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值暑假,各大景区纷纷推出学生党优惠政策,对年轻人发出来自远方的呼唤。
图片来源:惊蛰研究所
当然,为了吸引大家,各个景区除了卷价格,也在卷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窝囊式旅游三件套”。
第一套“躺平式漂流”,不用怕“人在河里漂、魂在天上飞”的刺激,只需要安逸躺平(物理意义上的),一边随意漂一边看风景;
图源:微博@四川观察
第二套“自动挡爬山”,不用吃“爬到感觉腿不是自己”的苦,坐电梯只需几分钟就能登顶;
图源:微博@日照日报
第三套“减速版蹦极”,不用反复在“跳就完了,跳了我就完了”之间做心理建设,跳下没有自由落体、只有慢速下降。
图源:微博@四川观察
这种“窝囊式旅游”让又菜又爱玩的年轻人,终于玩爽了。毕竟,菜不是事,玩才是目的。而旅游,也早已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对ta们而言,踏上旅途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抵达远方玩到嗨,更是见识世界的多元、和自我发生碰撞:
有人在高考后的放松中触摸世界的丰盈,“我向大家宣布,我走过了八个城市,看到太多未曾见识的风景。”
有人在挣脱束缚后遇见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我的人生终于出现了一点荧光,然后我平静疲倦的生活,被打破了。”
有人在困境的迷雾里找到前行的微光,“行万里路后,我心里那场茫茫大雾中好像也出现了一条路。”
这些关于"在路上"的故事,共同勾勒出这代青年在行走中成长的轨迹,听完ta们的故事,或许能够为我们的出发提供勇气。
01
高考后走过八城
用脚步丈量世界
当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盈盈没有预想中的狂喜,只觉得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心里冒出一个念头:去看世界。
“就像孟郊笔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但我想看的,是这世界每个角落开出的繁花。”
天津是这场“看世界”之旅的第一站。“在课本里读过无数次的城市,终于变成脚下的路。”
盈盈践行着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的告诫,在意风区触摸欧式建筑的砖墙,在摩天轮上看夕阳把城市染成金红,傍晚乘游船划过红桥区的河面,水波里晃着的,是卸下疲惫后的松弛。
“原来文字里的描述再生动,也抵不过指尖触到的砖纹、耳畔掠过的风——这是旅行教给我的第一堂课:世界要用心去读,更要用脚去量。”
在沈阳和大连的旅程,最令盈盈难忘的是在此定居的亲人。二伯和二娘端上来的东北菜冒着热气,二娘还记得盈盈十年前的样子,逛沈阳故宫时总担心她迷路;盈盈和表哥在大连水城威尼斯穿梭,欧式城堡在阳光下闪着异域的光。
短短三天的大连行,盈盈觉得,自己学会了“高浓度体验”的智慧——“时间有限,就把每分每秒都浸在当下,从陌生里榨取出生活的汁水。”
看世界的下一站在成都,火锅冒着滚烫的热气,蒸腾出最鲜活的人间。爬青城山时盈盈无数次想放弃,但登顶那一刻涌上来的成就感,被清冽的山风裹挟着扑面而来。
“最意外的还是在欢乐谷游玩时,恰好遇到张韶涵表演,听到了《隐形的翅膀》”,盈盈回忆起高三那年,每每遇到困难,她都听着熟悉的旋律默默给自己打气。
“艺考时花两个小时练一个字的发音,备战文化课时无论如何都解不出的数学题,那些情绪在脱离高考的线性生活后,似乎找到了新的归宿。”
“歌德说‘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我觉得自己终于懂了那句特别火的诗:轻舟已过万重山。”
旅行带来的体悟还远未结束,因为火车晚点,盈盈临时改道来到厦门。“算是体验了一把不确定性吧。”
她走过海滨的街巷,听海浪拍岸的节奏,闻晚风里的咸湿。“蒋勋说‘缓慢也是一种速度’,在厦门我觉得,不设目的地游荡,反而更能摸到一座城市的脉络。”
不仅如此,她还走过了北京、石家庄、晋中……“这次走过的八座城市的光影在我的生命里叠加,或许能汇成一个‘盈’字——是丰盈,是饱满,是欢乐与汗水交织的真实。”
“我坚信这次漫长的旅行,带给我的不只是相册里的照片和心中的感慨,我会带着这些体验走到更远、更大的世界,拥抱更深刻的生命历程。”
带着这份信念,盈盈在9月走进了西安的大学校园,她又在一次次新奇的体验中开始了新的思考:
“旅行从不止于地理的迁移。选课、听讲座、社团活动,大学生活里的探索与迷茫,何尝不是另一种‘看世界’?”
