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走老城湖滨街了,今天威记骑着小单车从中山北街拐进湖滨街,一路向西,结果发现在非机动车道上异常顺畅,没有了往日那种拥堵小心的感觉,反而有种重回刚来到银川时候逛湖滨街的那种喧嚣而热闹的错觉。
一开始还没有意识到,等到了湖滨市场门口路段看到地上的黄线条的时候,才忽然发现,原来往日非机动车道上停放的汽车没有了,原来如此。
说起来,在银川的老城,在非机动车道上画停车位也有很久了,这是城市管理在日益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之下的一种无奈之举。但是,虽然说确实方便了机动车主停放爱车的需求,这却是建立在剥夺非机动车路权的基础上实现的。
作为老城,本来街巷就不宽敞,尤其是非机动车道,一般都是非机动车和行人共用。画上机动车停车位,让本来就显得拥挤的非机动车道显得更厌仄和狭窄了。平时无论是骑车还是走路,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不算夸张。
如今,恢复非机动车道本来的面目,“禁止停车”真是一项不错的举措!期待老城范围内的人群聚集区(学校周边,小区周边等)都能够画上“禁止停车”的标识黄线。
重现久违的畅通,让那些曾经被机动车占据的空间,重新归还给骑行者和行人。这样非机动车不再需要蛇形穿梭于停放车辆的夹缝中;推着婴儿车的母亲也不必战战兢兢地贴着墙根前行;行人也不需要老回头看是否挡住了非机动车的路。
同时,这项举措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通行便利。可以想象,清晨的菜市场门口,送货的三轮车终于能顺畅停靠;放学时分,校门口的孩子们排着队走在宽敞的人行道上,再不会被突然打开的车门吓一跳。老街坊们坐在门口台阶上乘凉时,也少了此起彼伏的汽车报警器噪音。这些细微处的改善,让老城重新找回了属于市井生活的从容节奏。
当然,任何变化都会伴随着阵痛。附近商家的担忧可以理解——少了路边停车位,确实可能影响部分驾车顾客的消费意愿。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通过类似增设地下停车场、优化公交线路等方式来弥补了。
不过,作为“绿色低碳之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主动选择绿色出行,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老城街巷的画面,正成为老城日常的风景。“禁止停车”的深层意义,或许在于重新定义了城市空间的分配逻辑。
当将行人的安全、骑手的路权置于停车便利之上时,这座城市的温度便悄然提升。
下一步,期待能看到更多人性化设计:
比如在禁停区域增设上隔离带的斜坡,让非机动车停上隔离带上,不侵占非机动车道;
比如划定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和位置,规范非机动车的停放;就像在十五中的路口可以看到,道路两边停了好长一串自行车,蔚为壮观,大部分自行车都能按规矩停放,整齐而有序。
比如,在狭窄路段设置智能潮汐车道等,方便非机动车的同时,也能让机动车更顺畅,行人的安全系数也能增加。
毕竟,衡量城市文明的标尺,永远在于它如何善待最弱势的出行者。
“禁止停车”,请多来点!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