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调研团来到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糯黑村开展调研,在这座600年历史的“石头古寨”中,探寻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答案。
当脚踏刻着600年时光的青石板路,耳畔听着徐徐传来的毕摩诵经声走进这里,成员们发现阿诗玛的故乡正用最古老的方式书写现代答案——密枝林是天然“心理诊所”,绣娘针脚故意“留白”,连外国游客都来学唱撒尼古歌。传统在这里,越用越新。
彝家人脚下的石板,踏出六百年的生活纹路
糯黑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彝族撒尼人就地取材,以层石垒砌房屋道路,形成风格独特的“石头寨”。
石头墙
石头墙上的彝族文字
调研团成员刘弘雨表示:“石头在这里不只是建筑材料,更承载着当地彝家人跨越数百年的历史记忆。”这些石头见证了糯黑村从传统农耕村落迈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一个古村落蝶变为全国示范的奋进足迹。近年来,糯黑村相继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彰显出其独特魅力与生机。
调研团与当地干部座谈了解到,彝族传统文化在糯黑村的社会生活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毕摩”(彝族祭司)被尊为“彝族文化的活态百科全书”,肩负着主持祭祀、传承彝文、行医治病和传播文化等重要职责。正如糯黑村党总支书记李林所说,“他们脑子里装的,就是彝家人的历史、哲学和生存之道。”
千年文脉得以延续的根基,在于彝族撒尼人世代传承的语言文字之中。撒尼语言普及度高,但文字主要由毕摩掌握。“专门的彝族文字基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主要集中在毕摩这一群体。”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宣传委员钱瑜琦点破撒尼文化的传承特征——语言普惠、文字专精。
传统节日“密枝节”是撒尼文化重要载体。每年农历冬月,全村男性进“密枝林”举行祭祀仪式期间停农事。糯黑村村长李和亮称,这不仅是祭祀,更是集体心灵洗礼,大家会向山林倾诉宣泄烦恼怨气,这既释放情绪,也是传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契合现代基层治理倡导的自我反思与相互促进。这片“密枝林”还体现石林彝族撒尼人民族生态文化。林中草木神圣不可侵犯,石林彝族自治县文联原常务副主席昂文强说,不砍树是刻在骨子里的规矩。先古自然崇拜演化为今天的生态文明,这种生态伦理构成糯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密枝林”入口
彝绣不停,一针一线勾连起彝家人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在圭山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冯云春的带领下,调研团参观了糯黑彝族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多件色彩鲜明的彝族服饰。冯主任介绍道:“这些衣裳,都是撒尼人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冯主任口中的彝族撒尼刺绣,在彝语中被称作“拿窝”,是撒尼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彝族文化博物馆内展览的彝族服饰
随后,调研团拜访了县级非遗传承人曾凤芝。曾凤芝6岁便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彝族刺绣技艺,2013年正式被认定为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人,曾凤芝从未把技艺藏私。“外来的客人想学,我也乐意教。”这位被全村人亲切唤作“刺绣奶奶”的老人,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自己民族的文化要传下去!”这门古老的刺绣艺术,正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曾凤芝家中展示的照片与证书
曾凤芝家中的刺绣作品
彝寨唱着数百年的老歌,也向世人讲述着新的彝家故事
阿诗玛文化传习所是糯黑村进行文化展示与传承的重要场所。传习所所长曾绍华长期致力于阿诗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他联合妻子及村民组建起“阿诗玛文化传承文艺队”,收集、学习和展演撒尼古歌。
阿诗玛文化传承文艺队
撒尼人常说“会走路就会摔跤,会说话就会唱歌”曾绍华有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理念:“在撒尼文化中,所有人都是作者”。就乐队而言,农忙时他们是耕作的能手,演出时他们是专注的艺人。一句老调、一个故事、一段舞步,都被他们赋予了最鲜活、最持久的民间力量。
传习所内,还陈列着许多精美的彝族撒尼刺绣作品,曾绍华对刺绣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为团队解释彝族“拿窝”的精妙之处:“拿窝的意思就是‘没有绣完’。聪明的绣娘总会刻意留出一片空间,不绣满。”这方寸之间的“留白”,正是彝族文化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如今,传习所的名声日隆,常有亚非欧等多国的外国友人专程来访。曾绍华自豪地说道:“咱们村子在国外是很出名的。”他们过来购买刺绣产品,体验撒尼歌舞,欣赏大三弦演奏,开展文化交流,使阿诗玛的故事传向世界。
糯黑村的文明乡风建设,深植于厚重的彝族传统文化沃土。从毕摩守护的文化根脉,到密枝林承载的生态智慧,从曾凤芝指尖的刺绣传承,到阿诗玛文化的保护传播,撒尼人以“像斗牛不服输、像火把有激情、像绣花针求精细、像石头作风硬”的石林精神,在青石板上写下了文明乡风建设的生动答卷。
开屏新闻通讯员 李思念 刘弘雨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