好回深圳的时间,一个快递便解决问题,很是方便。
镇上最显著的标志,便是那座高耸的字库塔了,它是一座六角五级攒尖楼阁式的建筑,塔下有焚烧字纸的专用炉,这个倒是一般小镇难得一见的景观,可以想见当年古人焚烧字纸的虔诚。从中也能看见这里尊重文化的风致。
低瓦檐、木门板、青石路,从中可以体味出这里原住民的慢生活,小镇的建筑大都清末时期的两层木质建筑,偶然还能看见带有欧式风情的阁楼,掩映在一树树浓郁的树叶里,依稀可辨,别有一番韵味。
小镇的树很多,品种也多,但最为耀眼的树非银杏莫属,就在那标识 “街子古镇”的巨石后,一字排开了四株粗壮的银杏树,斑驳的树皮和罕见腰围,将密密的树荫划出一个硕大的阴凉区,也守护古镇千年,造福子民万代。
漫游街子古镇,是一场穿越千年的邂逅。在这里,你可以感受时光的流逝,亘古不变的纯朴和典雅,以及品味生活的真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