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张凤帅 通讯员 刘潇 宋钊铭 德州报道
公元589年,德州之名首现史册。1400多年后的同一天,2025年7月26日,天衢新区,一座以589为名的文化街区惊艳亮相。
这里,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历史不再是尘封的书页。3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时光折叠,烟火升腾,一场关于城市文脉如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正热气腾腾地上演。
非遗“活”起来:从薪火相传到烟火日常
蒸笼掀开,白雾氤氲,大车店包子第三代传人李师傅的手艺,在排列整齐、褶子均匀的包子上凝结。几步外,武城煊饼在鏊子上滋滋作响,芝麻焦香四溢。在德州589街区,这些曾散落乡野市井的非遗美食,第一次有了集中“活态展演”的舞台。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薪火相传的坚守,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需要情怀的滋养,也需要市场的力量。”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柳骁一语道破关键。
如何让厚重的历史文脉在当代焕发生机?如何让宝贵的非遗技艺在年轻人心中扎根?这不仅是文化命题,更是时代课题。589街区的诞生,正是德州对这份课题的深度回应。街区为德州及周边30余项面临传承困境的非遗和老字号,搭建了一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鲜活平台。
金丝彩贴的摊位前,一位小朋友在老师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金丝沿画线粘合。“我觉得很有意思,之前从来没做过!”她捧着完成的小幅作品,爱不释手。木刻刀笔书画、德州十大碗制作现场……非遗技艺从静态展示跃升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品尝的活态传承。传承人现场展演,游客亲手体验,“阳春白雪”真正融入了“下里巴人”的烟火日常。
“我们不止是在建一条商业街,更是在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德百集团执行总经理杨帅点明了项目的初心。街区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热气腾腾的生活现场。非遗元素深度融入街区肌理,匠心设计的打卡点和体验路线,巧妙打破了非遗与旅游、商业、休闲的无形壁垒,营造出沉浸式、多元化、可参与的全新消费场景。
时空“叠”起来:一步千年,沉浸入戏
若说非遗的活化是街区的灵魂,那么空间营造的魔法,则让人身临其境地“穿越”了时光。踏入589街区大门,仿佛瞬间跌入一部精心编排的时空折叠剧。3万平方米的广阔天地,被巧妙地划分为2个既独立又交融的叙事空间,移步换景,如梦似幻。
一楼,朱红立柱撑起飞檐斗拱,暖光流淌在古色建筑上。乾隆扒鸡御宴、状元书院、桃园结义坊、城隍庙、椹仙村、风情园六大特色院落如明珠镶嵌。两侧商铺的匾额题写着古意盎然的店招,身着各色汉服的“古人”穿梭于街巷之间,或吟诗作对,或吆喝叫卖,与游客热情互动。这一刻,你可能正驻足盛唐街市,感受霓裳羽衣的宫廷华美;转个弯,运河码头的喧嚣与漕运的繁忙景象又扑面而来。
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时光仿佛被按下了倒流键,倏忽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德州。斑驳的小卖部招牌、熟悉的三八粮店柜台、挂着“红旗旅社”灯箱的旧式门脸、摆放着木桌椅的老教室……墙角静静倚着擦得锃亮的“二八”自行车,窗台上随意搁着掉了瓷的搪瓷脸盆,印着大红双喜字的暖水瓶诉说着那个年代的婚嫁喜庆。木格货架上陈列着德州老字号的特色产品、质朴的手工艺品。墙上泛黄的老照片,凝固着运河码头的帆影、老火车站的蒸汽、街头巷尾的生活百态。
“瞧,这些物件,当年家里都用过!”游客范玉风举着手机,镜头扫过一个个熟悉的场景,语气里满是怀念,“真亲切,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年轻那会儿。”
街巷间,精心编排的18场文化演艺如同流动的血液,为这片折叠的时空注入不息的活力。嫦娥奔月的仙姿缥缈、乾隆南巡的皇家威仪、状元巡街的文采风流、君子六艺的儒雅风范、德州杂技的惊险奇绝……一幕幕鲜活的历史片段,就在游客的身边、眼前自然流淌、上演。演员与观众的界限变得模糊,观者不知不觉也成了剧中人,共同演绎着千年运河滋养下的德州故事。
串联起这场时空穿越之旅的莫过于美食。从大车店包子的鲜香四溢,到武城煊饼的焦脆油润,琳琅满目的非遗与传统小吃铺子前,永远不缺驻足品尝的身影。
“以前想尝遍这些地道味儿,得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好了,一条街全搞定!”游客张荣云带着孩子,手里拿着小吃,脸上洋溢着满足。
业态“融”起来:文旅商共振,激活新动能
德州589街区的惊艳亮相,远不止于打造了一个网红打卡地。它更是天衢新区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实践,践行“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的关键落子,是激活区域消费、延伸产业链条的强力引擎。其深层价值,在于它精准把握了文旅产业在加速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中的双重角色,既是传承文脉、增强自信的精神家园,也是驱动经济、焕发活力的强劲引擎。
街区以“一座589,半部德州史”为魂,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落脚于最接地气的美食体验。
一层,沉浸式美食街区是绝对主角,古老的运河文化脉络清晰可辨,小镇式的街巷格局引人入胜,让人在品尝中阅读德州;
二层,民俗老物件的展陈则如一部立体的回忆录,唤醒着城市的集体记忆。这种空间结构本身,就是“文、旅、商”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绝佳载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街区内精心设置的非遗主题市集,不仅是展示的橱窗,更是产业孵化的苗圃。它将散落的德州非遗珍宝汇聚一堂,通过深度融入街区空间场景、有机嵌入现代消费链条,为这些承载着文化密码的“老手艺”找到了对接市场、实现自我造血的通道。非遗传承不再是单纯的公益坚守,更成为可持续的创新产业。
眼下,街区正积极联合德百奥莱广场的“德州海洋馆”“冰雪王国”等重磅项目,共同构筑一个主题互补、客流共享的区域“文旅商”新矩阵。这种联动,旨在打造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商旅目的地,让“德州589”不仅成为城市时尚新C位,更能成为吸引八方来客的强大磁极。
据了解,街区已汇聚150余家特色商户,汇聚了国家级非遗德州扒鸡、大车店包子、羊肠子等近百种本土非遗及特色美食,以及20余种全国知名传统风味,真正实现了厚重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美学的有机结和。
“街区敏锐捕捉到了沉浸式体验的潮流密码,下一步将积极拥抱科技力量,借鉴《唐朝诡事录·西行》等成功案例的经验,引入VR虚拟现实、全感系统等前沿技术,构建想象的现实空间,以数字新玩法增强体验深度。”杨帅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