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云:
念奴娇·勉县怀古
定军苍莽,锁秦巴、汉水流淌千古。
故垒残垣犹记取,三国金戈铁马。
丞相祠前,旱莲开谢,柏影凝清露。
祁山魂断,出师遗表如故。
更有忠勇黄忠,阵前挥刃,夏侯头颅落。
马超墓前风飒飒,犹带西凉寒锷。
烽火当年,红旌漫卷,热血凝丘壑。
登临极目,夕阳铺染城郭。

正文:
在秦岭与巴山的深情环抱中,在汉江悠悠流淌的润泽下,勉县,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璀璨人文的小城,宛如一颗遗落在岁月深处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勉县,地处汉中盆地西端,北依巍峨秦岭,南垣秀丽巴山,居川陕甘要冲之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川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雄浑壮丽的山水画卷。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东西,它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不仅赋予了勉县灵动的气质,更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
勉县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在这里,春天来得格外温柔,大地从沉睡中缓缓苏醒,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肆意绽放,一片金黄灿烂,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夏天,虽偶有炎热,但山间的清风、清凉的河水,总能为人们带来丝丝凉意;秋天,层林尽染,硕果累累,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冬天,少了北方的严寒,多了几分宁静与祥和,山峦在白雪的覆盖下,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春秋战国时期,勉县地处秦巴山脉与汉江谷地的交汇地带,是关中通往巴蜀的咽喉要冲,其历史脉络始终与秦、蜀、楚等大国的争霸格局紧密交织。
从地理来看,勉县境内的汉江(古称“沔水”)是当时重要的交通线,而定军山、天荡山等山脉构成天然屏障,使得这里成为军事必争之地。这种“山水锁钥”的格局,注定了此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不同文化与势力碰撞的前沿。
春秋时期,勉县属古蜀国势力范围。蜀人沿汉江谷地发展,在此留下了早期农耕与青铜文明的痕迹。上世纪在勉县境内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剑、陶器,其纹饰与巴蜀文化典型的“巴蜀图语”、虎纹、云雷纹特征高度吻合,印证了蜀人对这一区域的早期开发。
进入战国,随着秦国向东扩张与向南“开巴蜀”的战略推进,勉县的归属发生剧烈变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率军灭蜀,勉县作为蜀地北部门户,随之纳入秦国版图。秦国在此设“沔县”(因沔水得名),并推行郡县制,这是勉县地区首次纳入中原政权的行政体系。

为巩固统治,秦国在勉县一带兴修水利、铺设栈道,将关中的先进农业技术引入汉江谷地。如今勉县境内仍存的战国时期水利遗迹(如小型堰坝遗址),其结构与秦国关中的郑国渠、都江堰技术一脉相承,可见当时秦对这一区域的开发力度。
同时,此地也是秦、楚争夺的前沿。楚国曾沿汉江逆流而上,试图染指汉中盆地,与秦国在此展开多次拉锯。《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时期“楚尝与秦战于汉中”,勉县作为汉中西部重镇,必然是双方交锋的战场之一。这种争夺也让楚文化在此留下印记,境内出土的战国晚期漆器,其彩绘风格兼具秦的简约与楚的繁复,正是文化交融的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的勉县还是“栈道文化”的重要节点。秦国为沟通关中与巴蜀,在勉县周边的秦岭、巴山开凿栈道(如后世所称的“陈仓道”“祁山道”雏形),这些栈道虽历经沧桑,但遗址中发现的战国时期木桩、石孔,仍能想见当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繁忙景象,而勉县正是这些栈道网络的关键枢纽。
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勉县,既是大国争霸的“边城”,也是多元文化的“熔炉”。秦的制度、蜀的根基、楚的影响在此交织,为这片土地奠定了早期文明的底色,也为后世秦汉时期成为战略要地埋下了伏笔。如今漫步勉县,山河依旧,而春秋战国的烽烟与栈道上的马蹄声,早已融入秦巴汉水的肌理之中。
西汉初年,勉县便已建县制,古老的岁月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时光流转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勉县成为了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191年,张鲁率领“五斗米教”教徒,凭借着非凡的勇气与谋略,袭夺汉中,杀汉中太守苏固,在勉县武侯镇莲水社区走马岭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走马岭,南临江流,东依咸河,山顶地势平缓,易守难攻。张鲁在此筑城,并设有烽火台,用于军事防御与遣兵勤王。如今,虽历经千年风雨,烽火台遗迹仍依稀可辨,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仿佛能看到当年的金戈铁马、硝烟弥漫,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19年,对于勉县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刘备在汉中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勉阳街道办事处旧州社区设坛称“汉中王” 。设坛处,是刘备成就霸业的重要见证,它标志着刘备势力的进一步壮大,为日后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原坛址在1953年被当地人铲平,但历史的记忆无法被轻易抹去。1984年,县政府将刻有“先主初为汉中王设坛处”的古碑移至“烈女祠”中,并象征性筑台立碑 。2000年,此处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又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次来到这里,抚摸着古老的石碑,仿佛能听到刘备当年壮志凌云的誓言,感受到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的豪迈与激情。
