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举。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
京畿门户张家口,是长城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从燕山山脉到阴山余脉,绵延逶迤的长城盘踞在张家口全境。近年来,我市有力有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也是推动张家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张家口正积极打造一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性项目。文旅融合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的重点工作之一。
以重点段建设为引领
从战国时期至明代的长城遗迹遍布张家口各县区,长城的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制在这里最为多样,被誉为“历代长城博物馆”。
张家口境内修筑长城总长度约1804千米,其中,早期长城(明代以前长城)累计修筑长度约1084千米,占河北省早期长城总长度的90%;明代长城全长720.74千米,占河北省境内明长城总长度的一半以上。明代长城包括了镇、卫、所、堡、敌台、烽火台和长城线性墙体等建筑类型,全面展示着长城的纵深防御体系。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境门段)展示体系、万全右卫长城卫所文化展示体系已全面建成。2025年,将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张北段)展示体系建设,并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赤城段)展示体系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张家口段)展示体系将全面形成。
大境门是张库商道起点、张家口的城市名片,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四大名关”,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数百年来,作为长城沿线唯一以“门”命名的著名关隘,大境门的“门”见证了长城边塞在守御与开放之间的转换,诠释着长城文化的精神内核。
走进位于大境门长城文化旅游区的明德口街,境门涮肉、境曲社、苏酶咖啡、蔚花园……一幅古香古色、古今交融的市井画卷映入眼帘。大境门当年辉煌的商贸情景在这里重现,让人从长城得以窥见张家口城市发展的“新起点”。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境门段打造了“守望和平、开放融合”明德口街长城文化核心展示园、西太平山长城保护主题展示带和来远堡特色展示点,未来将通过沉浸式实景演出等形式,重点展示张家口长城文化蕴含的边塞文化、商贸文化和民族融合文化内容,突出展示大境门作为万里长城和万里茶道唯一交汇点的特征。
万全右卫长城卫所文化展示体系已全面建成,作为明代九边重镇下设的军事卫城,万全右卫城是华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卫所之一,有“明代卫所制活化石”之称。项目依托600年万全右卫城丰富的文物文化遗存,着力构建“长城文化+现代文化、历史古城+人文体验、文化艺术+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产业体系。
走进万全右卫城,一座座复原建筑矗立眼前,古城内是一条热闹非凡的商街。游客可在万全右卫城南大街商业文化街区古城商街里的戏楼、茶馆、醋坊、油坊等场所进行沉浸式体验,近距离感受古人生活,让这座承载数百年历史的长城卫城迎来了新生。
打造高质量建设样板
盛夏的大境门在青山绿水间耸立,静谧肃穆又充满朝气活力。城墙脚下的明德口街游人如织,古香古色的街景与雄浑壮丽的关城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自然古朴的人文风貌画卷。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此后,各地纷纷出台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方案。自《方案》印发以来,我市加大力度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规划工作,一批标志性项目正加紧建设,对推动长城的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发挥积极作用。围绕长城资源和历史景观展示,张家口谋划建设了“长城人家”旅居带,通过旅居民宿项目把“空心村”治理、乡村易地搬迁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脱贫攻坚,带动周边群众创业就业,致富增收。
“2024年,我们启动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虎沟段建设项目,谋划了长城文化主题公园野狐岭段建设项目、怀来镇边城和横岭城文化旅游项目,以‘长城’为主题的文旅融合项目正遍地开花,必将推动张家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境门段、崇礼段,结合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推进标识系统、风景道、法律法规等方面建设,开拓长城资源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合理利用的新局面。
截至2025年2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张北段)展示体系建设过半,预计年内完成建设任务。张北草原天路沿线拥有六个时代的长城遗存。一直以来,该县在项目建设、保护传承、发掘研究、设施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方面发力,打造具有本地特点的长城文化名片。
在项目建设方面,该县实施了黑风口、孟良城两个驿站综合改造续建工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野狐岭段)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以及生态文旅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在保护传承上,按照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4类主体功能区总体要求做好先期策划。针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野狐岭段)10平方公里范围制定控制性详规,打造大型户外实景演出《野狐岭大战》。在发掘研究上,对公园范围内的烽火台、古军营等遗址进行精确定位和测绘标注。针对新发现的一座古城遗址召开论证会。
形成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制
2019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提出要着力提升长城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整体水平。2021年6月,《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在全国率先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立法。
2024年9月,我市出台《张家口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长城保护段长制度,为长城保护提供法规和政策依据。
《管理办法》在遵循延用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立足张家口市实际,明确了各县区长城保护经费的来源和使用范围、长城巡查的具体要求、长城周边的开发建设必须注重与长城历史风貌的一致性。建立四级长城保护段长制度,明确了各级段长的人员构成和主要职责,将市域内1300余公里(现存遗迹)长城遗迹全部纳入保护监管之中。此次出台《管理办法》,对长城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好长城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市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因地制宜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有效管理,形成了张家口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城保护)管理处”等管理模式,有力增强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职能,强化了公园管理运营。
重点选取长城文化元素富集、配套环境优美、基础条件相对成熟的点段,拓展完善风景道旅游服务各项功能,打造了一批长城风景道示范段,通过风景道串联长城人家、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示范区等重要节点,推动公园建设与长城沿线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城乡建设等融合发展。
积极应用5G、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强长城文化资源的整合展示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可阅读长城数字云平台建设,重点对大境门、崇礼等长城进行数字化展示,建成了可观看、可阅读、可体验、可感悟的公共文化线上空间。该平台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将深化拓展平台的智慧化、便捷化功能,持续激发长城文化传播新动能。
深挖文化内涵,形成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发掘成果。为让长城文化走进大众,河北推出了一批长城文化影视及数字化成果。其中,我市拍摄的大型历史传奇电视剧《塞上风云记》,再现了万里茶路中、蒙、俄草原丝绸之路盛况与情怀,在央视8套及地方卫视连续热播,成为展示河北省长城文化的一个亮点。
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张家口市万全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北京探索之光电视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的四集纪录片《京畿雄关》,是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之一,分别以《雄关天下》《金山独秀》《大好河山》《超越梦想》对秦皇岛山海关、承德金山岭、张家口大境门和冬奥会承办地崇礼四个长城重点建设区段进行全方位展示。
北京探索之光电视制作中心总经理、一级导演,纪录片《京畿雄关》总导演陈俊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纪录片第三集《大好河山》中,很好地架起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比如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和口皮博物馆,正是对这段历史记忆的珍藏和呈现。两座博物馆展出的诸多旅蒙商人家书、皮货贸易收据、各种物品清单等文物,讲述着“皮都”辉煌的历史和旅蒙商人不畏艰险的拓荒精神。这种精神,与伟大的长城精神一脉相承,表现了中国人忠勇无畏、勤劳坚韧的民族性格,这是新时代百年复兴梦想的力量源泉。(记者 郝莹玉)
编辑 寒冰
来源 张家口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