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通南北 桥街共生辉
洛阳桥南、北街区日前正式开街,共谱世遗活态传承新篇章
■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实习生 陈奕茜 通讯员 曾世彬 林银锋 林巧云 文/图(除署名外)
月光菩萨手链从扭蛋机滚落,少女惊喜的笑声在千年古街漾开;几步之外,火鼎公婆踏着滑稽的步伐,逗得骑在父亲肩头的孩童咯咯直笑……7月25日,泉州申遗成功四周年纪念日,洛阳桥畔昼夜被烟火与声浪点燃——桥南“海丝文化街区”还原宋元早市盛景,桥北“世遗文创小镇”点亮非遗狂欢夜。一座古桥,两区联动,千年海丝文脉在南北两岸碰撞出文旅融合的星火。
世遗桥畔,烟火洛江。
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洛阳桥这座“海内第一桥”,见证了千年港城的兴衰更迭。如今,桥南洛江区与桥北泉州台商投资区以古桥为纽带,同步启动街区开街仪式,以“和而不同”的规划、多元融合的业态、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千年古桥焕发新生。
规划引领
擘画“桥街共生”新蓝图
洛阳桥如长虹卧波,北岸隶属泉州台商投资区,南岸归洛江区管辖,这道天然分界并未割裂发展脉络,反而在“世遗保护”与“文旅发展”的共识下,催生出“和而不同”的规划智慧——以古桥为纽带,两岸各展所长,共同擘画“桥街共生”的发展蓝图。
桥北洛阳古街导览图
桥北的洛阳古街是泉州的“活态读本”。昭惠庙、义波祠、张氏大夫第等古迹散布街巷,洛阳纸扎、石雕、影雕等非遗在匠人手中传承,红砖古厝里藏着古早风味与航海记忆。
台商区以“世遗生命力”为核心,打造洛阳桥世遗文创小镇,分三个阶段激活整个桥北片区:第一阶段聚焦洛阳古街示范段,打造“在地文化资产+主理人创意业态”的骨架;第二阶段围绕示范段的全部空间,通过“主理人招募计划”引入更多“在地”及国内优质主理人,并结合洛阳桥及洛阳古街打造线下IP活动、开发文创产品,通过游客中心的直播间、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联动;第三阶段,以79.3亩的新地块为核心,规划数字世遗、主题美食馆、泉州风物、直播基地、主理人文化街区等多元业态,引入约200个品牌,激活片区整体商业生态,目标直指集城市休闲、文旅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同时,洛江区桥南古街锚定“桥街共生”理念,启动桥南片区更新改造项目,按照“一线、一网、一园、一带、一市集” 的总体思路进行布局,通过业态更新、环境提升和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洛阳桥酒店等项目,未来将成为集研学教育、艺术展演、文化创意、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商业旅游街区。
修缮活化
从砖瓦肌理唤醒文化根脉
规划的蓝图,终要落在砖瓦巷弄间。作为古代官道节点,桥南“海丝文化街区”因洛阳桥的交通往来而兴,自宋元起便是泉州港货物往北的集散点与多元文化交汇地,其保护性改造提升,正是对“桥街共生”规划的生动实践。
为做好保护性改造提升,洛江区梳理文脉,全面普查桥南古街,形成《桥南古街传统街巷保护利用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和工作清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谱系;推进整治提升,截至今年7月,完成桥南主街64栋房屋立面整治、9个节点景观提升,石门巷、棋盘巷成为支巷整治示范点,翰林巷、清卿巷改造即将开工;创新“以新带旧”“接盘收购”模式,盘活民国番仔楼、传统古厝等建筑,洛江侨批馆(泉州侨批馆洛江分馆)修缮后与余庆楼、再生楼相映成趣,成为遗产活化的亮点……三百多米的桥南古街,闽南祖厝与中西合璧的洋楼错落有致,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工艺在修缮中重焕光彩,桥南古街还被评为第六批福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桥北的洛阳古街,同样展开一场古街复兴的“精细手术”——2018年,台商区洛阳古街正式启动路面改造,1.08公里的古街改为旧石铺路,漫步其间令人感受满满的古早气息。古街示范段房屋修缮工作同步实施,地下管网系统全面升级,通信、供电、给排水管线逐步入地,照明、排水、消防等系统进一步完善……遵循“尊重历史、尊重生活、尊重建筑”原则,台商区采用“政府+开发实体+节点运营公司+策划团队”模式,实施“113行动计划”,推进三里古街道路改造、示范段立面修缮,重点打造桥北示范区、古马道巨石群民宿区、尼庵巷故事广场三大节点,串联五大功能区,渐进式激活这一民国骑楼风情街区。
