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
灵魂们都是一条鱼
也会从水面跃起
2
0
2
5
每到暑假,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博雅塔下便迎来许多游人。想要顺利进入北大校园,了解入校预约流程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面对广阔的校内众多地标,如何规划路线、抓住“必打卡”瞬间,也是一门小小的学问。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家都习惯称北大校园为“燕园”,因为这里原来是燕京大学的校园。1952年北大从城内沙滩红楼一带搬到这里和燕大合并,从此“燕园”就成了北大的代称。今天,小北就带大家来逛一逛燕园,让你的北大之行不留遗憾。
一、预约指南
🔴预约方式
通过“参观北大”微信小程序实名预约,提前7天,早8点释放名额!
🔴入园时间
上午8:00-11:00,下午13:00-16:00
🔴入园通道
北京大学-东侧门(地铁四号线北京大学东门站A口)
🔴重要提示
1、进校需核验身份证,无身份证的儿童请携带户口本等有效证件!
2、预约单次有效,出校后无法再次入校,请提前规划参观行程!
二、必打卡点一览
北大西门
未名湖 博雅塔
冯友兰故居
西南联大纪念碑
李大钊雕像
石舫
西门华表
静园五院
各个园子的手绘地图
详细的目录和索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
用十余幅手绘地图
近百张景点照片按图索骥,轻松游览
三、校内景点知多少?
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大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乾隆时,包括未名湖在内的周边一带被赐给宠臣和珅,成为清代著名园林“淑春园”。
和珅在此大加营造,园中水田被开凿为大小连属的湖泊,挖掘起来的泥土被堆筑为湖心小岛和环湖的岗阜。现在的未名湖,即是被保留下来的淑春园中最大的一个湖泊。
因为湖心岛上种有枫树,有时也叫枫湖。“未名湖”这一名称,则由曾在燕大任教的钱穆先生命名。
未名湖的保留,给后来的燕园意外地增添了浓厚的园林韵味,无疑给这所“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胡适语)加分不少。未名湖及其周边,是燕园文物、景观的精粹所在。
石屏风
石屏风又名乾隆四扇屏,上面刻有相传为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四扇立幅,每扇自成一景又联为一体,虽经历数百年风雨,字迹仍然清晰明了。四扇屏从右往左,分别题写:
画舫平临蘋岸阔,飞楼俯暎柳阴多。
夹镜光澂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
内容描写正与其旁体斋、未名湖、石舫、湖边柳树默然契合,仿佛天成。
乾隆石屏风据传原是圆明园遗物,圆明园先后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浩劫和焚毁,这四扇屏风被埋没在废墟残垣之中,后来为朗润园主人载涛购置于朗润园,再后来归于燕大,最后被安放在未名湖北岸此处。
未名湖七斋
未名湖的北岸,建有七座不一样的楼,其中四座为男生宿舍,后来称为德、才、均、备四斋;四斋的东边是体、健、全三斋,没有魄斋,谁愿意住在魄(破)斋呢?
全斋建于1952年,当时作为男教师宿舍。体斋、健斋的体量和尺度都比德、才、均、备四斋要小许多,据说是因为当初考虑到建设费用——墨菲设计的两组男生宿舍的建设费用甚至已远远超过了最初购买整个校园地皮的4万银元,以及出于对已有湖泊现状的尊重和保留。未名湖周边以及这些建筑,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从博雅塔上看四斋及其他建筑(引自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络档案)。
亭阁式的体斋在备斋旁(2012年)。
西式平桥
未名湖中有一个小岛,要到这个湖心岛,必须经过一座西式平桥。桥面是独特而少见的束腰枕形:中间宽约3.5米,两侧最宽处约7米。
这座石桥原来也是圆明园中的,由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设计,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本在圆明园方外观旁边。方外观是乾隆的维吾尔族爱妃容妃(1734—1788)做礼拜的地方,设计上有不少伊斯兰元素。
容妃为新疆和卓氏,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京入宫,她在民间颇为有名,被称为“香妃”。方外观1860年被毁,后来燕京大学建设新校,石桥移至校内此处,至今已近百年。
西式平桥(2017年)。
石舫
石舫是和珅淑春园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旧物,是乾隆时和珅所造。和珅羡慕颐和园内的石舫“清晏舫”,遂斗胆在淑春园内仿制了这座石舫,这成为他被嘉庆治罪入狱时的罪证之一。
原石舫上有类似画舫的木构建筑,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淑春园及此石舫也连带被毁,今仅存石舫基座。
2009年春节期间,因为岁月长久,长期游人驻足再加上冬季冰冻膨胀,石舫东南头突然坍塌,北大校方曾予修复。
石舫(2018年)。
蔡元培先生铜像
蔡元培先生1917年起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近11年,虽然他自己说“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但却是对北大影响最大的校长,被尊为北大“永远的校长”。
蔡元培先生的半身铜像,是北大1977、1978级毕业生为纪念蔡校长,在毕业前夕集资铸建,于1982年10月15日落成。
蔡元培铜像(2017年)。
石供桌和五供