三国时期,勉县更是成为了蜀汉北伐的前沿阵地,无数英雄豪杰在此留下了传奇故事。蜀汉大将黄忠,在定军山之战中,以其勇猛无畏的气概,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定军山,从此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重要地标。这里山势起伏,峰峦叠嶂,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站在定军山上,俯瞰四周,山川美景尽收眼底,仿佛能看到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黄忠跃马横刀,奋勇杀敌的身影历历在目。诸葛亮,这位智慧与忠诚的化身,更是与勉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北伐驻军勉县,在这里休士劝农、教兵讲武、推演八卦,为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而殚精竭虑 。他制作的木牛流马,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杰作,位于周家山镇黄沙社区的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遗址,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现存遗址建有碑亭,亭内立碑一通,上刻“汉诸葛武侯制木牛流马处” 。相传,诸葛亮在军务闲暇时,常去卧龙岗读书,如今,卧龙岗上的诸葛亮读书台遗址,地势平缓,遗址处还有一水塘,称莲花池 。南宋诗人陆游曾拜临此台,并赋诗一首:“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世上俗锦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这首诗,不仅表达了陆游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也让后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多的遐想与感慨。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归葬定军山下。263年,后主刘禅特颁诏,在诸葛亮北伐大本营沔阳(今勉县)修建祠庙 ,这便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武侯祠”的勉县武侯祠 。它比成都武侯祠早建半个世纪,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诸葛亮祠庙 。武侯祠占地80余亩,坐南朝北,一反常态的布局,昭示着武侯“北定中原”的未竟之志 。祠内中轴线串起30余座明清建筑,琴楼伴着“空城计”的传说,仿佛能听到当年诸葛亮抚琴退敌的悠扬琴声;大殿“忠贯云霄”金匾为嘉庆御笔所题,彰显着诸葛亮的忠诚与气节;唐碑宋碣林立,构建成一座“书法博物馆”,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的咏叹,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的感慨,60余通碑刻讲述着历代文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与追思 。祠内的古旱莲,树龄四百余年,每年三月绽放,满树繁花,如同一朵硕大的莲花绽放在枝头,形成“树顶荷花”的奇观 ,为武侯祠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定军山下,武侯墓静静坐落于此。从陵园正门进入,迎面小山包上郁郁葱葱的古柏,据说是蜀汉皇帝刘禅为诸葛亮立祠时栽种的 。往里走,圆形戏楼古朴典雅,每年清明节,各地戏班都会在此唱戏,缅怀诸葛亮的功绩 。戏楼上清同治年间的牌匾“永依终古”,寄托着人们对诸葛亮的无尽思念 。绕过戏楼,通过拱桥,便来到了墓冢前的祠堂 。山门口巨大古柏,一株凌霄花攀援而上,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正殿内,大量名人题写的匾额对联,书法精湛,内涵深刻,值得细细品味 。正殿两侧,诸葛亮生平事迹泥塑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碑亭内,右边石碑是雍正皇帝派果亲王护送七世达赖喇嘛回西藏,顺路视察沿途各省旗兵绿营时刻立的 。碑亭后,由汉白玉栏杆围起来的覆斗形墓冢,古朴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
马超,这位东汉末年的军阀、蜀汉骠骑将军,其墓也在勉县 。马超墓被汉惠渠分为前院和后院 。前院由正殿和两侧偏殿组成,正殿内有马超和马岱、庞德的塑像,他们神情威严,仿佛随时准备奔赴战场 。两侧偏殿分别以图文展现了蜀魏汉中争夺战和马超生平,让人对马超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本马超墓是一个整体,民国时因修建水利设施汉惠渠,才被水渠一分为二 。如今,一座名为风雨桥的廊桥将前后院连接起来,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后院便是马超的墓冢,周长90米,高8米,为覆斗形,规模甚大,让人不禁感叹这位英雄的不凡 。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近代,勉县又在革命的浪潮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在这关键时刻,中共汉中工委决定恢复建立勉县党组织,杨永昶来到勉县,在县城赵家刻字店召集王建伯、王继理开会,宣布成立中共勉县工作委员会,杨永昶兼任书记 。县工委成立后,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建立抗日团体,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勉县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

