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游客来旅行,把菜市场当成了景点?
最近,有一群韩国朋友光顾了杭州临平的运河邻里崇贤前村农贸市场,买走了几十斤水果,这事儿还上了热搜。实际上,闲暇时间逛菜市场,已经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被工作气饱了就去逛菜市场”“把菜市场逛成‘田野调查’才是高阶玩法”“今年最野的旅行方式就是用人类学家的眼睛解锁城市DNA”……
涌入菜市场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或写下游逛心情,或分享游览指南。在这股文旅消费崛起的新潮流中,这届年轻人的另类旅游方式也为城市文旅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视角。
菜市场“圈粉”外国游客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菜市场都成了CityWalk的热门打卡地。大众点评上,涌入菜市场的年轻人,或在评价区写下“菜场寻宝记”,或在攻略笔记里分享“菜市场散步导览”。这不,连韩国朋友也拒绝不了菜市场的魅力。
上了热搜的这个农贸市场,是杭州临平的运河邻里崇贤前村农贸市场。市场内装潢简约,地面干净整洁,进门是一块大屏幕,上面是市场的大数据可视化平台,显示着交易数据、检测信息等数据。当地媒体记者探访了该市场,临近傍晚仍有不少摊主在摊位上叫卖。记者随机询问了一楼和二楼的多位摊主,都表示前两天确实有一群韩国人来逛过菜市场,“有十来个人,在菜场里逛了好一会儿,还在其中一个水果摊上买了好一些水果。”
管理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前两天来市场的是一个韩国交流团,专门过来考察国内菜市场的,“我们公司每年7月都会邀请韩国的交流团过来,学习交流菜市场管理和运营的经验。”据介绍,来交流的韩国朋友基本从事菜市场管理运营及相关行业。此次交流中,韩国朋友逛了市场里的水果、蔬菜、水产、熟食等摊位,对水果的兴趣特别浓,“可能他们那边水果的价格比较高,没有我们这里那么亲民实惠。”
实际上,不少菜市场都是外国朋友“反向代购”和经验学习的目的地。
另一处“网红”菜市场古荡农贸市场负责人郁红梅介绍,古荡农贸市场是浙江杭州最早的五星级明星市场,也是外籍友人体验杭州风情的重要窗口,堪称国内网红菜市场的“鼻祖”。自2005年迎接第一个外籍考察团队以来,先后接待了几十个国家的政要及访华代表团,还曾被杭州市评为“十大外国人喜爱的社会资源国际旅游示范访问点”。
菜市场是CityWalk的尽头
在济南,菜市场也是游客CityWalk的热门选择。
其中,民族大街市场呼声颇高。小红书上,无数博主从全国各地专程赶来,“打卡”各类小吃——绿豆糕、韭菜饼、牛奶棒、麻薯蛋糕、手撕大排骨……市场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各类小吃摊位,后半部分则是菜市场,还有一些仿古建筑,走在其中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有博主说,在民族大街市场里逛一逛,生活的焦虑和烦恼似乎都能够被消解。
制锦市菜市场、堤口路水果市场、建设路海鲜市场……这些济南的“网红”菜市场,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和游客。有人说在菜市场购物“省下一个亿”,有人说“这是CityWalk的尽头”,有人只为一口心心念念的特色小吃。
“我出去旅游喜欢逛当地的菜市场,觉得非常治愈,而且能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市民陈晨说,她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到菜市场或早市逛一逛,淄博的八大局、哈尔滨的红专街早市、杭州的古荡农贸市场、大理的古城南门菜市场、丽江的忠义市场……“菜市场里有当地的特色小吃和农产品,这些都是在旅游景点和大商场里看不见的,而且在菜市场购物比较实惠,不用担心被坑。”
陈晨形容自己走在菜市场里的感觉,就像成了地地道道的当地人。旅行似乎成为“生活在别处”的真实体验,这比多么知名的景点都能带给自己满足感。
这两年,菜市场这一独特的文旅载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小红书,“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浏览量高达1.1亿;在新浪微博,“年轻人旅游不逛菜市场等于白来”话题阅读量达848.8万;在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人数超16万;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搜索“菜市场”的用户中,20岁至35岁的年轻用户占比超过70%。这些数据表明,逛菜市场——这个曾经仅被视为日常生活物品采买的场所,已成为旅游的新潮流。
烟火气消解旅行“审美疲劳”
菜市场为什么吸引年轻人?近日,济南日报记者发出了关于该话题的调查问卷,65.71%受访者表示外出旅游时会去当地菜市场逛一逛。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城市烟火气、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等,都是大家把菜市场当成旅游打卡点的原因。
“我觉得大家爱上逛菜市场,是在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买菜都用外卖,到菜市场里逛一逛,反而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美好。”市民陈先生认为,站在旅游的角度来说,一座城市真正的特色不在精心打造的人工景点,而在充满烟火气的市场,在这里能听到最地道的方言,感受当地的人文气息,让旅行更有松弛感。再加上互联网平台的宣传和推动,更是唤醒了大家对烟火气的向往,让菜市场旅游越发火爆。
