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七十岁,我突然发现了奇怪的现象:普通人外出旅游,未必真有那么多“诗意”,多数时候不过是一场花钱买罪受的折腾。别看到朋友圈里晒风景、晒美食、晒合影,就觉得人家过得比谁都潇洒,其实背后的辛酸和荒诞,没经历过你根本想象不到。
这几年每到节假日,各大热门景区“人海战术”上演得堪称壮观,所有老老少少像赶集似的往外挤,压根见不到什么风景,能挤到厕所都堪比转运。那些拼命想要“走遍山川大海”的老人们,退休没几天,钱包鼓鼓,心气也高。可旅途上的经历,哪有什么惊喜,多数成了导游嘴里的提款机,连笑都笑得假。

前些年刘姨退休,和老头也是打算,要环游中国,跟着旅行团见世面。刚开始新鲜感十足,到哪都要拍照打卡,还专门做成了豪华相册,逢人就炫耀当年登长城、游故宫的英姿。结果相册最后搬了三次家都没人翻,早成灰尘的聚集地。不久刘姨腿脚开始不灵光,看着旧照片,叹出口气,“这钱花得值还是不值?”天知道当初那份 热情 ,到底是追梦还是给自己找麻烦。
甭提那些在旅途中被“戏耍”的糗事——“低价游”,加“购物团”,套路一个接一个。有一回,邻居王叔贪便宜参加某“千元欧洲游”,结果三天两头往商城钻,导游脸皮厚吃个够,硬塞各种保健品和饰品,买不买都盯得你发毛。有人按捺不住,掏空钱包,买了“神丹妙药”,回国一查成了智商税。这趟旅行,简直比上班还憋屈,除了累就是悔。
更匪夷所思的是,有的老人居然被带进售楼处现场“洗脑”。见到隔壁退休老李,因为一时冲动,看到了海边一排漂亮样板房,直接签下合同,背上了几十年房贷,还美其名曰“为子孙后代考虑”。转头一看账户余额,才发现原来踏实日子全没了后路。

旅游回来,家里气氛却越来越僵硬。问起花的钱,子女脸色比锅底还黑,甚至翻脸开骂:“你们天天跑出去玩的时候,怎么不想着生病看病呢?现在钱花光了,又让我们擦屁股!”说实话,这现实,比旅途的风景冷得多,也残酷得多。一番下来,老人家才明白什么叫“自己作的死,哭着也要还”。
其实旅游到底有啥意义?大多数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回家以后朋友问一句“有什么特别的吗”,却满脑子都是人挤人、天热脚疼、小摊黑导。最滑稽的是一路上跟导游学一堆台词,出了景区全忘干净了。曾见过有个老太太参观古迹,旁边的闺蜜嫌烦:“不就是几堵破墙吗,真逗,你还琢磨起来了!”殊不知缺了点内涵,真是去哪都像赶鸭子上架。现如今网红打卡、流水线旅行,早成了敷衍生活的拷贝。

最讽刺的,是那些退休金宽裕的老人,三年两头跑路出游。待到七老八十,病痛缠身,医药费动辄几千上万。手里没了存款,这才后知后觉地慌张。想依靠儿女,哪成想换来的可能是“跪了求助”,还要看脸色。这时候悔得肠子青了也回不了头,养老治病的钱全喂了景区小贩和导游的腰包,那可是活生生的教训。
说实话,“旅游自由”并非年老之后的刚需。与其盲目跟风当韭菜,还真不如安安心心读点书,懂点历史,散步菜市场、公园,也能过得有滋有味。徐霞客走过千山万水,是因为他懂得观察和体验,而不是刷地图。普通人大多走马观花,不明所以,最后变成证据不足的“到此一游”。精神的空虚和消费的陷阱加一起,才叫杀伤力爆表。
想清楚一点,花钱未必买得到幸福,攀比更换不来满足。老了不如留点钱防身,一个人过得体面,免得将来求人受气。千万别再被某些旅游神话戏耍了,天真的快乐,其实就在你的眼前。从小区花坛的鸟叫声里听诗意,从黄昏的夕阳里找远方。七十岁以后,真正的远方,根本不是用脚丈量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