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华 石向伟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西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会处,自古文风鼎盛,文旅资源丰富,享有“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
近年来,阳城县坚持“举龙头、提品质、创品牌、强融合、重营销”策略,持续擦亮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通过深度整合区域生态资源与文化遗产,创新培育文旅康养融合产业链群,重点实施“基础提升、景区提效、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系统提升“悠然阳城”品牌核心竞争力。目前,当地已形成文旅康养多业态协同发展格局,打造了产业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本,探索出全域旅游改革创新的阳城路径。2024年,阳城接待游客超41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9%和19%,连续7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战略引领 构建全域旅游“大景区”
甫入阳城境内,仿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大景区。天蓝云逸,村静景美,远山凝黛,绿水荡涟,亮丽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蜿蜒其间。阳城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阳城县以悠然阳城为核心品牌,把阳城全域建成一个“大景区”。为此,阳城将全域空间统筹规划为“一核两带四区”布局,以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协同发展,走出一条独具阳城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先进的理念才能带来先进的产业,先进的产业需要科学的规划。为了让游客在阳城享受全天候的旅游服务,阳城县将全县城市与村庄、山水与田园、文物与文化、民居与民俗统一纳入文旅发展大盘子,突出空间的立体性、平面的协调性、风貌的整体性及文脉的延续性,编制了《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阳城县“十四五”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着力构建以公园山城为内核,以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太行一号融合发展示范带为枢纽,以皇城相府、洎水湾、茱萸湾、析城山精品片区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优化“悠然阳城”多彩旅游空间,夯实全域旅游意象基底,形成了全县文旅开发建设的一张蓝图,引领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规划中,不仅突出全域发展,而且把全域分成了4个片区,每个片区以一个4A级以上景区为核心,实现了“大景区带动片区、一张门票看全部、一个游客中心服务所有景区”的大景区运营模式。
皇城相府片区是阳城旅游核心中的核心。以皇城相府为龙头,推动周边郭峪、大桥、史山、沟底等一体发展,打造“五村五康、一心六养”文旅康养目的地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力促游客停下来,住下来,休闲下来。洎水湾片区以砥洎城、润湖公园为龙头,依托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先行区建设成果,带动周边天官王府、布政李府、河阳商道等明清古堡群协同发展,打造沁河流域古堡古民居品牌,2024年创建成为洎水湾省级旅游度假区。茱萸湾片区以4A级景区蟒河为龙头,大力开发建设山茱萸博物馆、茱萸湾水上运动中心、云酒店、H酒店、携程度假农庄、泥河村民宿等康养度假项目,2024年创建成为茱萸湾省级旅游度假区。横河片区以4A级景区析城山为龙头,引进民营企业昆仑丘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全面运营析城山、横河动感骑行小镇、小尖山等景区及横河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景区一体化运营。
在龙头景区的带动下,阳城立下“两年时间实现A级景区乡镇全覆盖”的目标。仅2024年,就在5个乡镇创建了5个3A级景区,2025年将全力推动白桑等4个乡镇的A级景区创建,年底将实现乡镇A级景区全覆盖,搭建起全域旅游发展的硬骨架。目前,全县已拥有1个5A级、5个4A级、15个3A级景区,A级景区数量居全省前列。
导游王婷经常带团到皇城相府,她感慨:“之前到相府,车停在相府门口,大家进去看完就走。现在可不一样了,相府周边郭峪古城、相府庄园等景区连片开发,观光景点越来越丰富,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自驾到阳城旅游的李先生也说:“阳城的变化太大了,到处都是绿道,交通方便,景致宜人,原来计划只是看看相府、砥洎城等,没想到孩子来了后不想走了,只好改行程。”
产业联动 形成“+旅游”全域新格局
旅游规划高屋建瓴,但要想把规划落实到位,构筑旅游产业新业态是必不可少的路径。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形态,必须从综合发展入手。旅游业涉及交通、餐饮、安全、林业、农业等多个部门,协调发展才能产业兴旺。近年来,阳城县坚持路、景、村、业一体谋划,全力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促进文化、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拓展了“百业”的旅游功能、丰富了旅游的产品业态。
