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湖南岳阳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杭州市成为浙江省首批获得认证的城市。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杭州与湿地的渊源,可追溯至良渚时期。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依水而居,在沼泽湿地中筑坝修渠,创造了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文明。八百年前,马可·波罗惊叹于杭州“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其笔下“城内溪流穿梭,桥梁纵横”的盛景,正是湿地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生动写照。
从白居易笔下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到张岱在《西湖梦录》中说“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湿地始终是杭州文化基因中灵动的注脚。作为中国唯一一座国家级的以湿地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所在地,杭州拥有九大类、13.43万公顷湿地资源,占全市陆域面积的8%。“湿地是杭州的生态命脉,更是文化根脉。”杭州市林业水利局负责人表示。
杭州的湿地保护,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刻变革。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湿地萎缩、污染加剧的挑战,杭州以“科学修复、系统治理”为原则,探索出一条特色湿地保护之路。
在西溪湿地,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织就一张“生态天网”。去年3月,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试运行,实现湿地资源动态监管、生态风险预警和修复效果评估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过去每个点位都要靠人工巡查,现在一个大屏就能调度全园。”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工程师介绍,科技手段让湿地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在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蓝色海湾”生态整治项目系统性推进湿地修复与保护,13处生态系统监测点实时跟踪鸟类种群动态,留鸟种群数量增长25%。在富阳阳陂湖湿地,以“海绵城市”为核心的修复工程,通过地形重塑、水系连通、生态浮岛建设等手段,恢复30公顷的湖泊湿地,创新采用的“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技术,构建起“沉淀—过滤—吸收”三级净化系统。在湘湖旅游度假区,四季矮苦草等净水型沉水植物打造的“沉水森林”重构水下生态,使水体透明度从0.5米提升至1.2米以上,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政策法规层面,杭州同样走在前列。2023年,杭州市施行《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创新一般湿地分类,将一般湿地细分为市级湿地、县级湿地和其他湿地,并对纳入湿地保护范围的121万亩湿地给予每年20元/亩生态补偿。
2024年,杭州成立全省首个市级湿地保护协会,积极履行湿地公约义务,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加快打造生态文明之都、美丽中国样本。从“单打独斗”到“区域共治”,杭州的湿地保护格局不断拓展。
对杭州而言,国际湿地城市这份荣誉的加冕,既是实至名归的肯定,更是砥砺前行的新起点。今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在杭州举行。湿地,作为生物圈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和基因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杭州在湿地保护上的出色表现,无疑为其成为大会举办地增添了厚重砝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