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太行山抗战的热血与荣光。”站在桐峪1941博物馆前,讲解员张亚茹轻抚外墙的浮雕,目光里满是自豪。
作为土生土长的左权人,她见证了这座博物馆从规划到落成的全过程,更亲眼目睹它如何让沉睡的红色记忆“活”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历史。
左权县,这座以抗日名将左权命名的晋中县城,曾是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150余个党政军机关的驻扎地。从这里走出了6位元帅、6位大将、19位上将、48位中将、300位少将,269处革命遗址如星子散落全县,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而桐峪1941博物馆,正是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心脏”。
红色沃土:
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新地标
2023年,左权县在桐峪镇桐滩村打造了这座集民主制度博物馆、红色金融教育馆、互动体验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总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展馆内,150件文物、400张历史图片结合AR、VR技术,生动呈现“三三制”民主政权、红色金融体系等抽象概念。桐峪1941博物馆,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在博物馆的大厅,记者注意到,抬头仰望头顶上的“民主之光”多媒体装置。该装置采用透明LED吊装结构,通过影片和屏幕的融合,为游客呈现主题为《民主之光》的视觉影片。影片以“星星之火”的意象开篇,由内而外点亮三层屏幕,并融合成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照耀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上,点明主题——民主之光。
“我们希望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抗战时期民主政权的来之不易。”该馆运营负责人魏晓雷指着装置说道。
红色金融教育馆通过珍贵的钱币、票据和历史影像,生动展现了红色金融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支柱作用。“很多人不知道,抗战时期根据地曾发行自己的货币,这些货币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凝聚民心的纽带。”魏晓雷拿起一枚泛黄的抗币向游客介绍道。展馆内,互动屏幕实时模拟根据地经济运作场景,让观众在互动游戏中理解红色金融的历史意义。
“以前游客来左权,只能看遗址、听讲解,总觉得隔着一层。现在,连孩子们都追着问‘八路军叔叔当年怎么打仗’。”桐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感慨道。自2024年入选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以来,这里已成为党员干部重温初心、游客触摸历史、学生感受信仰的“红色课堂”。
科技赋能:
沉浸式体验让历史“触手可及”
“砰!砰!砰!”在互动体验馆的“苏亭伏击战”展区,游客王磊戴着VR眼镜,手持模拟步枪,正与虚拟日军激烈交火。激光定位技术将室内空间瞬间转换为1941年的太行山战场,枪声、爆炸声、风声在耳边交织,让他直呼“心快跳出嗓子眼”。
这不是简单的“看展”,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桐峪1941博物馆用科技为历史“插上翅膀”:穹顶球幕影院《国魂烽烟》以三自由度动态座椅,还原百团大战的震撼;AR主题区“民主新风”让浮雕中的仁人志士“开口说话”,讲述抗战时期“三三制”民主政权的诞生;动感座椅的球幕影院《我的骄傲》,则带着观众从辽县古村到太行战场,纵览左权千年历史。
最令人动容的是“老兵记忆”项目——通过多维投影技术,一座静态浮雕“活”了过来。八路军战士李建国(化名)眼角的皱纹微微颤动,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述自己从“辽县子弟团新兵”到“战斗英雄”的成长:“那时候子弹擦着耳朵飞,心里只想着‘多打死一个鬼子,乡亲们就能少受一份罪’。”游客刘女士抹着眼泪说:“这种真实感,比任何教科书都震撼。”
“年轻游客对说教式展览接受度低,我们就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讲历史。”魏晓雷介绍,馆内互动体验区占比超60%,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40分钟延长至2小时。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左权县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思考:历史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命。
文旅融合:
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桐峪1941博物馆的“出圈”,不仅源于“科技+历史”的硬核展陈,更得益于左权县“红色文旅+”的战略布局。近年来,当地依托269处革命遗址,打造“抗战博物馆群”,推出非遗展演、红色剧本杀、实景剧等多元活动,让红色文化“活”在烟火气里。
今年春节,博物馆前的非遗民俗盛宴“点燃”了太行山:舞龙队伍在鼓点中翻腾,打铁花如流星坠落,火壶表演让游客惊呼连连。“没想到在红色博物馆还能看到这么精彩的非遗!”来自河北的王女士带着孩子连看两场,手里还拎着刚买的抗币书签、左权将军卡通玩偶。据统计,活动期间博物馆日均接待量突破8000人次,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5%。桐滩村的老宅被改造成抗战主题民宿,“暑假的订单已经排到8月底了”。
今年6月,省文旅厅主办的“晋请悦读”红色文化专场活动走进省博物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李佳明、国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作者林超与观众共读《左权家书》,分享“左权将军写给女儿的信中,既有‘以身殉国卫吾华’的壮志,也有‘好好读书’的叮咛”所体现的家国情怀。活动还设置了“图书漂流”环节,三位幸运观众与文化名人互换红色书籍,让阅读与旅行深度融合。
如今,博物馆的辐射效应已延伸至周边产业:农家乐推出“八路军餐”;文创商店上架“穹顶影院同款VR眼镜”;村民赵大叔的老宅被改造成“抗战主题民宿”。赵大叔说:“以前种地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靠经营民宿和销售文创产品,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桐峪1941博物馆,这座矗立在太行山间的红色殿堂,正以科技为翼、文化为魂,让百年前的烽火记忆焕发新生。在这里,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触摸”的温度、“可参与”的体验、“可传承”的精神。
正如魏晓雷所说:“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它在当下‘活’起来,照亮未来的路。”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栗美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