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成都,无需远行,放眼瞭望就可以进行一场原地的旅行。
从李冰父子开凿的都江堰水脉,到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从陆游“二十里中香不断”的梅花驿道,到宋祁笔下“万花如绣翠拂首”的园林盛景——被山水偏爱的成都,用三千年时光将自然写进城市经脉,让生态美学在街巷阡陌间自在呼吸。
城中星罗棋布的园林坊间、近在咫尺的风景,优美婉约的文学作品写出的生活姿态,已经成为了成都人熟悉的场景,创造着独属于成都的城市美学。
基于此,特推出“生”动成都,跟着文学去“打卡”专题栏目。循着千千万万成都人将生活过成生态诗篇的温度,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绿意收集成册,让蜀地山川的呼吸声,随着张张镜头扑捉的照片、次次深情朗诵“有声名片”,漫过巴山,润泽远方。
当晨曦漫过龙泉山脊,在“日气熏花色,韶光遍锦川”的光影里,我们在①《在金色的时光里相遇》。
沿着成都人将生活过成生态诗篇的温度捕捉②《成都暖阳下的慢调时光》。
老茶馆竹椅上的茶香还未散尽,转身便踏入③《公园的慢走闲读》,看银杏叶如何把光阴裁成书签。
极目西望,“坐看浮云横玉垒”的千年咏叹,化作④《远望青城雪山,近观云居白塔》的视觉长卷。
早起的晨跑者正用脚步丈量⑤《龙泉山下的慢跑时光》,让心跳与林间鸟鸣同频共振。
兴隆湖的碧波倒映城市建筑的飞檐,当⑥《水脉是城市的自愈经络》,在⑦《从兴隆湖到望江楼》的行走中渐次显现……
从兴隆湖到望江楼
昱青
连续多日缠绵的细雨后,成都终于迎来暖阳,恰逢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友人相约到兴隆湖走走,晒晒太阳。“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许是来得正是时候,兴隆湖湿地公园里,一场龙舟赛拉开帷幕。鼓声阵阵,龙舟飞驰,阳光如同细丝般穿透云层,轻柔地洒在湖面,在湖光水色中,划出春的轨迹。
移居城南后,地铁成了我上班、周末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只需最多几十分钟,便能到达几十公里外的目的地。因离家近,我常在周末搭乘一号线到兴隆湖湿地公园散步,只消几站,便能感受成都人的“马尔代夫”。
沿湖跑,成为一种时尚。
沿湖跑,成为一种时尚。何淑芳摄
兴隆湖湿地公园为鹿溪河上筑坝而成,总规划面积5360亩,水域面积达4500多亩。作为集防洪、灌溉、生态、景观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生态治理项目,是四川省内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库,也是天府大道上的重要景观节点。
因禁止骑行,环湖8.8公里的漫步道和跑步道上成了我的舒适区,沿着步道前行,视野辽阔的湖滨广场边,有每一季都不同的广阔花海,郁金香、月季、格桑花……千万花朵为湖滨广场换上各色“新衣”。此刻,湖畔的玫瑰花海正随风轻轻摇曳,粉白相间的花瓣经过阳光的精心雕琢,如铺陈开的绸缎,将十里湖光染满春色。
帆影点点,兴隆湖生机盎然。蒋光丛摄
人文气息浓厚的成都从不缺书店,有充满魔幻气息的都江堰钟书阁、古朴典雅的安仁书院、让人重温旧梦的行知书屋……位于兴隆湖的水下书店以“一本天上掉落的书”为设计理念,远远望去,弧形的屋顶就像被风吹起的一页书,飘逸地卧于湖畔之上。书店开业时,我便与友人来过几次,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从水中找寻宁静,坐在窗边,将书店和湖底景色合二为一,抬头间,看眼前的鱼儿畅快游过。
与工作日的宁静不同,周末的兴隆湖带着些许喧嚣,露营地的草地上,野餐成了这里的风景线,大人们忙碌地布置着野餐布,摆放各式美食,间或抬头,看孩子们兴奋地追逐嬉戏或好奇观察路旁的花草昆虫……饱食一顿后,大人小孩一起背照阳光,坐卧畅谈,舒舒服服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若说北岸是温馨的活动区,多了几分静谧的兴隆湖南岸则是自然爱好者的天堂,在南岸落雁滩,有植物肆意生长的浅滩、有水鸟欢腾的生态景致、有能望见对岸繁华天地的亭台水榭……这里保护着南山的原始植被,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南岸栈道还被戏称为最“孤独”的路线。走在栈道上,一边是湖,一边是林,漫漫的春光仿佛看不见尽头,又仿佛隐入湖光水色间。
