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夏日的呼伦贝尔,正以世界级的自然禀赋与多元文化底蕴,勾勒出一幅“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的发展新画卷。作为内蒙古“五大任务”和“模范自治区”建设的重要承载地,这片广袤土地上,草原的辽阔、森林的静谧、湿地的丰美与民俗的绚烂相映成趣,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生态宝藏,更是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活力沃土。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将文旅产业作为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生态为基,守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文化为魂,让游牧文明、森林文化、非遗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以融合为径,打通“文旅+活动”“文旅+业态”“文旅+文化”的多元路径,构建起全季节、全场景、全龄层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即日起,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文旅新图景:盛夏草原的诗韵流芳》系列报道,聚焦呼伦贝尔在文旅产业提标提效中的生动实践,让文化“可触摸、可感知”,为生态保护、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跟我们一起走进呼伦贝尔吧,在风吹草低的草原上触摸历史脉络,在层林尽染的森林里感受创新脉动,于烟火与诗意交织处,看见北疆文旅的无限可能。
当草原的骏马踏响春的节拍,当森林的松涛奏响夏的旋律,当湿地的鹤影勾勒秋的诗意,当驯鹿的铃铛摇落冬的银装······呼伦贝尔正以文旅融合的壮阔实践,奋力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凭借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大步迈进。202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442.63万人次,实现游客总花费588.69亿元。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避暑旅游优选地”,再到“中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文旅产业已成为呼伦贝尔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更是扛起自治区“五大任务”、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战略担当。
生态为基 四季皆景
呼伦贝尔坐拥12.6万平方公里森林、10万平方公里草原、2万平方公里湿地、500多个湖泊、3000多条河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精心绘制“四季皆景、全域可游”的旅游发展新蓝图。
以伊敏河河道为舞台的冰雪盛宴,正是呼伦贝尔冬季旅游破圈的生动缩影。2024年冬季,呼伦贝尔市沿伊敏河两岸建设了国内首座城市越野滑雪公园,一条约20公里长、10米宽的群众越野滑雪道,让市民在城市中实现了“滑雪自由”。沿岸还打造了呼伦贝尔伊敏河冰雪嘉年华,520米超长雪滑梯、冰雕雪雕艺术展等沉浸式冰雪体验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冰雪娱乐体验,吸引八方来客,让“冷资源”迸发“热效应”。
春赏杜鹃、夏燃草原、秋览秘境、冬享冰雪。从“一季游”到“四季旺”,呼伦贝尔市围绕“旅游四地”建设目标,精心设计“跟着花期去旅行”赏花线、G331边境自驾、大兴安岭风景道、草原深度体验、“歌游内蒙古”民俗线、拓跋鲜卑文化探秘线等17条自驾线路,推出106项主题活动,促进康养、研学、夜游等业态升级,推动文旅融合产业链条从一季向四季延伸、由单点向全面拓展。如今,呼伦贝尔正成为游客心中四季可游的诗与远方。
品牌聚势 多元交响
在呼伦贝尔,苍茫的草原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游牧文明千百年跳动的强劲脉搏。马蹄踏过岁月的长河,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戍边文化、森林文化在呼伦贝尔25万平方公里的壮阔版图中共生共荣。当《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旋律响彻国际舞台,当鄂伦春族狍角帽、鄂温克族太阳花等非遗技艺惊艳世界,多元文化如星河璀璨,在北疆大地上奏响文明互鉴、团结奋进的时代乐章。
2025年4月,“党建引领 文化支撑”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呼伦贝尔市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引领,打造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守望相助”党建品牌、“融合之路”文旅品牌和十大区域公用品牌。这场推介会不仅是品牌展示的窗口,更是呼伦贝尔向世界传递文化自信的宣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让北疆文化成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根”与“魂”。
今年年初,呼伦贝尔五彩儿童合唱团的歌声率先“启程”,在南昌、福州平潭、深圳、东莞四座城市唱响专场巡演,将呼伦贝尔的自然诗意与民族风情娓娓道来。呼伦贝尔市12支乌兰牧骑接力出发,从4月到9月开启全国巡演之旅,足迹跨越北京、上海、杭州、洛阳、郑州、广州、武汉、呼和浩特等多座城市。一首首饱含草原气息的作品从呼伦贝尔走向全国舞台,在与各地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促进了双向交流互鉴,更让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传得更广。
串珠成链 全域共兴
“一盘棋”思想,是呼伦贝尔推动文旅产业提标提效的制胜法宝。呼伦贝尔市聚焦“一横两纵五环”旅游布局,实施旅游环线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整合全域资源要素,构建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促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初夏的呼伦贝尔,绿意渐浓,各类文旅活动也逐渐升温。鄂温克族自治旗以音乐和非遗唤醒草原之夜,新巴尔虎左旗以游牧迁徙唱响千年牧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曲棍球技艺激活非遗脉搏,鄂伦春自治旗以篝火星河点燃森林狂欢······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立足丰富的自然禀赋和人文底蕴,着力构建“两主四副六片”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统筹推进全市文旅资源整合利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域旅游新画卷渐次铺开。
随着海拉尔至洛阳的航班开通,一条“融合之路”正式步入大众视野。呼伦贝尔市以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为载体,全力打造“融合之路”文物主题游径。这条跨越时空的文明长廊,不仅串联起鄂伦春自治旗、根河市、额尔古纳市等呼伦贝尔市域内旗市区,更突破地域藩篱,将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大同市、洛阳市等城市的文物遗迹、文博场馆和景区景点熔铸一炉,让散落的文化明珠在文旅融合中绽放新辉,推动呼伦贝尔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从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非遗研学热”,到满洲里套娃景区的“夜经济”爆棚;从草原牧户家的“手把肉+马头琴”体验,到城市文创店里的“呼伦贝尔IP”热销——呼伦贝尔正以“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片北疆沃土上,文旅融合的画笔仍在挥毫:当生态底色与文化亮色交相辉映,当全域统筹与全季旅游相得益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画卷,正向着更辽阔的未来舒展。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庄嘉慧
美编:吕汶珊
主编:周晴
监审:韩永刚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