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条连接着云冈石窟、恒山与五台山的要道旁,二岭村的黄土下,埋藏着一段用热血书写的传奇。今天我们来到了大同浑源的二岭村,在这里,保存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地道战遗址,它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二岭村民们的生命线,今天我们去一探究竟。

该地道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长度有3000米,平均高度1.5 米、宽度仅1米左右,狭窄的空间里,曾挤满了等待黎明的人们。
目前已知8处地道口,现在仅开放2处出口。在抗日战争时期,8处地道口,像8只眼睛,紧紧地盯着外面的敌人。

据村民讲述,1938年浑源县战地侦察连的2个保卫连分别设在二岭村民孙存信、孙有林院中,当时孙有林已加入县战地侦察连,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孙有林在这里点燃了抗日的烽火。他宣传发动群众,成立二岭民兵游击小队,并由孙存信和史付生担任二岭两支民兵游击小队队长,抗日的力量在村庄里悄然凝聚。


每当发现日军踪迹,孙有林便在烽火台点燃煤油、敲响大钟,组织民兵掩护老人妇孺从地道转移。
为了掩护村民,孙有林暴露了自己。被日军活捉后被要求说出同伴以及据点,他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二岭村的地道,是我县唯一可以让游客们真实体验当时峥嵘岁月的地道,是红色历史的见证。走进这里,仿佛可以触摸到先烈们的热血,感受到他们的勇气。


现如今来到二岭村,站在烽火台广场。远望浑源古城的车水马龙,再看民俗客栈的红灯笼,在微风里轻轻摇曳,农家乐的香气漫过街巷。这是二岭村如今的模样,也是浴血奋战的先烈们,曾经憧憬过的人间烟火。


八十年前,这片土地上的烽火是抵御外侮的决绝;八十年后,同样的土地上,“烽火” 化作了照亮乡村振兴的暖光。烽火已熄,炊烟正暖。二岭村的故事,是千万个中国乡村的缩影。在这里,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每一步向前的脚印,都在传承着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来源:恒山文旅公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