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苏州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授牌,成为全球第三批、中国9个新晋成员之一。这也是苏州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上的又一高光时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之一。能够成为“国际湿地城市”,证明苏州已坚定不移地迈上了一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那么,拿下这张闪亮的新名片,对苏州意味着什么呢?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发展之道?
一
毋庸置疑,“国际湿地城市”,是对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嘉奖。其评选标准十分严苛,需由各国政府提名,再经《湿地公约》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批准。
所以,成功拿下“国际湿地城市”的头衔,不仅需要自身在这一领域作出大量探索、取得突出成效,也需要国家层面的充分认可。本次大会,除了苏州,我国还有上海崇明、浙江温州、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湖南岳阳等8个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
对于苏州的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如此评价道:“江苏苏州拥有丰富的芦苇荡、荷塘、生态岛屿和水生森林,展现了江南水乡特色的湖滨湿地风光,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例。”
苏州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
此前,苏州常熟已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如今伴随着全市域赢得“国际湿地城市”美誉,苏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宏伟蓝图上,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论经济强,苏州已跻身全球城市GDP排行榜前20强、稳居全国第六位,规上工业总产值位列全国前二;
论百姓富,2024年苏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524元位居全国第五,城乡收入比连续十年降低;
论环境美,苏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以及新入选的“国际湿地城市”,生态已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论社会文明程度高,苏州市自2008年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至今已连续六届成功获评,并实现了四个县级市“满堂红”。
既非常擅长发展经济与科技,又格外注重文化与生态,可以说,苏州属于少见的“六边形战士”,充分体现了“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含金量。
二
跻身“国际湿地城市”,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一步,不单让苏州勇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更有底气,对苏州人而言也意味着更高的生活品质。
苏州拥有400多个湖泊、2万多条河流,158公里长江岸线,82公里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以及3/4的太湖水域。苏州全市湿地总面积达3190平方公里,约占全域面积的40%,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生长在湿地上的城市。换言之,与相对偏远地区的高原湿地、沿海湿地等相比,苏州的湿地建设是完全融入城市开发边界并“嵌入”市民生活之中的。
位于苏州吴江区的同里国家湿地公园。
圆桌观察员从苏州园林绿化部门了解到,苏州早在2022年就全面启动了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连续三年将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苏州全市认定省、市级重要湿地103个,建成湿地公园21个,划定湿地保护小区133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处,湿地保护率从2010年的8%提升至今年的72.8%,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苏州很多大大小小的湿地就坐落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出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能踏入美妙的湖滨湿地或生态“绿肺”。比如,太湖、沙家浜湿地公园是知名的旅游胜地,同里湿地公园、荷塘月色湿地公园等也是苏州人周末常去的休闲地。
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挑战,苏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在湿地保护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出台了江苏省首个地方性湿地保护法规《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首创湿地生态补偿政策,每年对204个重要湿地周边的行政村进行生态补偿,累计补偿资金已超14亿元。
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
苏州还创新设立“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的考评体系,将鸟类多样性作为反映湿地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苏州全市野生鸟类近十年增加了100余种,现达418种。17块湿地达到了国际重要湿地水禽数量标准,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案例入选了“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分析人士告诉圆桌观察员,湿地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维护生物的多样性,而成为“国际湿地城市”,自然也就预示着更高的保护标准将接踵而至。今后,苏州会在谋划城市发展的同时,考虑更多生态因素,更加精心地去呵护生态本底和“四角山水”,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建设宜居城市统筹起来,努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湿地城市的新标杆。
三
而成为“国际湿地城市”,对苏州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市文旅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圆桌观察员,“国际湿地城市”这张名片,对苏州文旅同样是一大利好。
目前,苏州有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虎丘湿地公园、尚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数十个有代表性的湿地公园。在做好生态环保的基础上,打造更加美丽、更加有感也更加濒临湿地主体的系列体验项目,大有可为。
以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经过20年的保护与发展,这里实现了从污染荒地到6500万人次打卡地的蝶变。西溪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开发了“渔夫之旅”“龙舟节”“观鸟路线”等生态旅游产品。自2005年5月1日开园至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累计实现经营收入28亿元;近年来每年入园游客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收入约2亿元。
让孩子们近距离拥抱湿地是推动湿地保护的重要一环。
圆桌观察员认为,苏州应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继续将湿地保护融入城市治理,基于独特资源,开发更多生态游线,大力提升游客吸引力。在这个方面,由于苏州的湿地往往和古镇、古村、非遗文化集聚地等紧邻在一起,比如太湖周边就有不少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古村落,因此可以尝试加强顶层设计,逐渐打造一套相互联动、独具地方文化和自然特色的旅游线路。
园林之美,属于人工布局的人文之美;湿地之美,则是天造地设的自然之美。苏州将两者合二为一,既融入造园精益之巧思,也嵌入湿地浑然之天成,一起拼出了城市之美。这也正是苏州的与众不同之处和令人向往之处。
立志把诗和远方矗立在家门口的美丽苏州,注定不会成为“钢筋水泥丛林”。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这样的“六边形战士”值得点赞、越多越好。(圆桌观察员/零零漆)
来源:苏州圆桌
编辑:小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