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基本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国,为何会选择最不堪的发展道路?
最近几年立陶宛可谓刷足了“存在感”,不但处处和俄罗斯作对,针对我国也“闹”得很凶,在“作死”的路上一路狂奔。
可谁曾想,立陶宛也曾显赫一时,甚至连不可一世的莫斯科都被踏平过。那为何现在会沦落为“欧洲淫窟”呢?
作者-水
历史开了个玩笑
这个人口不到280万的波罗的海小国,每年却有超过3000名女性从事性工作。
更让人震惊的是,其中五分之一竟是未成年人,最小的只有14岁,她们本该在教室里读书,却被迫走上了最黑暗的道路,大部分还被贩卖到西欧从事强迫性交易。
维尔纽斯的夜晚,霓虹灯闪烁的不是繁华,而是无奈与绝望。
那些曾经承载着中世纪荣光的古老石砖路上,如今站满了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年轻女孩。
她们大多是被"高薪工作"的谎言骗来,护照被收走,成了现代奴隶。
2015年那起孤儿院丑闻更是让人愤怒,负责人竟然把男童卖给恋童癖者,把女童逼进性交易深渊。
这就是如今的立陶宛,一个被"欧洲淫窟"标签钉在耻辱柱上的国家。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片土地,曾经孕育出让整个欧洲为之胆寒的铁骑。
三次亡国教会的生存课
14世纪的立陶宛,是个让人敬畏的存在。
维陶塔斯大公带着立陶宛铁骑横扫东欧,疆域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之滨。
1410年的格伦瓦尔德战役,联军把不可一世的条顿骑士团打得全军覆没,骑士团的大团长和50多名骑士当场毙命。
那时候的立陶宛,连金帐汗国都要让三分,莫斯科大公更是俯首称臣。
然而,历史就像个爱开玩笑的老天爷。
强盛背后埋着衰落的种子,内部贵族斗得像乌眼鸡,外部强敌环伺虎视眈眈。
1795年,沙俄、普鲁士、奥地利三国联手,把波兰立陶宛联邦瓜分得干干净净。
从此,立陶宛彻底从欧洲地图上消失,成了沙俄的附庸。
更惨的是,20世纪时,立陶宛被各大强权踢来踢去。
1918年好不容易独立,没几年又被苏联吞并,然后被德国占领,二战后又被苏联重新接管。
三次亡国的痛苦经历,在立陶宛人心里种下了一颗扭曲的种子。
他们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学会了见风使舵,学会了依附强者。
这种"墙头草"的生存哲学,成了后来一切悲剧的根源。
当经济账本遇到道德账本,算错了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第一个从苏联独立出来。
那时候,全世界都以为这个小国要迎来春天了。
结果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经济瞬间自由落体。
苏联时期的产业链条断了,工厂成片倒闭,失业率蹭蹭往上涨。
面对经济崩盘,立陶宛政府想出了一个"高招"。
既然正经产业发展不起来,那就把性产业合法化吧。
美其名曰"自由市场",实际上是拿国家的尊严换钱。
这一招确实管用,短期内财政收入有了着落,外国游客也蜂拥而至。
可代价是什么呢?
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被彻底击穿了。
红灯区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电视里充斥着各种成人节目。
更可怕的是,犯罪团伙趁机坐大,人口贩卖、强迫卖淫等恶行层出不穷。
那些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女孩,被骗子用"高薪工作"的谎言拐走。
护照被收,自由被夺,她们成了现代奴隶。
政府的暧昧态度更是火上浇油。
法律上说禁止卖淫,实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交税就相安无事。
这种半合法化的政策,给了犯罪分子钻空子的机会。
执法部门资源有限,根本管不过来,只能眼睁睁看着问题越来越严重。
最让人无奈的是,立陶宛还想用这种方式发展旅游业。
2018年,竟发布了一则含有性暗示的广告,这一下彻底坐实了"欧洲淫窟"的恶名。
还有机会吗
更讽刺的是,立陶宛一边当着"欧洲淫窟",一边还要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
2021年,这个小国居然允许设立所谓的"台湾代表处"。
中国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挑衅,立即将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还实施了经济制裁。
结果可想而知,立陶宛对华出口基本停止,企业叫苦连天。
立陶宛总理嘴上说是"捍卫自由",实际上不过是想抱美国大腿。
可美国的援助始终雷声大雨点小,欧盟的补贴也杯水车薪。
2024年的数据显示,立陶宛GDP增长只有可怜的2.8%,公共债务却攀升到了41.2%。
人口从1990年的370万锐减到现在的不到280万,年轻人都跑到西欧打工去了。
男性自杀率更是高居全球前列。
当一个国家的男人都觉得活着没意思时,这个国家还能有什么希望?
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体系千疮百孔。
立陶宛政府试图通过发展科技产业来转型,可人才都跑光了,投资环境又不好。
想要短期内改变经济结构,简直是痴人说梦。
2025年,新总理上台后表达了与中国修好的意愿。
可那个所谓的"代表处"名字还在,外交关系依然冰冻三尺。
立陶宛想要鱼和熊掌兼得,既要在国际上刷存在感,又要经济利益。
这种小聪明在大国博弈面前,显得既天真又可笑。
历史给立陶宛上了太多堂生存课,可这个民族学到的却是错误的生存方式。
他们以为依附强者、投机取巧就能获得安全,结果却是越陷越深。
如果立陶宛能够抛弃这种投机心理,专心发展经济,参与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合作倡议,未必不能找到新的出路。
结语
立陶宛的困境本质上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悖论。
历史的荣光越辉煌,现实的落差就越刺眼。当生存压力超过道德底线时,国家也会做出令人痛惜的选择。
这个曾经的东欧雄鹰还能重新翱翔吗?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
赵立坚:立陶宛人权劣迹斑斑
波罗的海传奇︱立陶宛和波兰的革命情谊是怎样炼成的?
波罗的海传奇︱一世而终的立陶宛王国
这个东欧小国,为何成为反华急先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