在文化上,阳城县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度挖掘阳城地方特色的远古文化、进士文化、红色文化、非遗等一系列文化内涵,扎实推进非遗演艺进景区,大力开发文创产品,为旅游植根铸魂赋能,彰显阳城文旅独特的魅力。皇城相府、郭峪古城、天官王府、砥洎城都精心打造了实景演艺,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还邀请各类名家及网红达人开展助演和宣介活动,打造挂牌影视基地,这里成为《康熙王朝》《一代名相陈廷敬》《白鹿原》等多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全县15个乡镇都持续开展了“悠然阳城”系列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成为阳城独特的旅游文化现象。所有这些,都极大提高了阳城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针对康养,阳城县创意百出。“百村百院”行动作为“康养+旅游”的总纲,在“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沿线、景区周边、县城近郊等7个乡镇,县里优选了18个区位好、人文自然条件好、空间足的乡村,打造了一大批以休闲度假、康复疗养、运动健身、书画写生等为主题的康养特色主题村落和高品质康养民宿。
农文旅一体发展上,阳城县把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综合方案去落地实施,先后建设了橡树湾、金月花溪、碧绿缘等50多处休闲农庄及采摘园,且各有亮点;开发了山茱萸、帅源饮品、相府蜜酒、析城山小米、沁香园枣糕等30多种农副特色产品。
交通兴,则旅游兴。交通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协同,积极进行“交通+旅游”综合发展,打造旅游风景道,近年累计建成环县城40公里城市绿道、76公里中国农业公园景观绿道、95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设置了公路驿站、观景台、景观小品,形成四通八达、环环相连的全域慢游旅游交通体系。2024年6月底,阳城承办了“表里山河万里路”首届环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国际越野车巡游及集结赛太行赛段活动。
发展研学旅游,阳城积极推动研学教育基地建设,依托上庄、中庄、町店、暖辿、坪泉、独泉等10处老(区)村打造了涵盖红色、廉政、农事、科普等主题的33个精品研学基地。同时,整合各类研学优势资源,打造出古色(古堡)、绿色(山水)、红色(文化)、青色(廉洁)、金色(农林)、蓝色(馆企非遗)等六色主题课程、7条精品线路,相继举办了2024全国研学旅行研讨暨阳城全域研学推介会、全县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
不仅如此,阳城县还持续8年在横河镇举办高水平的全国山地自行车赛和高规格的骑行小镇发展论坛,打响了“骑士牧歌、动感横河”体旅品牌,成为全国山地骑行爱好者的打卡地。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旅游业态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江苏的游客杜女士对此深有体会,她说:“印象中的山西旅游,无非是看看寺庙,游游大院,没想到来到阳城后,能够体验到令人震撼的沉浸式互动。阳城的旅游让深厚的文化与新鲜的形式带活了。”
山西省旅游协会研学实践教育分会成员乔琰,几年前曾到阳城考察调研,规划开发研学旅游课程,他说:“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阳城已经构筑起全域研学的大框架,研学基地营地分布合理,研学课程丰富多彩。”
多维发力 织就全域旅游“服务网”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布局,全产业发展,一张全域旅游的大网在阳城铺开。然而,旅游作为服务业,一点一滴的服务水平,都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阳城县深知,必须在服务标准化上大做文章,凭借“A级景区+度假区+康养特色村(旅游重点村)”的全域旅游布局,强力推动旅游服务要素的全面覆盖,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服务供给能力,多维度提高文旅康养综合服务水平。
阳城是太行旅游板块的重要一环,依托雄壮的太行山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色,成为游客探秘阳城,康养阳城的重要缘由。抓住游客这种新奇感,阳城围绕养生保健推出八八宴席、相府家宴、山茱萸宴、蚕桑宴席等网红宴席,围绕品奇尝趣推出阳城火锅、杂割、非遗美食等网红小吃,并打造了皇城相府明清商业文化街、宇佳广场、国昱广场、爱琴海晶海广场、郭峪黄金沙滩、中庄八八美食街等一批深度体验型特色餐饮集聚区,深受游客好评。
吃好,住好,体验感才好。阳城按照“县城商务、景区度假、乡村民宿”的特色布局,着力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住宿设施,加快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接待设施体系,重点打造了云上湖天、相府庄园、时尚电影等近20家特色主题酒店,以及金月花溪、盘亭一号、携程农庄、潘溪妙境等30多家特色民宿。如今到阳城,星级宾馆酒店、特色乡村民宿、快捷商务旅舍应有尽有,可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
在交通上,针对如今流行的背包客旅游方式,阳城持续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旅游公交、标牌标识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县乡道主要路口旅游标识标牌全覆盖,建成了面积较大、功能齐全的县级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建立连接全县3A级以上景区的直通车网络,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延伸至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构建起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力主让背包客们从抵达阳城的那刻起,便出行无忧。
