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因弗尼斯所住酒店早餐后,集合前往爱丁堡,这漫漫旅途,也是我们旅行途中一段饶有趣味的时光。
一想到即将奔赴爱丁堡,大家的思绪突然被“堡”字的读音所牵引,一场关于曹家堡、瓦窑堡、地窝堡不同读音的热烈讨论就此展开。后排的两位小姐姐尤为认真,还借助手机百度查询后为大家讲解:其一,“堡”读bǎo,这是最为常见的读音,其主要含义与“堡垒”相关,指用于防御的建筑或设施,诸如城堡、碉堡、桥头堡,曹家堡机场(该读音存在一定争议);其二,“堡”读bǔ,意为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多用于地名),例如吴堡(位于陕西省)、瓦窑堡;其三,“堡”读pù,在旧时指驿站,现今多用于地名,像十里堡、地窝堡机场。至于爱丁堡,因其为翻译而来的外国地名,属于音译字,无疑应读bǎo,这成了小红车四人的共识。
须臾之间,便抵达了号称三文鱼小镇的地方。团队先是游览皮特洛赫里水电大坝,略微了解三文鱼的养殖情况,随后在镇子里自由参观、自由用餐。我们几人选择品尝烤三文鱼,那味道着实不错。
午餐过后,一行人径直抵达爱丁堡,并在此下榻两晚。5月16日,我在朋友圈留下如下记录:“爬了山,逛了街,游了两天,住了两晚,拍了老桥、小村、大学、皇宫、城堡、博物馆、图书馆,行色照旧匆匆,爱丁堡算是有些印象了。”接下来分享这两天多处景点的图片:
皮特洛赫里水电大坝:这座大坝以饲养三文鱼而声名远扬。苏格兰的河流水质清澈、寒凉,水流湍急且水浅,恰好契合三文鱼的生存需求,堪称三文鱼的理想栖息地。↓
三文鱼科普信息图:这是一张有关大西洋三文鱼生命周期的科普信息图,其核心在于介绍苏格兰河流对三文鱼生存的适配性,以及三文鱼从鱼卵成长为成鱼的各个阶段,同时还提及了三文鱼种群数量下降的现状以及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
悬索桥:这是一块关于“Port na Craig”的历史信息牌,主要介绍了该地区渡轮及桥梁的发展历程,内容涵盖三个核心部分:渡轮的起源与运营、Clunie桥的建造及其影响,以及悬索桥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其中提到,悬索桥于1913年开通。↓
爱丁堡街拍:↓
爱丁堡迪恩村庄:我认为这里算得上是小众景点,颇具田园画卷的韵味。这里曾是以磨坊为核心的工业村,如今以其保存完好的石砌建筑、茅屋和狭窄小道而闻名遐迩。↓
爱丁堡王子街花园:这是苏格兰著名的园林景观,也是爱丁堡老城和新城的分界线,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爱丁堡司各特纪念碑:此为维多利亚哥特风格的建筑,是世界上为作家所打造的最大纪念碑,旨在纪念作家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
爱丁堡卡尔顿山:山顶是远眺爱丁堡新城、城堡的绝佳之地,我们在此拍摄了夜景。↓
爱丁堡索尔兹伯里峭壁:它紧邻亚瑟王座的最高峰,在团队之中,唯有我一人毅然踏上了攀登之旅。峭壁一侧是陡峭的崖壁,沿峭壁上行,右侧展现一幅幅绝美画卷,卡尔顿山的秀丽、爱丁堡城堡的雄伟、荷里路德宫的庄重,以及这座城市独特的天际线,皆尽收眼底。↓
爱丁堡荷里路德宫:其前身是荷里路德修道院,后来被辟为皇室的住所。自16世纪起,这里便一直是苏格兰国王和女王的主要栖息之所。每年夏初,伊丽莎白女王都会在此驻跸一星期,期间会举行一系列庄严肃穆的活动与仪式。↓
爱丁堡大学:这已是我在本次行程中第三次踏入大学校园。或许是前半生读书有限,我对大学始终怀抱着强烈的好奇。这里是达尔文的母校,人才辈出,曾孕育出2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英国首相、4位总统以及2位总理。↓
本篇图片均拍摄于2025年5月,英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