这是一组石雕。石供桌前,是对称摆放的五供。所谓“五供”,是祭祀时盛放香、灯、花供品的五件器皿,在民间多用铜、锡、瓷等材质制作。
北大这一组石五供,正中是香炉,香炉左右各有一烛台,最外各有一花瓶,它们是陵墓前用于供奉逝者的象征性石雕祭器,并非供实际使用。石供桌及五供,当为晚明文物,其来源尚不可考。
石供桌和五供(2018年)。
五供中的香炉、烛台、花瓶(2017年)。
翻尾石鱼
翻尾石鱼原是圆明园中的遗物。长春园中建有一组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西洋建筑,其中“谐奇趣”楼前,有一个圆形的大型海棠式喷水池,翻尾石鱼就装饰在这个喷水池中。
圆明园被焚毁后几成废墟,翻尾石鱼后来被朗润园主人载涛买下,放置于朗润园中。1930年燕大毕业生买下石鱼赠与母校,放置在未名湖中。
翻尾石鱼(2012年)
慈济寺山门
“慈济寺”庙门正对着未名湖,它的正殿及配殿都建在后面的土山上,正殿旧址就在今天斯诺墓地所在的地方。后来寺庙毁于大火,此处仅存庙门。相传清代圆明园养花的太监们常在此祈求花神,保佑他们所养之花四时开放,所以现在又称此庙为“花神庙”。
山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旗杆座,有断裂而用铁圈箍住,是燕大1934班留校纪念的礼物,当初旗杆高约两丈,如今仅存石座。
慈济寺山门(2018年)。
斯诺墓
由慈济寺山门后面的台阶,上到小山的一个平坦之地,这里原是慈济寺正殿所建之处,现为斯诺墓。埃德加·斯诺(Edgar Parks Snow,1905—1972),是美国著名记者,他1928年来到中国,1934—1937年曾兼职任教于燕大新闻系,在中国生活长达13年。
斯诺是第一个采访长征之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西方记者,1937年出版了轰动西方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译为《西行漫记》),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
斯诺1972年在瑞士日内瓦寓所去世,其骨灰依其遗嘱,一部分撒在纽约州哈德逊河,一部分埋葬于北大未名湖旁。为此周恩来亲拟碑文,并于1973年来到未名湖畔主持安葬仪式。汉白玉墓碑上,中文镌刻叶剑英题字:“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斯诺墓(2015年)。
博雅塔
北大校园内最美的风景以及文物古迹,多集中在著名的未名湖周边,博雅塔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塔本是佛教色彩的建筑,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符号化意象。北大博雅塔的建设其实有其实际功用——它是当时提升校园自来水水位的一座水塔,是仿通州城燃灯古塔而建。燕京大学西方宗教哲学教授博晨光(Lucius Chapin Porter)曾经在通州作过传教士的叔父(James W. Porter),特意为建设水塔外表而捐款,故塔被命名为“博雅塔”。
说来有趣,当初规划燕园的设计师墨菲,因对中国建筑了解不深,在建塔时竟然曾提议将塔和烟囱合为一体。对此,司徒雷登说:“中国宝塔里冒出白烟将会导致一种非常不得体的效果,会使人们忍俊不禁。”
博雅塔除下部基座为砖石须弥座外,全部使用了现代的钢筋水泥材料,连斗拱也是水泥仿制,却十分精良。塔的形制为八角密檐式塔,下部为双层砖砌须弥座,其上有三层仰莲瓣,再上塔身八面门窗相间,共13级,高约37米,中空。当初燕大路思副校长和博晨光曾提议装上电梯,以便登临观景,后因塔内空间狭小而作罢,但有螺旋铁梯直通塔顶。
每逢节庆,塔身之上所饰彩灯便会点亮。春夏秋冬,湖光塔影,总令人流连忘返。从这里能看到远处北大图书馆的楼顶,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作为现在北大校园内的代表性景观,被简称为“一塔湖图”。
博雅塔内有旋转楼梯可以登塔(2024年)。
星空屋顶
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当年燕大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但已不再用于宗教礼拜。这里还进行过许多重要的选举,现在是外国语学院的办公用楼。
2019年在维修此楼过程中,当拆下小礼拜堂的吊顶隔板时,在场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景象出现了:礼堂吊顶的上面竟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星空屋顶,黑色的天空点缀着金黄的繁星,其鲜明与洁净好像刚绘上去。
这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装饰上是绝无仅有的,当时的文物专家不让大家有所动作,于是全部原样保留。
星空屋顶(2024年)。
不看这些书都不知道
点击图片可下单,文末扫码后购书,限时享5折优惠
🔴《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
🔴《燕园动物》
🔴《燕园草木》
🔴《北大燕园的前世今生》
你上一次来北大是什么时候?
北大哪个景点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今天的这些冷知识你之前都知道吗?
在留言区和书友们分享一下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
《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一本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
“
”
扫码进群,更多福利👇🏻
-End-
观点资料来源:
《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相约北大,不见不散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