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左岸
上周末一个午后,阳光斜斜地穿过运河边的树梢,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笔者沿着漕运码头漫步,却在东北角蓦然驻足——那片蓝色的围挡不知何时已然撤去,一个静谧的"石头花园"就这样闯入视线。
漕运码头景区主街 摄影 左岸
漕运码头主街 摄影 左岸
这个约五六百平方米的角落,曾是我与友人研究通州历史的“秘密花园”。记忆里,这里杂草丛生,躺满了从通州各处收集来的残碑断石。寒冬酷夏,饱受风摧雨蚀,鲜有人来光顾。
而今,此处却有眼球一亮的感觉,像极故宫里的后花园,只不过这里的石头并非名贵的太湖石,而是镌刻着岁月密码的历史见证者。放眼望去,几条石板小径弯弯曲曲纵横交错,草地被鲜花和石子覆盖,一些考证不出名字的大块小块断石看似随意地点缀其间, 实则暗藏匠心。最威风的是石像生群,他们分列石板路两侧,三对文臣武将各具神态。文臣手持笏板,面容肃穆,眉眼间透着儒雅与睿智;武将按剑而立,铠甲上的纹路清晰可辨,不怒自威的气势历经数百年而不减。一对石骆驼俯首静立,脖颈的曲线优美流畅,仿佛正在沙漠中跋涉;两对石马昂首嘶鸣,肌肉线条分明,似乎随时准备奔赴远方。
石像生群 摄影 左岸
石像生也流行“混搭风”,他们其实是两组拼合而成。一组是明神宗的“姥爷”李伟家族墓神道两侧的石像生,“老家”在通州永乐店镇大衔西口外路北处,另外一组是通州城西五里店村北明初一个王爷墓处的石像生。李伟家族墓神道石像生目前只剩下文武翁仲两对、石马及石骆驼各一对。王爷墓石像生现存石翁仲、石马各一对。这两组残存的明代墓道石像生,经历了”文革“后,曾经被安放在西海子公园葫芦湖南侧路上,直到西海子公园进行改造时才转移到这里。
碑廊 摄影 左岸
原先东一块西一块躺在地上的残碑,此时统统地靠在东墙前的碑廊里,这时才显现出其本来的高巨。这些石碑大多残缺不全,表面的文字有些已经模糊难辨,但每一道裂纹、每一处磨损都是历史的印记。站在碑廊前,仿佛能听见文字在石头深处的呼吸。
最引人遐思的当属明嘉靖年间的《重建鼓楼碑记》碑。碑文记载了通州古城那个美丽的传说:整座城池形似一艘巨船,巍峨的燃灯佛舍利塔是船桅,而位于城中心的钟鼓楼则是船舱。这座始建于明初的钟鼓楼,有着典型的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朱漆门柱。最奇妙的是,它的底层是一个拱券通道,行人车马可以穿行而过。登楼远眺,通州城郭与京杭大运河尽收眼底。可惜这座承载着无数记忆的建筑,在196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永远地消失了。
旁边的《新建通济桥记》碑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位于通惠河口与北运河交汇地通济桥的东北侧,通济桥是一座单孔石桥,因为石桥的两侧各镶有一面虎头,注视着河水,又叫卧虎桥。碑文讲述了一个官民同心的温暖故事,是年三月,管理通惠河的官员发出倡议捐俸募资修建石桥,官民“闻风而争助”,“于是凿石于山,易木于市,纠工度财”,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座坚固的拱桥即落成了。所余资金又修葺了月城。桥、城竣工后,不但保卫漕粮不被契丹所掠,还极大地方便了交通。
重修马驹桥碑上乾隆皇帝御书 摄影 左岸
谁也想不到,碑廊靠近中部的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马驹桥碑,上面镌刻的行书碑记,竟然是乾隆皇帝亲笔所书。石碑原立在畿南重镇马驹桥镇北凉水河畔。马驹桥横跨凉水河,最早建于辽、金时期,最早是座木桥,明天顺年间,明英宗朱祁镇自掏“私房钱”将木桥改建石桥,桥长二十五丈,宽三丈,并起名“宏仁桥”。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因宏仁桥年久失修坍塌,造成河道淤塞,洪泛成灾,乾隆帝发帑重修,将九孔桥改成七孔,南北长70米,宽7米。因宏仁桥的“宏”字与乾隆皇帝的名字“弘”字读音相同,为了避讳,又把桥名改为“马驹桥”,同时亲笔书写诗文,立碑为记。
同知都漕运司事赵公去思碑 摄影 左岸
论资历,这里历史最久远的石碑叫做“同知都漕运司事赵公去思碑”。记载着元代一个漕运官吏的“丰功伟绩”。是上个世纪80年代修通州商业街时,从通州旧城西垣台基处出土的。碑身下部被人为砸碎,残高280厘米,是元至正八年(1348年)所立。碑主为“都漕运使司同知”赵温(字温甫)。碑文说:“迨我同知赵公之来也,分司通州,当监鉦坝,莐厥衅隟,塞其罅漏,俾纲官运卒粗获休息……”记叙了赵温任职期间,作为主官的副手,负责分部工作。他恪尽职守出色地完成漕运任务的政绩,同时赞其品质高尚,作风正派,关心下属。元代通州古城,也就是“赵温”主持工作的地方,叫做“都漕运使分司署”。
通州因漕运而兴,这里不仅经济发达,还是仓储要地、政治枢纽、军事重镇,因此建立了不少衙署,尤其是与漕运有关的管理机构,其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金朝。据《金史·河渠志》载,从金泰和六年(1206)尚书省就规定,凡漕河所经之地,州府官衔内带“提控漕河事”,以“俾催检纲运,营护堤岸”。这种专业化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漕运这一国家命脉的顺畅运转。
漕运码头 摄影 左岸
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盛景:从燃灯塔到张家湾古城的运河沿岸,漕船、商船、客舫往来如梭。北关的皇船坞、土坝、石坝码头,东关的潞河驿码头,直至张家湾的上、中、下码头,处处舳舻蔽水,桅帆林立,形成了著名的通州八景之一"万舟骈集"奇观,绵延40余里,俱是码头。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的漕运码头景区其实是电视连续剧电视剧《漕运码头》的外景拍摄地。这部电视剧依据著名作家王梓夫历经十余载创作的同名历史小说改编而成,2008年前后,通州区政府投资近千万元,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景区。仿古的灯塔、牌楼,成排的粮仓和公馆,灰砖灰瓦间透着古朴的气息。
漫步其间,既能欣赏通州非遗花丝镶嵌的精巧工艺,又能体验抖空竹的传统乐趣;既可以选购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创产品,又能品尝瓤豆腐、咯吱盒等地道运河小吃。这条"特色风情街"已成为网红打卡地,运河游船也从这里启航,载着游客领略运河两岸的风光。
漕运码头景区 摄影 左岸
石头花园,一下子把漕运码头景区的历史纵深延伸了数百年。那些沉默的石头用皱褶和沟迴诉说着通州与大运河绵延千年的不解之缘。站在花园中央,恍惚间仿佛听见漕工的桨声,纤夫的号子声,挑夫扁担的吱吱声。
“漕运码头”有了故事,在这个夏天,等待着被重新阅读的时刻。
编辑 柒玖陆十三
邮箱:547842807@qq.com
—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