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驱车仅需一个多小时,便来到这座始建于西汉时期的千年古镇——平乐古镇。古镇的地标性建筑当属白沫江上的乐善桥,这座清代七孔石拱桥是四川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桥,其独特的寿桃形桥洞在川西地区绝无仅有。站在桥上远眺,两岸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中,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沿江而建的吊脚楼大多经营着茶楼餐馆,江边百年乃至千年的古榕树下散落着古朴的茶座。游人们走乏了,便在此处落座,茶客们捧着盖碗茶,谈天说地,话语间满是岁月的闲适。年轻人则是玩着手机,尽享清闲的安宁。我们特意寻了家临江的餐馆,在二楼窗前坐定,眼前是江风送爽,耳畔是流水潺潺。一边品尝着当地的乡野风味,一边看窗外游船穿梭。
饭后踏着青石板路在古街漫步,岁月在它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年轮。这座位于成都邛崃市的历史文化名镇, 古称"平落",早在公元前150年就已形成集镇。古街两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是典型的川西风格,建筑多为两层木结构,下层商铺,上层居室,三十多条老街纵横交错,构成了古镇的脉络。这里不仅有古街、古寺、古桥,更有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处处彰显着"秦汉古镇"的深厚底蕴。
循着路牌指引,我们来到了最具特色的竹编一条街,这里隐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走进一家挂着"中国竹编"牌匾的店铺,眼前的一幕令人惊叹:一位年轻姑娘正用镊子将细如发丝的竹丝轻柔地缠绕在瓷器上,动作如绣娘穿针,专注而虔诚。原来这家店主人正是瓷胎竹编国家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游伟。虽未得见匠人本人,但与他的女徒弟攀谈间,我们得以窥见这项濒临失传的绝技背后的乾坤。
平乐古镇盛产慈竹,是瓷胎竹编的最佳原料,但"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的老话道出了材料的珍贵。选材需是生长在山阴坡地的两年生慈竹,而后经裁料、刮青、冲头、揉丝、染色等数十道工序,方能蜕变为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竹丝。女徒弟告诉我, 四川竹类百余种,唯独平乐的慈竹,纤维坚韧,色泽温润,最合竹编之用。正因为如此,这项始于清代的技艺,在平乐古镇得到了最完整的保留和传承,成为这座“茶马古道第一镇”最独特的文化印记。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日本艺人专程来学艺, 但终因日本没有如此良竹,这项技艺也就始终没能在日本发展起来。
夕阳西下,在一片余晖中,我们告别了这座千年古镇。白沫江的水依然静静流淌,乐善桥的倒影在波光中摇曳,而那些细如发丝的竹丝,仍在匠人们的指尖间继续编织着属于平乐的传奇和未来的梦想。
来源:北京号
作者:荀永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