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开幕后,引发了人们对通州地区历史文化的关注。在历史上,今天的通州区域内不止有路县,还有漷县,漷县虽然出现的历史比不上路县早,但其文化底蕴之丰富不亚于路县。漷县一度还曾是州的建制,其值得挖掘、整理和探讨的内容很多。
萧太后桥 摄影:杜智广
地名与漷河有关
漷县旧有漷阴、漷州之称,位于今通州东南部。在1992年的《北京市通县地名志》中有“通县辖镇。地处县城中部和偏东南,镇政府驻地漷县位于东南18公里处。东滨北运河与郎府乡相望;西与牛堡屯镇毗邻;南与觅子店乡,永乐店区交界;北与张家湾镇接壤”的记载。另据2022年版的《北京市通州区地名志》所载,在辽代“析潞县南部和武清北部置漷阴县,县治设在今漷县村,因在漷河(今凉水河)之南,故名。”漷县在当年“属析津府管辖。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为漷州,县域为州直辖区,漷阴县名消失。”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将漷州降为县,称漷县,属通州管辖,漷州名消失”。
漷县如此有名,在其他史籍中也有记载,比如在《辽史·地理志》中记载称,辽代时称漷县“本汉泉州之霍村镇”;在《金史》、《元史》的地理表中都有记载。《日下旧闻考》中有“漷县,汉泉州地,辽初为漷阴镇,后升为漷阴县,以在漷河之南也。”被认为是漷县最权威的佐证。
漷县辖区多次变更,但名称未变,因与漷河有关,“皆因此河之名录用而延续至今”。
辽金元三朝的统治者来自游牧民族,他们习惯于狩猎,于是产生了“捺钵文化”。捺钵是契丹语“行宫”、“行在”、“行帐”的意思,在《辽史》中有“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而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捺钵既是他们行猎时的行宫,也是治国理政的地方。这种习俗传到了清代,因为清代统治者祖上也是游牧民族,也有“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习俗,并建造了“大捺钵”——避暑山庄。
捺钵以狩猎游乐为主,自然要找有山或有水的地方,在漷县内曾有巨大水泊——延芳淀。“漷县西有延芳淀,大数顷,中馓荷菱,水鸟群集其中。”据《延芳淀皇苑》云,延芳淀与潞河、永定河有关。在辽代“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国主春猎,打鼓惊天鹅飞起,纵海东青擒之。”
海东青是专门捕杀天鹅的一种鹰,在古代被称为“万鹰之神”。元代在延芳淀附近还建了“呼鹰台”,设了“打捕鹰坊”,每年用来喂鹰的肉就有三十万斤,元人称鹰坊为仁虞苑,苑的头目是“秩正二品”。明代以前,漷县一带水丰草美,风光秀丽,草长得好,时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韵味,是理想的捺钵之地,辽圣祖和萧太后六次驻跸延芳淀,并在此修了神潜宫和长春宫。
捺钵不能解决生计,辽代设漷阴县还与漕运有关。当时为了加强陪都南京(即北京)的经济实力,解决民生,由萧太后主持在漷阴境内开挖了一条运粮河,称萧太后河,经潞水等转运海上运来的粮米。金代元代也十分重视萧太后河,使捺钵有了经济意义。
萧太后河 摄影:石洪斌
更重要的是捺钵习俗在元代有了大的发展。《元史》云:“春冬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延芳淀在元代渐成为水泊,被称为飞放泊或海子,成为元代统治者行猎的场所。他们在此大建行宫,使漷县一度繁华热闹。不过好景不长,到了元末,漷县由于战乱、水患等人祸天灾影响,水草丰盛的情景不在。到了明代,延芳淀逐渐干涸,被开垦成农田,成为明代安置移民的地方。
八景彰显悠久历史