她想起自己在朋友圈宣告“走过了八个城市”时的雀跃,现在她更加确信:成长本就是一场不断出发的旅程,在旅途的际遇里,在世界的广阔中,慢慢填满自己的形状。
从考场到远方,盈盈的故事里藏着几乎所有高考后年轻人的向往:用一场旅行与过去的压力和解,在陌生的风景里探索与确认世界的宽度。
更是在行走中明白——所谓的“人生是旷野”,并非抛弃前行的轨道走向无序,而是在轨道之外,能拥有展望世界的开阔胸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路程中得到的启发,终究会回馈到思想的深处。对处于中学生与象牙塔夹缝之间的年轻人而言,这或许就是——个体拥抱世界,世界报之以“找到自己”。
02
裸辞旅居舟山原
来生活可以不一样
盈盈用旅行告别青春期的束缚时,阿南正在国企建筑单位的会议室里,被烟味呛得忍不住咳嗽。
这个皖中县城长大的“乖乖女”,毕业后进了别人眼中的好单位,爸妈眼中有藏不住的笑意,她却在深夜对着施工图纸发呆——她不喜欢看那些专业术语,更受不了会议室散不去的烟味、饭桌上敬不完的酒。
“家人得知我想辞职,围着我说‘这么好的工作要做一辈子’”,但阿南反复问自己:“我能预想到五年后还是现在这样,消耗身体,做着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和进步的工作,怎么可能甘心呢?”
后来,从小“最听话”的她,还是在一周后递交了离职报告,把“好工作”的标签,连同那些烟味与酒局,一并丢在了身后。
裸辞后的第二天,阿南一个人去了浙江舟山,开启了义工旅行。
“从小到大,我习惯了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的形状,这一次我才发现,自己内心深处依然保存着主体性和勇气,这让我对接下来的新生活更有信心。”
果然,旅行的目的地足够美丽,东福山岛的海,治愈了阿南的所有狼狈。“这里没有钢筋大厦,天是纯粹的蓝,海鸥的翅膀划破云层,原来人可以活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
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义工伙伴一起工作:逃离催婚的小普,长发搞乐队的海哥,很会做甜点的璐璐,去过西藏的小五……老板是云南人,每天变着法儿给大家做手抓饭、捞汁小海鲜,香味漫过海岛的风,把异乡变得很像家。
阿南和朋友们一起去追荧光海,半夜12点,他们穿着拖鞋顶着海风,从东码头走到西码头,灯塔的白光在黑暗里摇晃。
就在一直没有见到荧光海面、大家准备放弃时,拐角处闪过一点荧光,他们关掉手电筒趴在栏杆上看,微弱的蓝绿像撒在海里的星星。
阿南忽然觉得,自己的人生也是这样:平静疲倦的生活被打破,一点荧光就照亮了新的可能。这场被家人视为"叛逆"的旅行,终究让她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长出了属于自己的形状。
从考场到职场,年轻人对“远方”的向往,本质是对“自我”和“生活”的追问。挣脱束缚后,阿南发现生活从来不止一种活法——
旅行的意义,或许就是让人明白:家人眼中的所谓“叛逆”,不过是忠于自己的另一种表达。
无休止的内卷与压力下,抛开社会时钟的影响而选择“慢下来”的年轻人们,ta们或像阿南一样远走他乡,用旅居为自己争取一个“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工作”的可能性;
或顶住不解和不满选择gap,试图在生活的困境中撕开一个自由的口子。
命运慷慨地褒奖勇敢者,让ta们在挣脱束缚后发现另一种人生的存在,发现生活的容错率远比想象中高。
