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李欣然
夏日炎炎,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纪念馆内人头攒动。许多游客来这里瞻仰五大书记铜铸像、参观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在游览中寻访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历史。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和精神,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西柏坡纪念馆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等模式,将红色文化与演艺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出了一系列主题展览、研学活动和文化体验项目,并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让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奋斗的光辉历史从静态展陈变成既能参观又能参与的文旅体验,引导人们在游览中体悟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西柏坡纪念馆利用其设立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举办青少年思政课、红色研学特色课等课程,在宣讲的基础上,借助快板、歌舞、情景表演讲述等形式,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此外,西柏坡纪念馆还与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共建活动,高校学子作为志愿讲解员来馆内学习西柏坡的革命历史,并在学习和讲解中不断加深对红色精神的领悟。据了解,近年来,西柏坡纪念馆开展宣讲活动万余次,举办活动3000余场,参与党员、群众达1000多万人次。
“这些年来,红色旅游客群年轻化趋势显著。很多年轻人选择来这里团建,青少年红色研学团在节假日络绎不绝。”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表示,针对年轻群体,西柏坡纪念馆不仅推出了相应的研学课程,还根据年轻群体“注重旅游项目视觉化、体验化、新奇有趣、互动性强”的需求,持续开发相契合的红色旅游产品,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西柏坡纪念馆充分利用旧址环境以及周边村庄的区位优势,通过编排《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等舞台剧,以及大型实景演出《梦回西柏坡》等表演项目,让游客沉浸式回顾党和国家的峥嵘岁月;西柏坡纪念馆还围绕“两个务必”“进京赶考”等主题,开发了西柏坡“红色基因”系列AR冰箱贴等30余种文创产品,让文创产品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将红色文化之旅的余韵延续下去。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试点单位,西柏坡纪念馆还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构建教育生态、活化红色资源,对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有效推动了红色文化传播和红色旅游发展。例如,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数字化复原,打造了“永不落幕的云上西柏坡”数字展馆,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建成“智慧党建云平台”,将十几处场馆的数字化资源整合为云端数据库,并开发“西柏坡精神微课”移动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扩大了红色文化传播范围;在新建的智慧展馆推出AI虚拟讲解员,实现文物故事动态演绎,让红色文化传播更具趣味性、参与性。
西柏坡纪念馆对于红色旅游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有效弘扬了红色文化,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西柏坡村、东柏坡村九成以上村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周边村落利用西柏坡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业,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自开放以来,西柏坡纪念馆已接待游客8000多万人次,年均接待游客达500多万人次。
“未来,西柏坡纪念馆将从提升核心景区教育工程、精准定位游客群体、丰富旅游体验、强化品牌营销、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康彦新介绍,为进一步激发红色旅游发展潜力,接下来,西柏坡纪念馆将优化核心景区的主题展览;根据游客群体研发文旅产品,进行多元化体验设计;整合周边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优化各项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