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
兰州白塔山的前世今生
兰州黄河边,黄河铁桥北岸,金城名山——白塔山,高塔隐绿树,苍山藏奇迹。
从荒山到绿岛,白塔山,见证了中国植树造林的奇迹。
1.绿树阴翳藏名山
站在黄河岸边,面对这样一座大山,我无语,山也无语。其实,我和山之间,有对话。我们的对话,藏在一页页的史书中,藏在点点滴滴的时间碎片中。
夏日,骄阳当空,黄河铁桥的桥板被烤得很烫,踩在上面,鞋底微微发软,脚底炙热。
我,依然,不管不顾,穿过铁桥,向白塔山山顶攀爬而去。如同穿过时光隧道,寻找历史的点点滴滴。
穿过铁桥,左拐,上天桥,几步后,瞬间就凉了。这个待遇,百年前的林则徐、左宗棠是没有的。百年前,林则徐穿过镇远浮桥,过黄河,左拐,沿着黄河边的山路,穿金城关,上金山寺,提笔写下四个大字的时候,白塔山已经,童山濯濯,树木寥寥。
山下赤日炎炎,山中绿树阴翳。我慢条斯理,向山顶行进,或踏阶而上,或穿寺庙而过,一路上茂密的林木,飞洒的滴管喷头,洒出点点滴滴的细雨,庇佑了我,不再经受烈日的暴晒。
白塔山是黄河岸边的绿岛,它稳定了无数兰州人的情绪。我曾到黄河边,眺望过白塔山。
那天也是中午,天气极热,裸露在太阳下的胳膊,很快就被紫外线晒伤……我的计划是去寻访黄河中的白马浪,过雷坛河河口后,我的视线,就被斜对面的白塔山所吸引。
此刻,白塔山的风光极其优美,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红柱白墙,在绿树之中若隐若现。从白马浪方向,眺望白塔山,它的确是一座绿岛。
白塔山的绿色的确来之不易!“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这是一句几乎被人们所以遗忘的民谣。说的是七十多年前,兰州南北两山上,荒山秃岭,不见林木的情形。
我曾经收集过几张老照片。这些老照片,见证了白塔山绿色的变迁。
第一张是,1934年的白塔山下黄河铁桥。1934年,美国传教士海映光,路过兰州时拍摄的。可以清楚地看到白塔山上,只有白塔和寥寥不多的建筑,树木几乎没有。这时候的白塔山,还谈不上有什么绿化。
第二张是20世纪四十年代初,美国《生活周刊》记者无意中拍摄的白塔山,羊皮筏子,在黄河中起起伏伏,笑容满满的筏工,正在划桨。此时,白塔山上,依旧荒凉,看不到林木。
第三张照片是1959年拍摄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展现兰州的风貌,当时的《人民画报》拍摄的一组照片。从这张照片上我们能看出,白塔山上的绿化正在进行中,水平沟刚刚开挖,小松树才种下不久。白塔山的树木才种植下不久。
如今兰州南北两山,早已是绿树成林。尤其是,白塔山上,更是苍翠蔽日。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兰州的绿色来之不易。在兰州,养活一棵树苗,其成本几乎与养大一个孩子相当。
那么,白塔山是如何从七棵树变成满山翠绿的呢?山上的树,究竟是如何栽活的呢?
2.背冰上山,兰州人改变命运的决心
白塔山上的这些绿树,有些是当年兰州人背冰上山植树造林的成果,来之不易。
白塔山,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中山桥北侧白塔山公园景区内,濒临黄河北岸。山下有金城、玉磊二关,均为古代军事要冲。据传白塔始建于元代,后圮,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镇守甘肃的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 )巡抚绰奇补旧增新。塔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17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山上一、二、三台建筑群,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亭榭回廊连属,四通八达。
自古以来,白塔山为陇上胜境,但还是有树木的。明人李文《白塔山》诗称:“隔水红尘断,凌空宝刹幽。龙归山月晓,鹤唳海天秋。白塔连云起,黄河常雨流。倚栏凝望久,烟树晚悠悠。”
可见,白塔山树不少,不然,诗人也不会说“烟树晚悠悠”了。自清中期到民国时期,白塔山上植被大量被毁,白塔山年久失修,名山憔悴,山上除各寺庙有树二、三株外,主要是骆驼蓬、白刺等旱生植物。
故而在兰州市民中有:“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的民谚。白塔山上这七棵树,就是山上的庙宇内种植养活的几株树。
1949年8月26日,兰州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有步骤有目标,整治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白塔山的绿化提上政府议事日程。
1954年,省市党政领导部门号召绿化白塔山,全市人民响应号召,春秋季平地植树,夏季挑黄河水上山浇树。冬季背黄河冰块上山,置于树坑,蓄水保墒,终于裁活第一批树苗。