“节点建设是古街复兴的生产力。”台商区教育文体旅游局相关人士表示,通过“针灸式”改造,以最小干预盘活全局,既唤醒居民对历史的珍视,也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让“洛阳古桥共生文化艺术特区”从蓝图变为现实。
业态培育
古今碰撞激活街巷活力
当古街肌理在修缮中重焕生机,业态的创新培育便成为激活空间的关键。7月25日晚,以“新邻居・新丝潮”为主题的洛阳古街示范段揭幕仪式,在洛阳桥游客服务中心广场举行,全新文创主理人入驻、逾10家新店扎堆开业,当街灯次第亮起,群众与游客纷至沓来,古街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洛阳古街通过“主理人计划”,以文创设计、艺术策展等方式,让古街更有活力。
桥北以“主理人计划”,点燃创意火花。泉州台商投资区海丝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段一弘介绍,此次揭幕的示范段涵盖蔡襄广场至洛阳古街西段及桥头区域,通过“主理人计划”,以文创激活古街微观活力,推动传统与创意的深度融合,让千年海丝文化在当代生活美学中延续新生命力。
昱见·手鞠、美好生活造物社、相鉴、黑胶猩猩、壹本印画、喜薰、插画艺术部落等特色店铺,既有根植泉州的“在地”品牌,也有远道而来的创意力量。他们犹如“文化转译者”,以崭新视角望向老建筑细节、民俗符号,并通过文创设计、艺术策展等方式,赋予传统元素当代审美表达。本地主理人则在保留本土风味的同时,对接年轻消费习惯,让游客在坐下喝茶的瞬间,融入古街日常生活。“我们要让老手艺玩出新花样!”这是主理人黄论谦在分享会上的感慨;而“主理人计划”不仅孵化新业态,更推动居民口述历史形成社区档案库,构建“主客共享”的共生治理网络。
洛阳桥文创雪糕
桥南则通过“一楼一策”激活空间,深挖多元业态组合:沿街的历史建筑有的变身茶社,主营民乐乐器、共享茶空间;有的改造为服饰体验馆,主营娘惹、簪花、国风等特色服饰妆造;有的转型特色旅游馆,展示当地美景美食、文创产品;有的引入“天台经济”,将屋顶露台打造成休闲空间,游客俯瞰古街的同时,还可以远眺洛阳桥和城市天际线……洛江区以非遗文化为引领,集中展示陈三五娘、俞家棍、新铜锣等洛江特色文化元素,引入茶室、餐饮、簪花、服饰、文创和伴手礼等文旅业态,蔡襄祠、刘氏家庙等文化场馆也同步对外开放。
两岸街区虽各有侧重,却均以创意艺术和“活态传承”,让世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
活动为媒
文旅融合奏响传承强音
活动常被视为文旅发展的“活性纽带”,既是文化的“转换器”,也是消费的“催化剂”,更是人气的“聚合器”。7月25日,洛阳桥两岸街区活动如潮汐共振,将文旅融合推向高潮,让两条古街成为世遗文化的“沉浸式剧场”。
瞧,洛阳古街化身非遗舞台:创新演绎的南音混搭电音节目,让老戏迷与年轻人都陶醉其中;提线木偶表演活灵活现,小朋友们看得津津有味;舞狮表演精彩纷呈,吸引游客们纷纷拍照;火鼎公婆表演诙谐有趣,引得观众阵阵欢笑……最具创意的是“古街寻狮”互动游戏,洛阳桥上代表二十八星宿的石狮子成为创意来源,28只形态各异的“萌狮”在各个角落探头迎客。
桥南“海丝文化街区”开街,熙熙攘攘的宋元烟火市集吸引了众多游客。
同一时刻,桥南“海丝文化街区”开街。古街两侧酒旗招展,货郎挑担穿行,提篮妇人说笑声起,宋元早市场景鲜活复刻。熙熙攘攘的宋元烟火市集之间,游客们不仅能体验洛江竹编、俞家棍、妆糕人等非遗民俗文化,还能参与手绘艺术、3D打印体验等现代业态,感受世遗桥畔的古今交融。
桥南古街余庆楼节假日举行梨园戏《陈三五娘》、南音等沉浸式演出
桥南古街366号的余庆楼,始建于1930年,拥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如今,这一百年侨厝经专业团队量体裁衣式保护后重展新颜,并通过泉州花灯、珠绣、妆糕人等非遗元素的嵌入,以及节假日举行梨园戏《陈三五娘》、南音等沉浸式演出,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前往打卡。
夜色下的洛阳古街灯火通明,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打卡。
开街狂欢并非终点,而是洛阳桥两岸以活动引爆流量、驱动文旅消费、带动区域发展的新起点。近年来,泉州台商区和洛江区深入推动“世遗 +”融合发展,持续加强保护修缮、不断丰富古街业态、策划举办系列活动,让千年古桥“活”起来,海丝文化“潮”起来,文旅产业“旺”起来,将古桥古街打造为世界遗产保护的“示范窗口”、闽南文化传播的“时代舞台”和文旅融合的“打卡胜地”。
责任编辑:黄冬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