带着这份变得开阔的思维,年轻人的方向很多,可能留在这里,也可能离开短暂停留的“桃源”,再次走向属于自己的远方。
03
迷茫远行20省
从挫折阵痛中打捞自己
阿南在海岛追光,而小宇站在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回廊里,看夕阳给亭台描上金边。这一年于他,是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一年:
亲人去世的痛、事业停滞的闷,像一块块石头压在心头。
“深耕三农事业12年,我能看着作物在田间结出果实,却在个人的生活里迷失方向,找不到舒展的力气。”他把工作托付给合伙人,决定一个人踏上旅途,给自己一个喘息和思考的机会。
第一站,他来到了承德避暑。
这座见证了清朝兴衰的园林,红墙里藏着太多故事。“康乾盛世的辉煌,国运衰退的悲凉,像一面镜子照见世事无常。我带着《心流》在山庄里读,读了很多天,终于慢慢想通:
人要学会树立‘心墙’,让好的进来,把坏的挡在外面,不然‘精神熵’只会越积越多。就像大清朝的闭关锁国,好的进不来,坏的出不去,终究溃烂成癌。”
带着这份收获离开承德后,小宇应邀前往川渝,参加大学同学的婚礼。“我发现成都不再只是‘巴适’的代名词,很多在北上广深卷不动的人涌来,在这座包容的城市里重新扎根。”
“他们有勇气离开,我很羡慕,更羡慕的是他们离开后能找到下一步的方向。”同学拍着他的肩说,农业是向阳的事业,这话和他刚入行时的想法不谋而合,小宇这才发现,这些觉得迷茫的时间里,自己似乎已经忘掉了来时的初心。
“于是我决定在这段旅行中好好考虑,曾经做农业的初心还能不能重新拾起,支撑我继续下去。”小宇的迷茫情绪中出现了一个锚点,“如果不能,我就要找到一个新的生活目标。”
想明白以后,小宇又去了11个省份。
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他看农民用新农机播种,想起自己推广的良种;在江南的稻田边,老农告诉他“土地不会骗你,种啥收啥”;在西北的戈壁,治沙人说“树活下来,人就有盼头”。
每到一处,他都把见闻写成短篇游记,那些曾经让他迷茫的事,在田埂与街巷的穿梭里,渐渐有了答案。
如今的小宇,早已结束了那段长途旅行,他依然在农业领域深耕。
“我不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而是像培育良种一样,耐心对待生活的每一粒种子,这是我的心愿,应该也是离去的亲人所希望的吧。”
但旅途还没有走到终点,他计划踏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目前走过的20个,都是他“给人生施的肥”。
“迷茫时别站着不动,走起来,风会吹散迷雾,路会告诉你方向。”
盈盈的毕业旅行,是青春对世界的初次探索;阿南的义工旅居,是对“应该怎样活”的勇敢提问;小宇的迷茫行走,是在生活的泥沼里,为自己搭起一座渡河的桥。
他们身份各异,有人从学校走向更高的学校,有人从厌恶的工作抽身至自由的工作,有人驱散心灵的迷茫走向新的通路。
但他们如此相似,用年轻的步伐在土地上拓下脚印,而后各自选择更坚定的远方。
这些旅程起点不同,风景各异,却在“在路上”的状态里殊途同归——
旅行从来不是逃避,而是给人生按下“刷新键”,让年轻人在世界的广阔里,重新找到自己的坐标。
或许某天回望,他们会发现,那些走过的路、遇见的人、经历的事,早已变成生命的一部分;
而那些曾经走过却无法为之停留的沿途风景,终能以另一种方式,永远陪伴自己。
参考资料:
[1]网易上流-「窝囊旅游三件套」,拯救多少打工人?
[2]看客insight-勇敢的年轻人,先放弃预制人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