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贡大安区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主要承载地”这一目标被明确提出,为全区文旅发展锚定了方向。作为自贡“东进”战略核心腹地,大安区立足“江姐故里”红色底蕴、“盐运古驿”文化脉络与“川南丘区”生态本底,以“跟着节气去旅行”为线索,精心培育江姐村梅花、伍家村油菜花、三多寨梨花、龙骨山桃花、青龙湖油葵花“五朵金花”核心IP,叠加何市牛佛“稻花”、庙坝菊花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从“一季热”迈向“四季火”,让“田埂经济”变身“诗画经济”,在川南丘壑间写就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节气为引,四季花海串起诗与远方
在大安的乡村,时间不再是抽象的刻度,而是一场场与自然、文化的浪漫约会——每个节气都有专属的“花信”,每片花海都藏着独特的故事。
小寒·红梅映红岩:冬春之交的精神绽放
当小寒的风掠过江姐故里,2000余株梅花率先破寒——朱砂梅如霞、宫粉梅含韵、绿梅凝香,与江姐故居青瓦白墙相映成趣。这里是“双百”人物江竹筠的故乡,更是红色精神与生态景观的交融地。
2021年建成的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以“红岩”“红梅”为脉络,串联起故居、文化艺术中心等地标。文化艺术中心里,长卷展墙讲述江姐生平,沉浸式场景复刻革命岁月;党史课堂、红色研学、“傲雪红梅”系列文创等持续升温。“梅花的坚韧,正是江姐精神的写照。”基地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这里已接待游客159万人次,开展研学1383场,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雨水·金浪漫伍家:从300亩到4500亩的振兴密码
雨水过后,伍家村4500亩五彩油菜花海便翻涌成川南最醒目的“金色信笺”——金黄、浅粉、橘红交织,比三年前300亩的示范田更显磅礴。沿着青龙湖22公里骑行道,游客穿花海、宿樟林隐宿,在花田集市尝农家味、参与农耕研学。
“过去农闲时打零工,现在花田里忙得脚不沾地!”村民王大姐笑着说。数据见证变迁:连续4届自贡半程马拉松、2届油菜花季,今春两月吸引20余万人次打卡,“一片花田激活一方经济”的模式,让伍家村从“普通村落”变身“川南网红打卡地”。
惊蛰·桃醉龙骨山:仲春里的荒山蝶变
春雷来信,花开有期。惊蛰至,龙骨山千亩桃林正演绎“桃之夭夭”的浪漫。谁能想到,这片曾杂草丛生的荒山,如今已种下23个品种的桃花,更点缀着樱花、紫薇、香樟等花木,成了自贡赏花季的“顶流”。
“2025牛佛镇桃花季”期间,非遗击鼓、古筝雅奏在桃林间流淌,助农摊位前人流如织,20余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已成功举办三届的“桃花季”,累计吸引游客150万人次,拉动综合收入近2000万元——从“看桃花”到“摘桃子”“住桃林”,牛佛镇用“桃花经济”串起“赏花—消费—助农”全链条。
2025年,龙骨山还打造出伴山居精品民宿。民宿造型新颖,设计风格多样,包含海景房、沙景房、风车房等不同的舱体20个,舱内设施齐全,配备有现代化的舒适床铺、独立卫浴、空调、WiFi等,同时配备大尺寸的透明玻璃窗,让游客可以在房间内白天欣赏漫山桃花、晚上仰望浩瀚星空。山上风景优美,空间开阔,配套有网红打卡点、围炉煮茶、烧烤营地等,游客们可以尽情在这里观云海、看日出、醉晚霞、吹江风,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
春分·梨雪落古寨:春日里的文脉回响
春分时节,三多寨140亩古梨园“梨雪纷飞”。这座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川南第一寨”,因“多福多寿多男”的寓意传承百年,寨内200余株110年以上古树(古梨、古荔枝、古枣)均挂牌保护,每片老叶都藏着盐商往事。
“2025四季村晚暨梨花风筝·音乐季”以“梨”为媒,古寨音乐荟、汉服梨云、农产品市集等12项活动同步登场。徐家大葱、川香源冷吃兔等特色农产品借势出圈,三多寨社区副主任叶国华算了笔账:“花期两月,村民人均增收几千到上万元,今年更带动第三产业收入110万、农产品销售70万,综合效益超600万。”梨雪落古寨,落的是千年文脉,更是“以花兴农”的新希望。
处暑·葵海向朝阳:夏秋间的追光之旅
处暑至,青龙湖的油葵花接棒绽放。首批8月中旬盛花期,第二批9月下旬接力,金黄花海将从夏末铺展至秋初,与朝阳同频,与丰收共鸣。
油葵是“双料冠军”:作为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其籽榨出的葵花油含66%亚油酸,被称为“21世纪健康油”;作为景观作物,连片花海带动民宿、农家乐,成为农旅融合的“活招牌”。
秋分·稻浪赋丰年:金秋里的科技诗行
