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西传得沸沸扬扬的太谷祁县并入晋中搞晋商文化新城,说白了就是想把散装的文化遗产打包变现。
这事说起来挺诱人——太谷有深宅大院,祁县有大院和票号遗址,以前分散在不同县,游客得跑多个地方看不全。
现在要并到晋中一起搞文旅,像串糖葫芦似的把这些老房子连起来,听着能吸引更多人来。
可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这事儿到底能给当地带来啥?
是真能让老房子活起来,还是又搞成面子工程?
先看现实情况。
山西之前搞过太原都市圈,十几年过去晋中经济也没咋冒尖儿。
现在换个“晋商文化新城”的名头,就能让经济窜上去?
不一定。
就说乔家大院,前两年因为宰客被摘了5A,百年积累的商誉差点砸手里。
这说明啥?
老牌子得靠诚信护着,要是开发时只想着赚快钱,卖高价门票、满街卖义乌小商品,游客来了骂一句“坑人”,牌子就塌了。
再说说具体操作。
网友提的主意挺实在:要是能搞联票制,一张票看太谷祁县的多个景点,省得游客来回折腾;再弄几条复古商道徒步线路,让游客穿街走巷体验晋商当年的买卖路,比现在平遥古城天天看《又见平遥》可能更有意思。
这些想法听着接地气,可关键得看咋落地——比如商户管理,要是引进的商家卖的都是质次价高的东西,游客花了钱还不满意,回头就不来了。
还有个扎心问题:开发旅游到底为了谁?
太谷祁县的老百姓现在该种地的种地,该打工的打工。
要是开发后老房子修得金碧辉煌,可本地人租不起商铺、买不起东西,物价跟着飞涨,一碗刀削面卖38块,本地人都吃不起,那这旅游跟老百姓有啥关系?
说白了,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但日子还得老百姓自己过。
不过也有盼头。
听说有人想恢复太谷老城的票号实景体验,让游客穿古代衣服当回掌柜,算算银子账,这种沉浸式玩法比干巴巴看房子有意思多了。
要是能学洛阳打包古城申遗的套路,先把保护机制定明白——比如老宅子产权咋分、开发商和原住民利益咋平衡,别整成“我开发你搬家”的撕逼大战,那这事儿说不定能成。
现在最大的悬念是:这新城到底是“真保护”还是“假开发”?
高铁半小时到太原,交通方便是优势,要是能把太谷祁县的文旅资源盘活,整个晋中盆地说不定能成山西的新钱袋。
可要是只想着盖仿古建筑、拉游客收费,不解决商户管理、物价控制、原住民利益这些问题,最后弄一堆没人气的空房子,那才是真糟践老祖宗的东西。
说到底,文化遗产不是摆设,得让老百姓能沾上光。
要是开发后本地人能开个小店卖特色小吃,能在票号体验里当个“掌柜”,能因为旅游多赚点钱,那这新城才有活气。
就怕最后领导拍板定了调,施工队进场拆老墙盖新砖,游客来了拍两张照就走,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老样子——那这事儿,可就白折腾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