同年冬,汉中各校学生组成“回乡工作团”,利用寒假回县开展抗日宣传 。勉籍汉中青年学生地下党员张秀兰和刘彩凤联络数十名勉县旅汉学生,组成“返勉宣传抗日救国工作团”,在方仲宽老师的率领下回到勉县 。他们深入集镇农村,通过贴标语、画漫画、排演节目、散发传单、就地讲演等形式,向群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唤起民众的抗日情绪 。1938年1月,返勉学生工作团到武侯祠壮丁集训会上宣传抗日救国,演出《流亡三部曲》《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救亡戏剧 。刘彩凤在讲演中声情并茂,演唱《松花江上》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台下观众深受感染,会场上口号声惊天动地 。同年4月,汉中学生组织“抗日农村宣传队”,刘彩凤、张秀兰等勉籍民先队员随队深入农村宣传 。他们白天走村串户,到田边地头讲述国亡家破及农民贫困的根源,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夜里举办农民夜校,教农民学习文化,宣传抗战,并组织抗日妇女会、青年救国会、少儿歌咏队等,教唱抗日歌曲,深受村民欢迎 。
1938年夏,勉籍汉中五师学生宋元俊、陈良弼、姜振才等人参加与民先队汉中队部创办的周刊《铁血》的编辑工作,撰写文章宣传抗日救亡 。其中,陈良弼撰写的《哭诉于勉县保甲制度》一文,揭露了国民党保甲制度对勉县农民的压迫剥削,在当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同年2月,中共勉县县委恢复后,以西北农学院、勉阳第一女子小学等教育、文化单位为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批驳投降派的“亡国论”,激发民众抗日信心 。西北农学院迁至勉县武侯祠后,党支部在县委领导下,将师生中的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组成十几支抗日救国宣传队,分赴各集镇及村庄宣传抗日 。他们深入农户访贫问苦,讲述团结抗战的道理,引导民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这次宣传活动持续了一月多时间,促进了勉县人民抗日救亡活动的高涨 。
中共勉阳镇支部建立后,协助民先队员孙培善在县城开办“业余图书室” 。这里不仅有一般文学、历史等书籍,还有抗日救国的书刊和社会革命理论书刊 。许多青年学生在这里阅读,了解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方针,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 。业余图书室成为地下党组织引导有志青年参加抗日救国运动的重要阵地 。在党组织的动员、考察、支持和介绍下,1938年夏,勉县地下党员刘彩凤、宋元俊,勉籍青年学生、民先队员沈尚文、贾壁如等20多人先后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其中,女青年学生贾仁秋、贾剑秋等10余人冲破家庭和社会的阻力,投身抗日救国斗争 。这批青年到延安后,大多数在“抗大”接受政治、文化、军事学习训练,毕业后分赴抗日部队或抗日团体参加前线抗日斗争 。沈尚文在湖北郧阳抗大分校学习训练后,前往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

1931年至1945年期间,中共勉县县委(工委)在汉中特委(工委)的领导下,组织党员、学生、市民、农民建立发展抗日团体,深入持久地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带领青年学生奔赴抗日前线,保卫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团体,保护抗日骨干人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勉县人民前进的道路,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勉县,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小城,它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如同一部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似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精彩。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开拓者。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便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一场亲密的对话。在这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自然的壮美,更能汲取到历史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愿勉县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它的光芒,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文中个别素材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院士。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