一个县就是一个大景区,在推动重点景区品质提升的同时,阳城倾力打造了城市景观风貌带、特色文化街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累计建成700多万平方米的环县城六大森林公园、37座“口袋公园”,形成了主客共享赏心悦目的游览空间,让游客进入阳城,即置身风景宜人的山水林园之间。
太行山物产丰富,百姓好客。游客畅游阳城,可随手购买相府有礼、琉璃珐华、成元铁器、霜桑叶茶、郝酥果等九大类100余种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进一步丰富了阳城伴手礼。
观山游水之余,阳城推出以游客玩、演为主的多款沉浸式旅游项目,其中互动体验类包含2场大型实景剧、3场开城仪式、5场沉浸式情景剧;打卡跟拍类,在沁河沿线植入9项带妆巡游活动,并设置了26个精美打卡点,同时开发了5条汉服跟拍线路;赛事创作类,沿着“太行一号”线规划了8条骑行线路、23条徒步线路,建立了4个垂钓场所、4个书画写生基地及1个水上运动中心。基于此,实现了互动式旅游、沉浸式旅游,满足了游客参与性旅游需求。
以往,每到旅游高峰期,关于景区服务的投诉量大增,比如景区分流不到位,餐饮住宿随意涨价,卫生状况得不到保障等。对此,阳城县通过标准化服务与品牌化运作破解难题:一方面加大供给,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的产品供应,只有满足供应,才能保障良好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推出各式创新产品,带给游客新鲜有趣的体验感。端午假期,来自郑州的一位游客说:“我们是一路自驾来到阳城,原以为假期人多,早就做好了吃住涨价的准备。但没想到,阳城县的住宿产品如此丰富,县城里有酒店,乡村里民宿比比皆是,而且还很便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五大支撑 打造全域旅游品牌矩阵
从规划开始,阳城便围绕“悠然阳城”这一核心品牌,构筑全域旅游产业业态,提升全域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但如何让这一核心品牌可见可触可感,并通过核心品牌建设,让全域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阳城旅游主管部门做足了功课,他们依托阳城丰富的人文资源,以精品战略思维,确定了神话阳城、古堡阳城、红色阳城、康养阳城、悦动阳城五大支撑体系来保障“悠然阳城”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塑造“神话阳城”品牌。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及愚公移山这四个经典传说,均与阳城紧密相连。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地之一,阳城县系统梳理四大神话的文化基因,实施“三维度八位一体”文化工程:学术研究维度完成《神话阳城》专著编撰与《追寻山海经里的阳城》专题课程开发;传播推广维度打造纪录片《阳城创世神话》、动漫剧等多媒体矩阵;产业化维度创新开发主题旅游线路及文创产品体系;同时,深入推行涵盖一本书、一部宣传片、一堂特色课、一部动漫剧、一个文化标识、一项文化工程、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及一条主题旅游线路的“八个一”项目。目前,阳城县已完成“中国神话之乡”的申报材料提交工作,这一重要举措将推动当地神话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为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二是塑造“古堡阳城”品牌。以沁河古堡群落资源为依托,实施沁河古堡申遗工程,推行“廊带-片区-游径”分级开发策略。推进东方古堡示范廊带建设,整合北留、润城片区古堡与传统民居,规划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路径,创新设计探秘、探访主题线路,构建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框架。
三是塑造“红色阳城”品牌。聚焦太岳革命老区资源活化,通过“场景还原+体验升级”双重路径,构建沉浸式红色教育体系。重点打造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町店战役相关两大红色品牌,开发情景化演艺项目与研学课程体系,实现红色文化从资源保护向教育功能的创造性转化,成为“红色阳城”旅游名片。
四是塑造“康养阳城”品牌。锚定生态资源优势转化,凭借阳城南部山区1200平方公里的山水林资源,构建景区型生态疗养基地、村落型特色康养社区、城市与乡村结合个性度假单元的“三级康养产品体系”。现已建成8个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3个省级度假区及18个康养特色村,尽显“康养阳城”的独特风姿。
五是塑造“悦动阳城”品牌。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城市绿道及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构建“赛事+节庆+休闲”三维驱动机制。借举办徒步、骑行、汽摩赛等品牌性活动之机,革新体育旅游产品供给,构筑城市绿道休闲体系,塑造全民参与的文体旅融合生态格局,绘就主客共享的“悠然阳城”画卷。
目前,阳城县通过全县域布局、全业态融合、全要素覆盖、全方位营销、大品牌建设等举措,构建了文旅产业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模式,成为山西省转型发展文旅先行的生动实践。
“未来,阳城将在强IP的引领、数字化的转型、年轻化的消费、国际化的发展、要素化的保障、大景区的运营、多元化的投入、全时段的运营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晋城市委常委、阳城县委书记高喜全说。
来源:中国旅游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