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跟儿子聊起暑期旅游的话题,我问儿子:如果明年有时间,你想去哪儿玩?
儿子想了想说:“妈,有机会我想再去一次北京。”
我一听,有些愣了。要知道,儿子小时候去过北京,逛过故宫、爬过长城、去过颐和园……该走的都走过,该看的都看过。祖国一片大好河山,为什么要重游呢?
接下去儿子的一番话,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理解古迹的新大门。
儿子说:“小时候不懂,后来看了书才才明白,那些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都是活生生的历史!我想重新走进北京,了解我们大中华的历史!”
是啊,小时候的旅行,是“到此一游”的兴奋,是懵懂地看个热闹。那些矗立千百年的宫殿、城墙、佛塔,在他们眼中,或许只是庞大新奇的“积木”。当知识储备日渐丰厚,当历史脉络在书本中被串联,孩子心里沉睡的文化基因开始觉醒。
他们渴望的不再是简单的“去过”,而是“看懂”——看懂故宫屋脊上脊兽排列的森严等级,看懂长城砖石缝隙里填满的烽火传奇,看懂布达拉宫白墙红殿诉说的雪域信仰。
自从儿子提出“重游北京古迹”后,我也开始留意做攻略,恰恰看到一本《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其带给我的震撼与共鸣,更深有感触。
作者王慧莲,一位原本与古迹“不搭界”的医务工作者,却用二十年光阴,踏遍4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终精选出1001处,凝结成这部960页的恢弘巨著。这份执着,本身就书写着对中华文明最深沉的热爱。
1
重游古迹,是成长的必修课
书中特别提到北京的大慧寺。这座深藏京城西北的明代古刹,藏着被严重低估的艺术珍宝——28尊栩栩如生的诸天彩塑。
它们身披华服,手持法器,或威严,或悲悯,不仅姿态各异,更难得地保留了明代原始的、绚丽的“妆玺”彩绘,历经数百年仍熠熠生辉。作者王慧莲镜头下的它们,细节惊人,仿佛下一秒就要从书页中走出。
试想,当年幼的孩子步入大慧寺,面对满堂神佛,可能只觉得眼花缭乱。而当他带着书中对明代雕塑艺术、佛教文化的解读重游故地,每一处衣纹流转,每一个眼神刻画,都成了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
“再看一次”的价值,正在于此——带着知识的行囊,收获完全不同的文化深度体验。
北京如此,其他古迹亦然。书中精选的1001处,从敦煌莫高窟到应县木塔,从悬泉置汉简到钓鱼城古战场,每一处都值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带着不同的认知去“重逢”。
2
纸上卧游,弥补实地遗憾的宝藏
然而,一个现实难题摆在眼前:有些古迹,此生可能真的无缘亲见。
书中特别提到,许多珍贵遗迹或因保护需要闭门谢客(如一些已不对外开放的古建、墓葬),或已难敌岁月风霜悄然改变甚至消逝(如失火前的屏南万安桥、古朴原生态的阳原开阳堡)。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恰恰是一架珍贵的“时光机”。
书中1966张高清彩图,近400张已成绝版!作者王慧莲用镜头定格了那些再也无法重现的历史瞬间:
沧州铁狮子尚未加盖保护棚的雄姿;
北朝原址碑静静伫立林间的苍凉;
唐陵、南朝石刻未被围栏隔开的开阔;
北宋帝陵与金黄麦田相映成趣的画卷……
翻开书页,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亲眼目睹这些消逝或改变的风华。对于无法亲临的孩子,这无疑是最直观、最震撼的历史课堂。
3
亲子共读,暑假里的纸上文化之旅
960页的体量,沉甸甸的不仅是书的分量,更是它所承载的文明重量。对于暑假可能无法远行,或想提前做足功课的家庭,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纷呈的“纸上文化之旅”。
深度解锁“熟悉”的北京:除了故宫天坛,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镇北台(明代长城最大瞭望台,见证边关贸易与民族融合)、大慧寺彩塑(明代艺术遗珍)等深度古迹,提供比普通攻略更专业、更有趣的背景知识。
按图索骥的旅行宝典:书中古迹按省份分类,索引清晰。无论是计划暑假出行,还是日常积累知识,都能快速找到目标。
孩子感兴趣的禁止出国(境)展览的顶级文物、热门影视剧取景地(如“黑神话”相关),书中都有线索。
绝无仅有的独家视角:287张航拍照片,提供身临其境也无法获得的宏大视野。
想象一下,和孩子一起俯瞰晋祠古建筑群的庄重布局,感受“中国第一华塔”修定寺塔那令人窒息的雕砖艺术全貌!书中对古迹看点、周边关联人文风景的提示,更是亲子旅行规划的实用锦囊。
小时候的走马观花,播下了好奇的种子;如今的主动求索,是种子在知识的浇灌下破土而出。《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正是滋养这份文化自觉的沃土。
它不仅是一份“此生必去”的清单,更是一座纸上的中华文明博物馆,一部由脚步丈量、用热爱写就的“中国故事”。
无论这个暑假是踏上重访古迹的旅途,还是在家中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卧游”,这本书都能让父母与孩子一起,真正看懂中国的美,读懂文明的根。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