秋分时节,牛佛镇红旗村的稻田鎏金,青瓦白墙的聚居点、观景平台点缀其间;何市镇110亩水稻科研基地里,“自贡”“大安”字样的彩色稻田与恐龙线条、天车剪影交织,将科技与乡土浪漫写进沃土。
在这里,“科研+产业+生态”三重赋能:水稻园里,垂钓、研学串珠成链;沱江边,露营、亲子戏水点亮夏日;“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超110万亩,亩均增收300元。“科研田不仅是试验场,更是风景画。”基地负责人感慨,当科技扎根沃土,丰收的不仅是稻谷,更是乡村振兴的底气。
立冬·菊香漫庙坝:寒季里的暖黄希望
立冬前后,庙坝镇黄荆村600亩皇菊盛放,初绽如盏、含蕊似珠的菊蕾与蓝天下白墙黛瓦相映,绘就“菊艳立冬”的温暖画卷。月余采摘期,百余名村民穿梭花海,人均日采鲜菊收入超150元;鲜菊当日加工成色泽金黄、香气清冽的“目通菊”,年销售额超百万元。
更值一提的是,“菊海”变身“景海”:10月下旬至12月初,汉服摄影、亲子采菊、菊茶品鉴轮番上演;菊茶、糕点等临时摊位日均销售额超2万元。“从前藏深闺,如今游客开车来,拍照带茶走!”村支书感叹,农文旅融合让菊花综合产值较单一种植翻了两番。
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农文旅融合的“大安实践”
从红梅破寒到金菊盈枝,从梨雪落寨到稻浪鎏金,大安区的乡村旅游蝶变,源于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系统谋划。
文化为魂,让风景有故事。每个“金花”项目都植入在地文化:江姐村梅花融合红色精神,三多寨梨花串联古寨文脉,龙骨山桃花结合农耕记忆,青龙湖油葵花融入生态理念,稻田项目承载“粮安天下”的家国情怀,庙坝菊花则延续“菊品如人品”的传统雅韵。游客不仅“看景”,更“听故事”“学文化”“悟精神”。
体验为核,让游客愿停留。跳出“赏花经济”的单一模式,大安区打造“赏花+研学+手作+住宿+”的立体体验:江姐村的红色文创工坊、伍家村的花田露营基地、三多寨的古寨文化研学课……乡村不再是“打卡即走”的景点,而是“停下来、慢下来”的生活场景。
产业为基,让农民当主角。 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纽带,大安织就覆盖种植、服务、生产、销售的产业网:村民参与花海种植拿薪金、入股合作社分股金、销售农产品赚现金,收入来源从“卖产品”拓展到“卖服务”“卖体验”“卖文化”,真正成为乡村旅游的“主人翁”。
大安区的乡村旅游因“节气”而生动,因“融合”而鲜活。如今,“跟着节气去旅行”不仅是一张着力打造的旅游名片,更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随着牛佛古镇、三多古寨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稳步推进,随着更多精品民宿、农耕体验项目的落地,大安的乡村让更多人在节气流转中,遇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
四季有约,未来可期:从“打卡地”到“常来地”的新蓝图
站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节点,大安区以“跟着节气去旅行”为脉络,正绘制一幅“四季分明、体验多元”的乡村旅游新画卷:
春有雅趣(立春-谷雨):江姐村片区推出传统文化雅集,诗人画家驻场创作;伍家村策划生态户外赛事,奔跑足迹与花海同频;三多寨开发自然教育研学,古寨探秘与植物种植结合;龙骨山打造光影夜游,科技灯光点亮乡村夜空。
夏有活力(立夏-大暑):青龙湖联动高校创作田间艺术装置,让田间作物变身可观赏、可互动的艺术载体;牛佛推出稻田露营季,在稻浪轻涌的田野间设置星空影院、夜间垂钓等体验区,满足都市人对“星空下的慢生活”向往;更有乡野音乐汇贯穿整个夏季,用歌声与游客共谱“夏之诗”,让乡音、乡乐成为连接情感的纽带。
秋有丰收(立秋-霜降):以“丰收”为核心关键词,推出丰收集市嘉年华,覆盖特色作物的采摘体验、传统工艺的现场展示、田间劳作的实践参与,配套设置丰收主题美食品鉴、农产品创意展销、传统晒秋展示等互动板块,让游客感知“春种-夏管-秋收”的农耕生命力。
冬有温暖(立冬-大寒):以“乡土年货”为核心,延续“团结萝卜年货季”品牌,重现打糍粑、写春联、办年货等传统年俗场景;串联庙坝菊花、江姐村梅花观赏与年俗体验,设文创工坊制作“红梅徽章”,为寒冬添暖;延伸“冬日菊疗”,推出菊香SPA等康养项目,让“菊海”变身“疗愈海”,传递冬日温情。
四季流转皆盛景,一方烟火待君来
“跟着节气游大安,‘五朵金花’等你来!”在大安的乡野间,每个节气都是自然递来的邀请函,每片花海都藏着岁月吟唱的诗行。春寻芳、夏追光、秋探丰、冬赴暖,这里的四季不仅备好了限定版风光,更捧出了最滚烫的热忱。
来大安吧——
在寒梅芳蕊里聆听红色故事
在油菜花海里拥抱春日浪漫
在桃花园林里探寻心灵秘境
在梨雪古寨里触摸时光纹路
在湖边葵海里感受蓬勃力量
在稻花飘香里品味丰收甜香
在菊香漫野里邂逅冬日温暖
……
四季有信,大安等你!
(曹晓林 黄庆 黄明鑫 王益 何芯锐 杨彦琳)
来源:大安融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