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路
从喂子坪村向南大约8公里,来到一处峡口,两侧山崖耸立,河水在峡谷中奔流,仰头看前方山头顶端,一座酷似山羊的巨石蹲在崖口,这便是石羊关,据说也是子午关,俗语云,石羊关,鬼门关,进山都把命交天。
河道东边山壁上有不少栈道孔,下到河边崖壁近距离观察,栈道孔呈两排,上排石孔横开向上翘,下排石孔朝上开,两排孔若是嵌入木柱,正好架构出一个平面,铺上木板即成栈道。栈道孔中堆满枯叶,长年累月,腐烂分解,滋养出茵茵绿草。
不由想象,徒步古道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958年,西北农学院张昂和随林业部所属森林经理第五大队进入秦岭踏查森林,那时西万公路还未修筑,科考队从西安出发,走的正是子午古道:一行人循着古栈道遗迹,忽而涉水忽而攀崖,山坡陡峭道路崎岖。行十余里翻土地梁溯沣峪河谷上行到喂子坪宿乡政府。一夜落山风呼啸!半夜有僧人遇袭敲门求助,很恐怖!次日过子午关,两岸石壁高耸,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艰险曲折的道路,绝少人会有闲情逸致欣赏风景,因为公路的畅通,崖壁与河流从烦人的阻碍变成可人的山清水秀。
紧邻公路,在西侧山壁上发现一方崖刻,四个大字“苍生霖雨”挥遒有力,一块典型的德政碑,一般用来赞扬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两侧各有两行小字,饱经岁月侵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其全部破解。右侧是:恭颂贤侯谢大老爷德政,左侧是:北路沣峪閤属绅民同顿首百拜 大清光绪二年仲夏月谷旦谨铭。料想谢大老爷应是当时的地方官,在清光绪年间,沣峪一线归西安府宁陕厅管辖,查阅《宁陕厅志》,一看道光九年编纂的,根本不可能记录光绪年间地方官,网上也检索不到相关信息,留下一丝遗憾。
近两年后的某日,随手翻阅《宁陕厅志》,一行字吸引了我的注意,“同治初,谢公邻竹莅主政任”,这莫非就是谢大人,几行字出自《洵江书院碑记》,是今人校注在后面增补的碑刻文字,落款时间为光绪九年,洵江书院位于宁陕县江口镇,现为江口中学,查阅厅志,发现清朝江口行政长官为江口主簿,级别可能是七品,江口是宁陕厅城北部重要城镇,沣峪受其管辖。从内容上看,谢公邻竹于同治初年(1862年)上任江口主簿,光绪二年(1876年)后升任,在江口主簿岗位上至少干了14年,可谓是很长的任期。时间线对的上,管辖地区符合,均姓谢,由此推断,谢大老爷即为谢邻竹,时任江口主簿。除了书院碑记中记载的建立义学、嘉惠童蒙外,可能还有筑路修桥、轻徭薄赋的政绩,才能受到广大绅民的爱戴而立碑颂德。风雨飘摇、西学东渐的晚清,秦岭大山中依旧是传统的社会样态,儒家士大夫依旧致力于兴学化民。
然而,邻竹为谢大人的号,并不是其大名,哪里人,升到哪里去,仍旧是一个谜团,查阅更多的文献,乃至前往宁陕城隍庙访碑寻找线索,毫无所获,谢大老爷就这样在历史上失踪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