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近年来,甘肃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科技融合于文旅产业之中,不仅让沉睡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数字世界中重获新生,也开辟出一条以科技赋能、数字驱动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筑牢数字底座 激活文化基因
敦煌研究院庞大的服务器集群日夜不息地运转,近450TB的海量数字资源在这里汇聚,构成了“数字敦煌”的坚实基座。2016年上线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如同一个永不关闭的虚拟洞窟,向全球访客展示着30个洞窟的精美壁画与360度的全景漫游。这仅仅是甘肃构建文化数字版图的一个缩影。
兰州文溯阁《四库全书》仿真影印与数字化工程已完成70%,这部中华文化典籍正被赋予数字生命。与此同时,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等8家重点文博机构已完成1100余件(套)珍贵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历史的印记被定格为0与1的字节。
陇原大地的文化记忆也拥有了翔实的数字档案。全省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数据资源86.35TB,传承人数据资源36.82TB,构建起陇原文脉的数字基因库。甘肃省文化艺术档案馆的44.66TB电子档案,系统保存着剧目、重要活动、集成志书和个人艺术等四大门类的珍贵史料。
此外,甘肃还建成文旅大数据中心,无缝接入景区、酒店、通信运营商、公安、交通等13大类数据,日均处理7亿条信息,构建起60个客流、客源地、游客喜好分析模型,为市场决策提供强大支撑。重点景区视频监测平台则将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的动态尽收眼底,接入率全国领先。这些看不见的数字脉络,正织就一张覆盖全省、连通古今的文化资源保护、管理与应用网络。
重塑消费图景 科技点燃体验新引擎
随着数字基础的日渐夯实,科技力量正逐步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旅新体验。作为全国领先的省级智慧文旅平台,“一部手机游甘肃”已成功转型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综合型门户。它集AI智能问答、VR全景导览、分时预约、门票预订、数字阅读、数字展览、投诉办理、酒店民宿预订、文创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累计接入文旅资源和产品信息3.6万条,服务游客超6000万人次。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小程序接入“深大智能体”大模型,“AI游丹霞”智能客服提供“全天候、零时差、无障碍”的贴心服务。
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敦煌莫高窟的5G慢直播和VR“云观展”,让万千网友足不出户仰望千年洞窟;张掖七彩丹霞通过VR设备,将游客瞬间带入360度虚拟丹霞奇观;武威河西都会运用AR体感互动与全息舞台,“复活”凉州边塞的壮阔史诗;天梯山石窟借助3D建模与全息投影,让脆弱珍贵的文物细节得以近距离安全观赏。
走进博物馆,体验同样充满“未来感”。甘肃省博物馆、临夏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等24家场馆引入了文博大模型讲解应用,AI化身知识渊博的讲解员随时待命。
演艺与展览也在数字技术加持下“破圈”生长。“互联网+演艺”催生了常态化“云演出”机制,2024年全省线上演出展览超3200场,吸引观众8715.91万人次。《乐动敦煌》《回道张掖》等数字演艺项目,融合科技与艺术,带来沉浸式视听盛宴。线上虚拟展览同样精彩,“数字甘博”小程序通过文物三维扫描和实景建模,打造永不落幕的“云端展厅”;敦煌研究院“数字藏经洞”平台已发布敦煌文书经卷9900多卷、图像6万余幅。
数字技术也为文创产业插上翅膀。全省培育文创企业288家,研发文创产品630余款、非遗产品1752种。从省博“绿马”玩偶、“莲花飞天藻井”系列,到天水“小祖宗”潮玩,再到数字明信片、数字冰箱贴等虚拟产品,数字文创成为连接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新纽带。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敦煌书局等空间,则成为融合展示、研学、社交的现代文化消费新地标。
创新治理生态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数字科技的深度赋能,正在重塑甘肃文旅产业的筋骨,催生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化文旅产业体系。新业态在数字催化下蓬勃涌现:“文化+”“旅游+”模式结出硕果,康养旅居、研学科普、体育赛事、文博体验、实景演艺等遍地开花。
目前,甘肃省推动常态化驻场演艺剧目35个,实施文旅重点项目779个,培育了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等一大批优质载体。乡村旅游与田园农业、电商平台深度融合,“如意甘肃·‘研’途乡遇”十大主题、百条精品线路持续引流。
“如意甘肃”的品牌声浪,通过创新的数字营销涌向全球。甘肃文旅在全国率先打造六大线上宣传推广矩阵,即“微游甘肃”自媒体矩阵(20个账号,粉丝超408万)、“如意甘肃”爆款账号(视频播放量超35亿次)、网络平台合作矩阵(26个头部平台)、全省文旅系统新媒体矩阵(867个账号)、网络达人矩阵(2000余人)及国际传播矩阵(覆盖120个国家),形成高效传播机制。2024年网络传播总量超870亿次,“天水麻辣烫”“诗意甘肃”等现象级热点强力带动市场,“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整合营销案例荣获“长城奖文旅好品牌”年度金级案例。
数字技术同样深刻赋能行业治理。文化和旅游市场行政审批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文旅市场通”推广使用,政务服务迈向“掌上办、指尖办”。“互联网+监管”模式深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监管执法体系不断完善,持续净化市场环境。
面向未来,甘肃重点推进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麦积山石窟保护利用等重大文化项目,到2025年底,项目总投资将超40亿元;加快“数字敦煌”技术迭代,扩充“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妙音寻境》沉浸式VR项目将高精度复原莫高窟特窟;持续优化“一机游”平台,打造更智慧的旅游服务中枢。
从文物数字化保护,到触手可及的沉浸式体验,再到活力迸发的产业新生态,科技正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数字维度焕发全新生机。这条“数字丝路”,正链接着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文旅未来。
(来源:新华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