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避暑,游客的脚步不仅仅是追逐清凉。当艺术唤醒沉睡的百年农宅,当草原回荡万人合唱的乐章,当诗词中的苍茫意境触手可及,深度文化体验正成为避暑旅游的新“刚需”。传统避暑胜地如何玩出新花样?答案藏在日益浓厚的“文化味”里。
为滨海旅游增加艺术气息
位于秦皇岛市的避暑胜地北戴河,一直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如今,北戴河区为游客准备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北戴河·不同艺术小镇”摆脱传统“靠海吃饭”的景区模式,通过艺术内容产业化吸引国内外艺术家、工艺大师、设计师店与文创实验室等入驻,建设不同当代艺术中心、不同艺术商业街区、不同艺术工坊、海溢艺术集群四个板块,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打卡。
距“北戴河·不同艺术小镇”11公里,北戴河村正上演“艺术唤醒沉睡农宅”的振兴故事。
北戴河村拥有600余年历史,如今凭借43家现代艺术院落、94家精品民宿实现华丽转身,成为非遗与现代艺术交融的“网红村”。
清凌凌的戴河水傍村而过,河畔垂柳依依,民居错落有致,村委会旁的千年古槐见证着岁月的沧桑。这个依水而生的古村,离城市不远,却独享一份静谧和诗意。
走进古村,非遗布艺纳绣展馆内,传承人贾素芳正带游客体验传统染织技艺。十年前,这个不临海的农业村一度发展受限。2015年起,政府盘活20处闲置院落引入艺术机构,以“艺术+非遗+旅游”模式激活乡村。村民通过收租、学艺、开民宿增收,94家精品民宿形成集群效应,民宿协会推动品牌升级。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172万元,人均收入3万元,实现了“老宅变展馆、村民变掌柜”的振兴图景。村民杨松说:“我们要提升服务,让客人来了不想走。”
如今,古窗棂外鲜花绽放,艺术院落与传统民居相映成趣,绘就生态美、文化活、村民富的乡村新画卷。
歌手与乐迷双向奔赴
盛夏的张北草原绿浪翻涌,万顷碧波间迎来一场音乐盛宴。7月25日至27日,张北草原音乐节开幕。人生如旷野,千里自来风,每到季夏时节,张北草原音乐节便会携着自由的旷野之风,向新老乐迷发出相聚的邀请。
据了解,这次音乐节,每一天的演出安排都按照当天的主题调性进行合理搭配,每天的粉丝群体是锁定的,是喜欢相同音乐风格的,这样粉丝更尽兴,艺人表演在反馈上也更加满足,实现歌手乐迷的双向奔赴。
北京游客李先生早早就来到了音乐节现场。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但没有影响李先生的好兴致,他和同伴准备了雨伞、雨鞋、防潮垫。音乐响起时,乐迷们也就忘记了身边的环境,沉浸在了演唱会现场。
作为张北县唯一官方文化旅游特色IP,张北草原音乐节开始于2009年,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县域节庆”之首,并创下了户外音乐节的新标杆。“在全国三十多摄氏度燥热的盛夏,这里是平均温度21摄氏度的避暑胜地,拥有距离北京最近的凉爽草原,而且每一年对乐迷的服务保障、体验创新都在升级。”相关负责人说。
“草原诗意”近在眼前
从张北草原再向西,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的盛夏同样异彩纷呈。5万亩草地像被盛夏泼了浓墨的绿,这里是离城区最近的生态草原,改良后的天然草地与人工建植的植被交织,让“天苍苍,野茫茫”的诗句不再是想象,而是踩在脚下的柔软,是映入眼帘的画卷。敕勒川草原不仅承载着千年诗歌的壮美意境,更以“都市草原”的独特魅力,让“天边”的辽阔近在眼前。
不远处的呼和浩特市恼包村,藏着另一重惊喜。谁能想到北疆草原边,竟有江南园林的温婉。
夏日的恼包村,绿树成荫、枝叶繁茂,蜿蜒曲折的河道穿村而过,石桥横跨其上,清澈的流水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喷泉和水雾装置喷出的细密水雾带来丝丝清凉。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边、街道旁,在夏日强烈阳光的照射下,轮廓分明、古韵悠长。
“恼包”在蒙语中与“敖包”的意思相同,是指“石头堆积的小山”。恼包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因村落附近有一敖包故得名“恼包村”。如今,以“青山绿水,魅力恼包”为特色的旅游小镇品牌已经在全国打响,成为呼和浩特市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的旅游胜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如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