水下书店,被喻为“一本从天上掉落的书”。林漫摄
蜀人对鸟的热爱自古便有,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各种历史器物中,随处可见鸟的形象。古老的先民们以极大的热情和超凡的创造力、想象力,创造了大量的鸟的艺术形象。从早期简单的陶鸟头把勺到后来青铜神坛神树上精致的铜鸟造型,足可以见鸟对古蜀人的重要的意义。在成都大街小巷,以“太阳神鸟”金饰为核心图案的城市形象标识随处可见。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望远镜、摄像机、镜头……兴隆湖岸边,拿着“长枪大炮”的人们乘着初春候鸟的最佳观测期捕捉着鸟类生活的瞬间。青头潜鸭、白眼潜鸭、赤麻鸭、绿翅鸭、红嘴鸥、鸥嘴噪鸥、黑喉潜鸟、黑水鸡、黑尾蜡嘴雀等鸟类或低空飞行、翱翔穿梭或潜水觅食、嬉戏摇曳……截至2024年,兴隆湖及周边区域共记录鸟类181种,水鸟密度高达4500左右,高峰期达6000只,其中黑颈鹤和青头潜鸭为国家重点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另有20种鸟类为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一刻得到具象化。
因水而兴的成都当然不止有年轻的兴隆湖,润养成都数千年,有成都的“塞纳河”之称的锦江是成都生态的展示带,也是市民出行游玩的胜地。过去,环锦江生态建设以园林建设为主。这些园林多分布在锦江沿岸,常常会引水入园,或者借水造境,具有景域的开放性,同时因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很深,在很多园林中,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甚至整个园林就是围绕着某些历史文化名人而展开,譬如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等,各式各样的花卉点缀在这些园林中,共同绘成五彩斑斓的画卷。
成都人自古爱花,“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作为以花为名的城市,成都地铁站名里“沾花”的有:花牌坊、花照壁、莲花、金花、花源、花桥、花石……春日的成都是花的海洋,梅花、桃花、樱花、梨花、李花、油菜花……惊蛰打开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花花世界。“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现在青羊宫文化公园至浣花溪公园一带,虽已不是陆游诗中所写二十里梅林那般壮观,但仍然是成都首屈一指的赏梅胜地。而成都还有一处赏梅胜地——望江楼公园。
刚参加工作时,我常去望江楼公园,与好友相约,漫步其间,聊天间充满对未来的憧憬。2016年,地铁三号线通车了,从磨子桥站出发,穿过川大望江校区,在绿林小道中步行十来分钟,便能到达这濯锦江边的第一楼。出发点磨子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据传因桥旁有一水磨而得名。“溪水欲添环两岸,小桥横渡夕阳斜。”清代新繁知县郑方城在成都南郊春游,写下了这首《新春出游成都南郊志兴》,诗中景象,据考就在现在的省体育馆、磨子桥附近,虽然此情此景早已在时间中流逝,但我们仍能从文字中体味南郊的小桥流水,两岸绿景。2020年通车的六号线更进一步拉近了远游者与望江楼公园的距离,从三官堂站出站,步行约800米,便可到达。