至今,许多人还记得,他们背冰上山的情形。一些亲历者回忆:当年在南北两山上植树时,人们往往兵分两路,一路在山上挖鱼鳞坑,准备栽植,一路负责浇灌。尤其是,浇灌这一路,责任非常大。
有没有水,是兰州能否栽活树苗的唯一条件。有水就有绿色,无水就是荒山秃岭。解决水源的唯一办法是运水上山。在技术设备有限,没有绿化灌溉系统的年代里,只能抬水担水上山,背冰上山。
好在,白塔山距离黄河很近。植树的时候,兵分多路,一路扛着铁锨上山挖路、平地、挖渠、挖坑;一路挑着扁担从黄河里向山上送水;另一路则背着树苗上山栽树。据记载:自1954年,人们多次背冰上山植树。1957年2月25日至3月5日,兰州市共出动10万多人(次),背冰450多万公斤,浇树30多万株。1958年2月,向南北两山运冰33万多公斤,运水13万公斤。
亲历者回忆说:“那时候满山就是这荒山干土,我们每天往返两趟,用背篼装上黄河里砸下的大冰块,爬到山上挖好的水平沟上,栽一棵树苗,埋上一块冰。”
我看到的第五章老照片真实记录了,兰州背冰上山的情形。人们排成长队,背着冰一个跟着一个,坚定地走在之字形的山路上……
1956年,国家投资,在白塔山建三级水泵,凿蓄水池4个,提黄河水上山,可灌溉林地933000平方米。为兰州市南北两山第一家上水工程。树木成活率及保存率提高,至1957年已栽活树木32万株。但在没有提灌工程的其他地方,人们依旧坚持,背冰运水植树造林。同时,建设输水管线。到2000年代初,兰州南北两山的输水管道的长度,相当于兰州到广州的距离。在兰州人民数十年的努力下,兰州南北两山,终于改变了模样。
背冰上山,不仅改变了兰州白塔山的植被,也树立了一个榜样,更是兰州人的精神标志之一。
3.大山无言,丰碑高耸
沿着山路,漫步而行,曲曲折折的山路,路边林木,伸出长长短短的枝叶,遮住了骄阳,让登山者得以从容而行。多分钟后,抵达了塔院边。塔院就是为保护白塔的而形成的一个院落。从侧面的一个小门进去,白塔就在里面。
民间传说,这座白塔是为了镇压黄河洪水而修建。自西向东穿城而过的黄河,历来是兰州城池的最大威胁。尤其是,1904年黄河大洪水至今冲断了浮桥,黄河铁桥的修建,由此提上了日程。
兰州白塔山白塔,就是专门为镇黄河而修建,其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说在明代,有位皇帝巡游来到兰州,发现黄河大水不断,人们生活困苦不堪。一天晚上,皇帝做了一个梦,在黄河北岸的山上照图修筑一座白塔就可以镇住黄河中的蛟龙。《智取威虎山》中说,宝塔镇河妖。难道,白塔山上的白塔就有镇河妖之意?
兰州白塔山又名北白塔山。我怀疑它最早的叫法就是北塔山,北面的北。因为甘肃好多地方北白不分,都念作bo。
据考证,兰州白塔山上的白塔,也和成吉思汗的喇嘛没有关系。这个问题在2003年左右,白塔山上的座谈会中,专家们已经发表过观点了。
可如今解说词依旧如。对兰州人民背冰上山,改变山川面貌,逆天改命的事迹,一点没有提及。似乎也没有提到总理来过此山。
在白塔山的塔院里有一个用玻璃罩住的石碑。这个碑上的字,似篆非篆,似虫非虫,无人能识,许多人认为上面刻的古篆文。传说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情,但是真正的内容如何却无人能识。
这篇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因此很难辨认。也有些人推测说,和商周甲骨文和金文比较接近,可能属于商周或商周以前的文字。
这通碑名为“夏禹岣嵝碑”是白塔山最有价值的文物,也是白塔山上最为神秘的之处。
整个碑高三米,宽1米,这块碑石刻的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这个碑原在金山寺禹王庙六面亭,1963年移到北高峰牡丹亭。“文革”期间,此碑也是历经磨难,最后倒在地上无人过问。文革结束后,将它移到了白塔寺,保护了起来。
最早的岣嵝碑碑立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上。宋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贤良游南岳,在岣嵝峰摹得碑文,过长沙时请人翻刻于岳麓山颠。现在全国各地有10余处禹碑,都是由岳麓山禹碑复刻的。兰州的这碑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酒泉侯建功摹刻的。
甘肃最早开展大规模人工植树造林的山是徐家山,蒋介石曾经到过此山,又名中正山。白塔山则另一座陇原人民植树造林的丰碑。从背冰上山,到提灌引水,再到全国水土保持会议,再到周恩来总理亲自视察白塔山。
1958年9月 全国第三次水土保持会议现场会在白塔山公园召开,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参加会议,白塔山绿化和水土保持工程获国务院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奖旗。1959年8月,周恩来总理来兰州,视察白塔山。
如今,山河改貌,物是人非,昔日光秃秃的荒山,早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游人如织。
这座山是甘肃人的一座无言的丰碑,见证了甘肃人民植树造林,逆天改命的豪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