也有观点认为,菜市场旅游之所以吸引年轻人,是因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中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不论是“小镇青年”还是“城市青年”,许多离家打拼的年轻人与家乡逐渐失去了联系,这让菜市场给了大家一种情绪价值,收获了心理层面的从容和自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秘书长谷慧敏接受采访时表示,菜市场是城市里烟火气最浓之处,蕴含着丰富的地方生活特色和风土人情。“年轻人爱上菜市场的市井烟火气,反映了市场对于传统以‘看’为核心的观光旅行的审美疲劳,同时揭示出菜市场对于旅游中‘他者’文化深度体验和参与体验的渴求,是旅游者成熟和产品升级的必然结果。”
谷慧敏说,“严格意义上,菜市场旅游属于城市微旅行范畴,是对旅游目的地深度了解的一种方式,也是旅游业发展新阶段的产物。由于菜市场是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的最基础性要素,且具有长久的文化稳定性和独特性,这种旅游方式有可能会成为城市深度旅游赖以发展的长期文化转向。”
老牌市场正在转型升级
商务部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发文提出:支持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设施环境,扩大净菜销售。眼下,全国各地菜市场纷纷做出新尝试,掀起了菜市场“焕新潮”。据央视报道,如今很多老牌菜市场正通过空间创新、业态升级、文化融合等转型方式“圈粉”年轻人。
“最直观的改变是菜市场现在都非常干净,跟过去人们印象中的菜市场已经很不一样了。从前,我们想起菜市场都觉得非常杂乱,满地是扔掉的菜叶、乱流的脏水。”陈先生说,据他观察,济南的菜市场、农贸市场现在管理都非常严格,不仅看起来环境好了不少,而且有些用上了智慧化的管理手段,有些“安排”了时尚潮流的装饰,每个摊位各色瓜果蔬菜码放整齐,让人感到十分治愈。
而且,随着如今菜市场旅行的火爆,打造差异化、吸引消费者,已经是诸多商家的共识——
一些城市的菜市场已经与艺术、文化、时尚融合,比如,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场里,除了陈列来自天南地北的食物外,还会举办一些新书发布会、书画展之类的文化活动;成都农贸市场打造“菜市书屋”,免费向商户、市民开放,通过相对独立的空间,让群众便利地享受阅读和公共文化服务;重庆市九龙坡区一处菜市场内,中心摊位上新开的一家咖啡烤肉馆,以其新颖与年轻化体验吸引市民前来消费……
“有别于传统的旅游空间,以菜市场为代表的居民生活空间之所以成为游客关注和打卡的对象,体现出城市旅游去景区化和回归日常的倾向,也是城市旅游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薛岚认为,在当前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背景下,目的地旅游吸引物逐渐从传统景区景点延伸到普通的城市街道与街区,而移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又使许多小众的、非传统的城市景观得以被挖掘、分享和呈现,使得许多日常的、在地的、真实的生活场景越来越多地触达到潜在的游客群体,菜市场即是其中的代表,此外还包括早市、普通街道、居民区、集市等场景。
你旅游会逛菜市场吗?
会65.71%
不会34.29%
为什么菜市场成了旅游打卡点?(多选)
品尝当地特色美食63.81%
网络炒作49.52%
感受城市烟火气47.62%
了解当地风土人情40.95%
怎样让“菜市场经济”长红?(多选)
加强市场监管68.57%
体现当地特色62.86%
引进潮流业态46.67%
提升产品质量33.33%
微观点
逛菜市场是件正经事
光明日报
在万物皆可线上的时代,逛菜市场更像是人们重建生活圈的一种努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高度普及,那些构成生活圈中“附近”的元素日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比如叫卖的小摊贩、社区的集体生活等。很多人对“附近”也不再感兴趣,人们不再那么关心小区里住了多少邻居,家乡的街道有什么新地标等,而是更加关注互联网上的公共事件,日常生活也多“外包”给虚拟网络及服务。举个例子,如果想买什么东西,我们很少走进街边的小店去选,第一反应就是打开手机上的即时配送软件让商家送货上门。
当人们前所未有地依赖网络,真实的社交却日渐稀缺。即刻的满足让人迷恋,标准化的交易给人确定感,但这也抽走了人情味、归属感,让人少了一点踏实感,多了一些无力感。如何重建“附近”,重构自己的生活空间,这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一项严肃的社会议题。
在这场关于“附近”的寻觅中,菜市场就是那个触手可及且高性价比的元素。它在地理意义上是不折不扣的“附近”,人人能去、人人可去,且在那里能鲜明感受到四季的变化,触摸到生活的脉动,拥有真实的人情体验。也许你不会判断蔬菜的品质,讨价还价也显笨拙,但如此具体地处于生活中,就连那些与陌生人的联结都让你心生暖意与亮光。这些丰富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帮助我们重新理解社会、认识世界。
由此看来,逛菜市场是小事,但也是件正经事。重建“附近”,需要更多像菜市场这样小的、现实的突破口。也许是一座社区公园,或是一场兴趣集市,抑或是一间共享自习室,相信它将点亮更多生活之光,唤醒更多生命的活力。
菜市场“焕新潮”的现实意义
北京青年报
