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泸西【lú xī】
坐标:泸西县
特点: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独特、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地名渊源
泸水西来,古洞为证
泸西县名之始,可追溯至民国六年(1917年)。据《泸西县地名由来》记载,因城西有“泸源洞”(今阿庐古洞)而得名。这一命名逻辑在《民国泸西县志稿》中亦有印证:“泸西之地,名曰‘矣邦’,有一池兮,其水汪洋。”泸源洞作为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其地下水系纵横,形成“泸水伏流”的奇观,古人以“泸”喻水,以“西”表方位,泸西之名由此诞生。

康关福 摄
阿庐古洞
另一种说法则指向“古泸川河”。《云南泸西县地名志》载:“名称含义因城西有古泸川得名。”泸川河蜿蜒穿过县境,滋养出具有“负积温达标、地处温带区、春季回暖早、昼夜温差大、夏季温度不高湿度不大”等独特的低纬高原气候,孕育了高原梨、灯盏花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地名与地理的互文,见证了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高原梨
历史脉络
从漏江到泸西,千年建置的变迁
泸西的行政建县史,可以说是西南边疆治理的缩影。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此设漏江县,隶属牂牁郡,成为云南最早设置的郡县之一。“漏江”之名,主要源于彝语“漏卧”(古部落名)发音的沿袭,也有当地岩溶地貌中江水伏流如“漏”自然现象的含义。此后,泸西历经唐陇堤县、宋自杞国、元广西路、明广西府、清广西直隶州等建置更迭,始终是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
府署
钱局遗址
1913年,广西直隶州改为广西县,隶属蒙自道;1917年,为避与广西省重名,依城西泸川河更名“泸西县”,沿用至今。这一改名,既解决了行政地名冲突,也强化了地域文化标识。正如《泸西地名文化》所言:“‘泸’字承载着彝族阿庐部落的历史记忆,‘西’字锚定了地理方位,二字结合,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
文化密码
彝汉交融的地名印记
泸西之名,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而且是泸西历史文化的缩影。自古以来,泸西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汉族、彝族、回族、苗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泸西的地名,也隐含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城子古村
考古发现,先秦时期泸西属“漏卧侯国”疆域,彝族先民以“漏”“庐”“泸”等发音记录部落名。南诏国时期,泸西为“弥鹿部”(阿庐部)驻地,部落名中的“卢”与“泸”同音异记,成为地名演化的源头。
府署石牌
民间碑刻亦印证了“泸西”的早期使用。明末广西府知府包嘉胤在《待赠文林郎李清河墓志铭》中写道:“胜甲泸西。”康熙年间《重修紫芝庵常住碑记》落款提及“泸西后学子”。这些记载表明,“泸西”作为非正式地名已流传300余年,直至民国时期正式定名。
时代新篇
地名背后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之一,泸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数泸西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泸西绿色能源
如今,泸西县正以“工业强县、产城融合”为脉络,书写新时代篇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现代农业、生物食品加工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泸西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同时,泸西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黄草洲湿地公园 图源:泸西县融媒体中心
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而且是文化基因的载体。泸西通过保护城子古村、阿庐古洞等历史遗迹,传承彝族刺绣、虎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地名背后的故事焕发新生。“泸西”二字,是地理知识的凝练,更是历史发展的镜像。
泸西交通网络 图源:红河州融媒体中心资料库
从漏江县到泸西县
从“泸水伏流”到“滇中崛起”
这座千年古县的地名演变
恰似一部
微缩的西南边疆史
今日泸西
正以
“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定位
让古老地名
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记者:普薇
未署名图片由泸西县民政局提供
海报制作:李巧芳
审核:红河州民政局 泸西县民政局
责编:李巧芳 张清水澜(实习)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hhzrbs@126.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