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潮涌,活力满中原。文旅消费,既是经济账,更是文化账。近日,河南省出台《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政策措施》(简称17条),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这不仅是一份政策礼包,更是一场激活文化基因、释放消费潜力的生动实践,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品牌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从消费惠民到引客入豫,从优化服务到培育产业,再到打造世界级IP,五大维度环环相扣,既瞄准当下消费痛点,又布局长远发展棋局。中原大地,正以文旅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政策惠民,让消费底气更足。文旅消费的活力,源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群众的参与热情。河南此次推出的消费券、门票减免、电影惠民等措施,看似是让利,实则是共赢。文旅消费不是简单地花钱,而是通过降低门槛,让更多人走进历史、感受文化。河南深谙此道,带着“真金白银”的诚意而来:省级消费券精准投放,景区门票减免实打实,旅游年票“一码通行”便利十足。从“车友会”自驾福利到电影消费惠民,从带薪休假与传统节日的“甜蜜结合”到工会年票的暖心保障,每一项举措都踩在群众需求的鼓点上。正如老百姓常说的“花钱花得值,出门才开心”,这些惠民措施既解了游客的钱袋子顾虑,更让文旅消费从“可选”变成“必选”,从偶尔变成常态。
产业筑基,让发展骨架更硬。文旅消费的可持续,离不开产业链的“强筋健骨”。文旅产业不能只靠老祖宗吃饭,还得自己“造饭碗”。 河南提出培育8大重点文旅产业链群,目标直指500亿级规模,这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路径、有抓手的实干蓝图。这正是从“资源依赖”转向“产业驱动”的关键一跃。就像迪士尼靠IP衍生品年入百亿,河南的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等顶流IP,完全可以通过文创、演艺、数字科技等延伸价值链。王屋山、函谷关等景区向着5A品质进阶。产业链就像串珍珠的线,把散落的文化资源串成璀璨项链,让游客来了有看头、有玩头、有买头,让“流量”真正变成“留量”,让人气转化为财气。文旅产业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线投资——只有产业链强了,文旅经济才能真正成为支柱。
引客入豫,让开放大门更宽。文旅消费的大市场,拼的不只是资源,而是诚意,在于“请进来”更要“走出去”。河南拿出“真金白银”引客:专列3.5万元/列、包机6.5万元/架的奖励力度,境外参展的交通补贴,这些政策看似烧钱,实则是“种树”,彰显着开门迎客的诚意。更妙的是“全球种草计划”与“城市推荐官”的组合拳,用“微博旅游之夜”讲好河南故事,靠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传递中国声音。河南不缺历史,缺的是让世界听见河南故事的“扩音器”。重奖引流,就是要让更多人的脚步停留在殷墟的甲骨文前、龙门石窟的佛像下、少林寺的晨钟暮鼓中,让“老家河南”成为世界游客的向往之地。
服务提质,让旅游体验更暖。文旅竞争的下半场,拼的是细节。预约购票“线上线下”双畅通,热门景区“按需延时”不赶客,这些政策瞄准的是游客的“体验感”。看似微小的调整,却让游客少了排队的烦躁,多了从容的惬意。黄山之所以成为标杆,不仅因为奇松怪石,更因为一张手机票就能畅游全程的便利。河南有少林功夫、汴梁盛景,但若游客挤在售票窗口排队两小时,再美的风景也会打折扣。优化服务,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唯有让游客舒心,文旅产业才能行稳致远。这些就像游客说的“玩得舒心,下次才想再来”,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从政策保障到人文关怀,河南正把“贴心”二字刻进文旅服务的基因里,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保障托底,让市场活力更强。企业是文旅消费的主力军,需要政策“扶上马送一程”。河南对“国字号”文化企业的重金奖励,对5A景区创建的强力支持,对新供给项目的精准扶持,既给了企业定心丸,更注入了发展强心剂。当企业有干劲、有奔头,才能不断推出更优质的产品、更创新的服务,形成“企业盈利、游客满意、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让文旅市场的“一池春水”持续激荡。
世界级IP,让中原文化破圈出海。文化自信,不仅要说得好,更要“卖”得好。郑州、洛阳冲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封争创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这些目标背后,是河南对“文化变现”的深刻理解。从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的火爆,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一票难求,证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成为“顶流”。下一步,河南要推动少林寺、龙门石窟对标全球影响力景区,让中国功夫、黄河文明成为世界级文化符号。文化输出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全球共鸣——让外国人也为河南文化买单。
文旅消费的春天,需要政策“点火”,更需全民“添柴”。河南的17条新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政策落地,关键看执行:消费券不能“撒胡椒面”,景区服务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产业培育不能虎头蛇尾。唯有政府、企业、民众同心协力,才能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从口号变成具象,从具象变成潮流。中原大地的文旅新篇章,才刚刚开始——这一次,我们要让世界不仅读懂中国,更爱上河南。(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