某种意义讲,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在群体价值与情感追求回归于生活本色化与仪式简单化的同时,城市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实现精细化和人本化。时下的菜市场较之于传统的菜市场,更像一个社交功能区、生活服务区与文化体验区,让公众在追求“诗与远方”的浪漫之时,又能感受到“人间烟火”的真实。作为市井化的典型代表,菜市场也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文脉和生活。年轻人在菜市场中寻找年味,在打卡菜市场的过程中体验真实的生活,正是基于热爱生活的群体化追求,在解锁情绪密码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升华。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同一种方式时,则解开了年轻人菜市场探寻年味背后的“情绪密码”。除了“菜市场漫游指南”“年轻人旅游不逛菜市场等于白来”等成为热门话题外,年轻人打卡菜市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且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与此同时,“菜市场+”模式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在升华公共服务的品质,最终与公众需求实现了双向奔赴。
从这一点来说,从政策层面支持菜市场的改造,既是找到了市场风口,也回应了民生诉求,可谓一举多得。“最抚凡人心”需要生活气息的加持,菜市场“焕新潮”圈粉年轻人注解烟火气,也由此找到了菜市场“焕新潮”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神回复
网友@苦荞片:带留学生同学在菜市场买水果,摊主大姐送我两斤番茄,说我搞外贸不容易。
网友@剌忽忽:朋友Citywalk喝杯咖啡38元,我在菜市端碗豆腐脑3.8元,老板还送根油条。
网友@叫我小眼镜:我就是为了一口绿豆饼冲去的济南……
网友@一只酸奶牛:以前的旅游攻略:穿搭、路线、美食;现在的旅游攻略:菜市场砍价小妙招。
欣视界
烟火气里寻诗和远方
最近,“菜市场游”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成为了一种颇具人气的休闲旅游方式。这一现象看似出乎意料,实则又在情理之中,为我们的旅游市场和城市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以往,菜市场似乎是中老年人的“专属领地”,年轻人大多对其兴趣缺缺。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旅游时,把菜市场列为必去的打卡点。在昆明篆新农贸市场,新鲜的菌子吸引年轻人驻足;成都青羊小区菜市场里,藏着的美味小馆让年轻人流连忘返。在这里,他们能品尝到地道美食,感受最真实的市井文化,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更具吸引力。
菜市场之所以能在年轻人中“逆袭”,除了自身独特的烟火气,各地政府和旅游机构对菜市场的改造和宣传也功不可没。曾经脏乱差的菜市场经过升级改造,变得干净整洁、分区合理,还融入了艺术、文化、社交等元素。比如杭州文二菜市,灰色石板铺地,绿色主色调装饰,新潮又明亮,不仅有各类生鲜,还有咖啡馆、网红西餐馆等,完美满足了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摇身一变成为了充满吸引力的网红打卡地。
不过,随着“菜市场游”的火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菜市场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纯粹的烟火气;还有些菜市场在改造时盲目跟风,缺乏自身特色。要想让菜市场旅游经济长盛不衰,持续为旅游市场注入活力,就必须要注重差异化发展,不能千篇一律。每个城市的菜市场都应该挖掘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菜市场名片”。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督管理,在保留菜市场烟火气的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水平,让菜市场成为既充满生活气息,又舒适宜人的旅游新地标。
当菜市场与旅游相遇,碰撞出的是传统与现代、生活与诗和远方的奇妙火花。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别具一格的菜市场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线,让年轻人在逛菜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生活的美好。
街采
张先生
我每周都会去逛几次菜市场,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治愈,能放松身心、缓解焦虑。不仅是菜市场,夜市、文化市集等都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特色的存在。我希望一些市场能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小朋友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作为消费者也应该爱护环境,共同维护这种旅游新业态。
封先生
我特别喜欢逛水果批发市场和菜市场,我觉得这些地方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商品,而且价格也很合理。现在大家都习惯线上购物,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市场上能增加更多吸引年轻人的文创产品或者手办,这些元素更能提升市场的吸引力,让消费者关注。
崔女士
一座城市的早市和菜市场是烟火气最集中的体现,我特别喜欢听市场上商贩们的叫卖声。虽然我不做饭,但是我喜欢通过逛市场感受实实在在的生活,我希望市场能在规范化的前提下尽量保留烟火气,同时对周边的交通以及市场内部的竞争都要进行改善,提升游客体验,更提升市民的生活便利性。
黄女士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赶集,喜欢这种烟火气,这类市集提供了新鲜的蔬菜瓜果和非常有趣的购物体验,我觉得政府应该对菜市场加强管理,规范经营的区域和产品质量,尤其是对食品安全问题格外关注。也要做好周边的停车等服务,让外地游客有更好的购物体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