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上午,驱车驶入重庆市云阳县红狮镇,迎面山崖上“咏梧故里”4个红色大字,在晴空中格外鲜艳。红岩英烈江竹筠的爱人、小说《红岩》中彭松涛的原型——彭咏梧,1915年诞生于此。
念初中时,彭咏梧就毅然踏上追寻真理之路,投身革命事业的洪流。而今,他的家乡红狮镇咏梧社区传承他的名字与信念,正在新时代的春风中阔步前行。
革命故事,从小讲到大
在咏梧社区,距红兴街、红中街、红七街交汇处不远的地方,彭咏梧纪念馆与云阳县彭咏梧小学错肩而立。
纪念馆门前,记者见到“00后”程移,她在彭咏梧小学念过书,四年级就戴着红领巾来此做志愿讲解。前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社工兼讲解员。
推门而入,馆内小广场上彭咏梧白色雕像手握《挺进报》,昂然挺立。“他成绩优异,成为镇上考进县城中学的第一人。”展厅内,程移介绍道,彭咏梧早年便追求进步思想,在寻找党组织的道路上历经曲折,后来他考入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于193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彭咏梧纪念馆内小广场上的彭咏梧雕像。图/刘泳含
1941年,时任云阳县委书记的彭咏梧调任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到渝开展地下工作,后来却因积劳成疾染上肺结核,党组织便安排江竹筠以妻子身份协助、照料他。“刚过去的‘七一’,我们和四川自贡的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还联办了参观活动。”程移补充道。
在通往二楼展厅的石阶尽头,一道红门连接着二楼走廊与彭咏梧小学操场。“小学时,我们直接通过这里来参观。”程移回忆道,那时纪念馆仅有两三个展厅,展陈有限,近年来经过多次修缮,特别是在2022年咏梧社区成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社区”后,纪念馆加速提档升级,如今已有16间展厅,通过多个主题章节生动再现了彭咏梧的革命事迹。2023年,纪念馆获评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
1947年,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彭咏梧任委员兼下川东地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成立“川东民主联军下川东纵队”。1948年1月16日,游击队转移至四川巫溪(今重庆市巫溪县)时遭国民党军队包围,为掩护战友,彭咏梧壮烈牺牲,年仅33岁。游击队员们擦干血迹,继续战斗,直到迎来解放。
“我们是站起来的被压迫者,共产党领导下的钢铁一群……”讲至动情处,程移唱起《川东民主联军军歌》,年轻的面容上满是庄重。
离开纪念馆前往咏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时,途经彭家湾,工人们正忙着给3栋崭新的建筑贴砖。“彭咏梧就出生在这里。”程移说,目前彭咏梧故居修缮工作已近尾声,下川东游击队陈列馆主体也已经完工。
“镇政府工作人员个个能当专业讲解员,街上和村里的居民人人能讲彭咏梧的故事!”程移告诉记者,彭咏梧烈士的革命事迹一直熏陶、塑造着后来人的精气神。
红色故事,小时讲,长大了也讲;以前讲,以后也讲,还会讲得更细致、更动人。
红色基因,你有我也有
“为民吃尽天下苦,甘洒热血染山河”是纪念馆大门上方的一行金色大字,也是彭咏梧烈士一生的写照,走在红七街上,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
纪念馆背后的彭咏梧小学,是许多本地居民接受红色启蒙的摇篮。在纪念馆展陈条件简陋的年岁里,老师们口传心授,将彭咏梧的故事“种”进一代代学子的心田。
自小学西行几百米,便是红狮镇政府,对面的广场上,彭咏梧和江竹筠烈士的塑像紧紧靠在一起,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
在咏梧社区,红色映照着大街小巷,回响在读书声里,仿佛浸润着可感可及的一切。
在咏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卓琼的一番交谈,更让记者深切感受到红色精神的传承——
曾居住在这个社区的党员彭长华,退休后搬离了社区,但只要社区有召唤,他必赶回相助;
村医李孝红扎根山村30余年,访遍责任区5000余人,实现当地家庭医生签约率100%,还时常自掏腰包给患者看病拿药;
“全国模范教师”王友碧在彭咏梧小学教书,曾在闭塞山村里坚守办学,照料百名留守儿童,将2000余名学子送出大山……
彭咏梧纪念馆有间教室样式的展厅,兴许是哪个班级在这里开过一次班会,黑板上还留着“咏梧精神代代传,青春学子担使命,红岩薪火照乡野”的粉笔字。
这绝非几句空话。彭咏梧身上蕴含的革命精神,正在融入一代代学子的血脉中。
彭咏梧纪念馆内一间教室样式的展厅。图/刘泳含
产业之路,携手一起走
卓琼掰着指头一连讲了好几位身边的榜样,陪同的工作人员忍不住插话:“卓书记,怎么不讲讲你自己?你不是去年百名‘重庆市村(社区)担当作为好支书’之一吗?”
“没什么好讲的,都是日常做的一些小事而已。”卓琼说得很诚恳。
然而,正是这些小事,落到泥土里生根,就长成了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
站在镇政府后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每一处都叠印着咏梧人关乎生计的不断尝试。“以前种过梨、核桃、板栗。”卓琼说,“但因为管护粗放、不成规模,没能做起来。现在山上还能找见梨树残桩,为数不多的几户还种着一点核桃、板栗。”
而如今,环抱场镇漫山遍野的,是1200余亩柑橘林,今年首次挂果,金黄乍现。
谈及种树经历,卓琼感慨万千。
2020年,社区痛定思痛,决定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经专家论证与多次商讨,最终选定种植柑橘。丈量土地、平整坡地、修机耕道、挖山坪塘……全体6名社区干部带领近500户农户投入了这场建设柑橘园的攻坚战。
但好多农户种了一辈子蔬菜,听说要换成果树,很不乐意,尤其是第4村民小组的农户,理由很朴实:种菜收入看得见,种果树要等上好几年。
卓琼带着干部白天挥锹,晚上入户做工作。她一遍遍为农户算着经济账:卖菜赶一次场赚40来元,一个月9场,一年收入也就4000元出头;等果树丰产,加上务工费平均每亩收入能有3000元,而每家起码都有三四亩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原先抵触的农户也纷纷加入果园建设。2021年,咏梧社区整治土地900余亩,修建机耕道8公里、山坪塘5口,千亩柑橘苗扎根沃土。
重庆市云阳县红狮镇咏梧社区居民在柑橘园里劳作。图/卓琼
“社区干部们很多都在彭咏梧小学念过书,红色精神刻在骨子里。”卓琼说,“不管天晴下雨、白天晚上,大家心思都扑在帮居民增收上,没人叫过苦、喊过累。”
产业之路,道阻且长,纵有泥泞与霜雪,但也终将化作沃土的养分,让柑橘树扎得更深,从稚嫩走向成熟,让咏梧人走得更远,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