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游客乘坐快艇游览“塞外天池”岱海,发现岱海湖里的中华青鳉鱼、鲫鱼、麦穗鱼、虾虎鱼等鱼儿欢快畅游。
“这两年,多年见不着鱼儿的岱海重现鱼儿游。尤其是这个夏天,鱼儿格外多。”生活在岱海湖畔的村民李军高兴地说,岱海里的鲫鱼已经有一只手那么大了。
岱海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位于凉城县县城东南5公里处。汉朝称“诸闻泽”、“盐泽”,魏时亦称“盐泽”,辽代称“奄遏下水”,金代叫作“昂阿下水”,元朝时称“下水”,清代称“岱噶津尔”或“岱哈泊”,后简称“岱海”。
到清乾隆年间,岱海滩周围熬制土盐者很多,并置有盐官,民国时发展成为北方较大的土盐产地,产品俗称岱海盐。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影响,岱海水域自20世纪70年代起呈现持续萎缩态势,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水位下降,已不见有人生产岱海盐。
凉城县副县长康伟喆介绍,2016年开始,凉城县实施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三水共治”综合措施,全面打响岱海生态综合治理攻坚战。
首先保护水资源。凉城县对入湖河道进行疏浚清理,推进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增加径流入湖;岱海湖畔的岱海电厂生产用水不再使用岱海湖水及周边地下水;岱海周边水浇地实施“水改旱”和节水改造工程。
水环境治理注重“内外兼修”。“我们常态化开展水藻打捞,拆除岱海周边及入湖主河沟内种植养殖场等设施,降低水环境污染负荷。”康伟喆说。
水生态修复同步跟进。凉城同步加快水生态修复,发动群众大面积种植红柳、碱蓬等盐生植物,全面提升了湿地植被覆盖度,持续强化水土保持。
近10年来,凉城县坚持不懈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岱海的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鱼儿重现、风光旖旎,乡亲们记忆里的“塞外天池”又回来了。
“2023年开始,陆续在湖里监测到中华青鳉鱼、麦穗鱼、鲫鱼等鱼类,今年夏天鱼儿种类和数量更多了。”岱海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杜海军介绍。
杜海军介绍,与2022年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通水时相比,如今岱海湖面面积扩大了5.9平方公里,水位上涨95厘米,岱海周边地下水位较2016年整体回升,流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0%。目前,湿地内鸟类种类较2016年的68种增加到101种。
好生态引来大批游客,岱海湖畔的村民仅靠开游船一年增收七八万。村民纷纷表示:“好生态来之不易,咱靠湖吃湖更得护湖爱湖。”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