崇丽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时任四川总督的刘秉璋,约集蜀中士绅筹集资金在原回澜塔旧址上修建。得名于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因楼身位于锦江边,故又名“望江楼”。据《民国华阳县志》:阁凡五级,碧瓦髹栏,觚棱壁当,井干六角,塔铃四响,登高眺望,江天风物一览在目矣。阁成,因即其旁构吟诗、濯锦两楼及浣笺亭、五云香馆、流杯池、泉香榭、清婉室诸胜,于是遂为都人游宴饯别之所,而俗则呼为望江楼云。
望江楼建成之后,很快就成为成都人游筵饯别之所。在高楼之上俯瞰江水,清澈明净,极目远眺山色远接天色。在这里,明代状元杨升庵高歌“登楼送君秋色里,旌旗影落清波水”送别友人;清代诗人张问陶低吟“千古艳才难冷落,一杯名酒忽缠绵”感叹着身世……望江楼与锦江水迎送了一代代文人墨客。1928年,望江楼景区被开辟为公园,称作“成都市第一郊外公园”,1953年,公园更名为“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并开放。望江楼公园总面积达188亩,分为文物保护区和园林开放区。以拥有望江楼为代表的清代古建筑群及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的文物遗迹而驰名中外。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入选“成都十景”。
摄影/王效
不仅人文景观丰富,望江楼公园还以竹闻名,被誉为“竹的公园”和“锦城竹园”。园内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的150多个竹种,是国内最大的竹类公园,在全世界也属罕见。“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在红墙绿竹间,常有人在此喝茶、打麻将、摆龙门阵,也有人在此晨练、散步。
近几年,望江楼的春天却又有所不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淅沥沥的雨丝过后,望江楼公园便被杏梅包裹。从空中俯瞰,望江楼公园的杏梅长廊像一条粉红色的花路,蜿蜒在绿色的公园里,枝头结满了玲珑花朵,暗香浮动;锦江则是一条闪闪发光的绿丝带,轻轻绕在杏梅长廊旁边。杏梅的柔美和竹子的挺拔,加之锦江的灵动完美融合,在望江楼古建筑群中相映成趣,似一幅典雅的中式水墨画,令人赏心悦目。
从公园南门入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梅花瀑布,瀑布以竹艺为表达,杏梅绽放其间;若想临江赏梅,则需从东门入园,沿锦江的江岸线漫步,滔滔江水与梅花朵朵相伴,运气好时,还能遇见梅花雨,盘旋之后,花瓣轻盈地落在地上;想要登高赏梅,只需穿过蜿蜒的红色回廊,在公园里的古建筑群落间,登上吟诗楼,凭栏远眺,满园杏梅尽收眼底;若还不过瘾,便走进五云仙馆,在沉浸式数字影像里,穿越千年时光,与梅花绽放时的成都相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圣杜甫为成都留下的这句诗表明了成都自古便是鹭鸟的栖息地之一。望江楼公园的茂林修竹间,鹭鸟披戴上标志性的蓑羽,繁忙的身影来回穿梭,为接下来的繁殖季拉开了序幕。同为鹭科的白鹭与夜鹭在公园广阔的竹林和锦江富足的生态间找到了和平共处之道。在鹭鸟筑巢最集中的薛涛墓区域与翠竹长廊,游客们还需时刻提防鹭鸟们的“空袭”。
沿江长廊上,点缀着几处雅致的茶馆,竹编桌椅就在露天摆放着。赏花累了,随意找一处空位,或阅读书籍或与友人闲聊几句。青花瓷盖碗中,茶雾轻盈缭绕。抬眼望去,小巧玲珑的梅花密密匝匝、瑰丽绝伦,与清澈的锦江水相映成趣让人美不胜收。
走出望江楼公园,再次搭乘地铁,看过“万户垂杨里,莺歌满绿城”的杨柳河、“芳草碧连天”的芳草路,体会过“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夜到双流雨如注”的二江寺,造访“过桥至净居寺,气象疏豁”的净居寺、“手攀天河弄星月”的天河路……花牌坊、青羊宫、浣花溪、东湖公园、西博城、望丛祠……
16条线路、423座车站,串联起成都的城市公园与郊野田园,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成都的过去与未来,展现出一幅生动绚丽的生态图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