几年前出版的《漷阴志略校注》一书,是清代文人管庭芬编写的一部关于漷县的地方志,全书内容丰富,是人们了解漷县历史、地理、文化、教育、名胜古迹、民俗的教材。如在“川源”一节,介绍漷县境内白河的来源:“白河旧名白遂河,以两岸沙白,寸草不名,故名。”就很有趣,虽然字数不多,但使人们对白河有所了解。介绍漷河的漷时,称“水绕城廓为漷,故名。”并称到了清代“河流多改道,护城之水多淤,漷河之名亦废。”
漷县历史上还曾有泗河、凤河、新庄河等河流,当年水草丰盛是有根据的。“村集”是古代不可少的标配,几乎每个村庄都会有自己的集市,《漷阴志略》中记载,漷县在清代尚有一百六十五个村集,其中县城内“逢双日期,县前南街论当”,在买卖交易之外,“届期得征其骡马杂税”。在村集上,从日用百货、农耕用具到应时小吃,一应俱全。
《漷阴志略》还记录了漷县的寺观庙宇,主要介绍了佑国甘泉寺、保国华严寺、禧镇寺、隆禧观、龙神庙等,其中龙神庙“在城北白龙堤,堤为北齐旧址,至元时重筑之”。与其他地区不同,漷县不称龙王庙,而称龙神庙。当时“建庙以镇水口”,“庙前有井,名三潮井,大旱则取水以祷”,井水“水色晨青、午绿、晚红,故曰三潮云”。像一般城中有的文昌庙、药王庙、火神庙、城隍庙、土地庙、关王庙、马王庙应有尽有,足以证明漷县的地位重要。
漷县因曾为州治,超出县的地位,县内居然也有“八景”:泮宫古槐、禅林宝塔、白河渔舟、春郊烟树、驻跸甘泉、晾鹰旧台、长堤回燕、远浦飞鸿。在“八景”之外,还有一些古迹可寻,如觅子店塔、神潜故宫、缆舟铁猫等。古缆舟铁猫“在张家湾北门外,有古铁猫七”,铁猫是用来缆船的设施,在漕运发达时刻,舟船来往不绝,用来停船的铁猫,“皆粗于巨柱。重可数千斤,高丈余。”而且“相传唐时故物,历久晶莹如新”,在铁猫旁建有佛寺,“俗呼铁猫寺”。今人多把此处“铁猫”疑为“铁锚”,但按《漷阴志略》的记载,确为铁猫。
在《漷阴志略》中,还记录不少历史人物资料和风俗。许多风俗与旧京无异,如正月“各庙悬灯演戏,曰灯戏。男女各游街市,曰走桥儿。”及二月二龙抬头时“用灰撒地,谓之引龙”,“七月七曰女儿节,用盎盛水曝日中,水面生膜,投以小针,曰丢巧”等,唯有不同的是漷县在除夕时“各家皆竖长竿悬灯,曰照虚耗”的风俗比较另类。据说,虚耗是民间传说中的鬼怪之一,是给人招来灾祸的恶鬼,自唐代以来,就有祭灶后点灯照“虚耗”的风俗。漷县保留了古俗,可见其历史悠久。
《漷阴志略》出自清代,书中许多内容只是历史的回顾和追忆,依然是后代了解漷县的一把钥匙。
遗迹多与“鹰”有关
漷县历经沧桑,但仍然有一些古迹存留在典籍和人们记忆中,也有些至今有遗迹可寻。《通州文物志》介绍了漷县城墙遗址,“位于漷县镇漷县村南部、西部,只余护城河约800米,宽7至10米不等,至于城墙一无所在”,虽然城墙没了,但留下的护城河,对于人们考察漷县也是有用的。漷县的护城河与萧太后河相连,当年是可以行船走舟的,今天成为鱼塘了,但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
残存的黄土台 摄影:岳强
漷县是帝王游畋而产生的。受捺钵影响,漷县曾有呼鹰台、晾鹰台、放鹰台等与鹰有关的遗迹。放鹰台在今漷县镇唐头村附近,唐头是塘头的误写。此处曾是辽代帝王“于此放鹘摛天鹅”的地方,台西有延芳淀,后来延芳淀分裂出许多土洼、水塘,在放鹰台附近还留存两个水塘,今天当地村民在此养鱼植藕。
呼鹰台,“至大元年七月,筑呼鹰台于漷州泽中。发军三千五百人助其役”,台不小,占地约10亩。金代在台上曾建大庙延庆院,台上杂树盛长,状似青山,在上世纪呼鹰台被平建了学校。
晾鹰台也与辽金元帝王游猎有关,台长500米,宽80米,高10米,台上曾建有镇国寺。而且寺“遗迹仍在,只余古槐一株,三人合抱,甚为壮观。”漷县晾鹰台不在了,在大兴南海子存有清代的晾鹰台,还有遗迹。漷县晾鹰台留下了“苍鹰已去不重回,金殿荒芜尽绿苔”的诗句,供后人回味。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张双林
流程编辑:U07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