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之畔,清晨阳光洒落,晨练的居民沿着健康步道悠然慢跑;槐香广场上,老人们在悠扬的鸟鸣声中打着太极拳;沁之源景点的浅滩边,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追逐嬉戏……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是沁源县以项目建设为引擎,推动生态环境实现华丽蝶变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沁源县坚定不移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生态项目为抓手,在生态保护、国土绿化、产业融合等领域创新实践,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民生更暖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共同勾勒出沁源县绿色发展的壮美篇章。
沁河新生 治水工程的幸福图景
“以前这条河,夏天少有人来,汛期又得提防洪水,谁能想到如今竟变成了咱们县城的‘金腰带’!”家住沁河岸边的王大爷,望着眼前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河道,脸上写满了惊叹与感慨。
沁河,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在沁源县境内蜿蜒流淌98公里,曾因沿岸生活污水影响、河道淤积等问题,成为沿岸居民心中盼着改善的“待改河”。
“那时候,夏天傍晚散步都绕着河岸走,总觉得少了点惬意;到了汛期,河水涨起来更是让人捏把汗,生怕漫过院子。”王大爷回忆道。
这一切都随着沁源县全面打响沁河治理攻坚战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沁源县全力推进沁河沁源县城段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改善水体环境,构筑生态屏障。通过拦水筑坝、分段作业等方式,将河道中的淤泥杂质进行分批外运,施工队采用“分段围堰、精准清淤”的科学施工方法,彻底清除了河道内的“顽疾”。同时,沿岸村庄新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和处理,从源头上阻断了影响水体的因素。通过对沁河县城段河道两侧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治理和升级改造,完善沁河及支流所涉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疏浚河道41公里,新建堤防11公里。汛期来临,居民们再也不用担心河水漫过河岸。
如今,站在碧波广场上远眺,只见河水清澈,波光粼粼,两岸垂柳依依,风景如画。昔日的“待改善”,已成为串联城市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生态脉”,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更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民生公园 “家门口”的惬意底色
沿着沁河县城段7公里的生态廊道漫步,只见水舞灯光秀与两岸璀璨夜景交相辉映,流光溢彩;雨水花园内,鸢尾花随风摇曳,伴随着阵阵蛙鸣,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态世界——这里,便是总投资高达3.2亿元精心打造的生态沁河公园。
“公园就建在家门口,晚上出来散步,既方便又舒服,还有专门的健身步道和儿童乐园呢!”正带着孙子在公园内游玩的李阿姨,满脸喜悦地指着不远处的亲子互动区说。
这个占地面积达36公顷的公园,处处藏着“生态巧思”。植草沟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一般,巧妙地收集着雨水,有效避免了路面积水问题的发生;槐香广场上的座椅,是利用旧河道中的木桩经过精心改造而成,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厚的自然气息与历史韵味。而“沁之源”景点的石刻上,详细记录了沁河的变迁史,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更成为孩子们了解家乡历史、学习自然知识的“户外课堂”。
公园自开放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迅速成为沁源县最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生态沁河公园的成功建设,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极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真正实现了“治水为民、还绿于民”。
生态环境 万物共生的生动注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山清水秀,宜居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珍稀野生动物。
提起生态环境,最让沁源人自豪的,便是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家落户。“以前巡山走一天,普通小鸟都很少见。”摄影爱好者常对着影像感叹。而在太岳山深处,红外相机捕捉到褐马鸡、金雕等珍稀鸟类的活动身影——这些“生态指示剂”的回归,是沁源县生态质量的最佳证明。
如今的沁源县,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816种野生植物扎根生长,还有315种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9种。653种道地中药材更成为当地富民兴县的特色产业,为百姓铺就增收路。
生态守护的脚步从未停歇。截至目前,当地共成功救护雕鸮、红隼、狍子、苍鹭、刺猬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余只,用行动践行着对大自然的呵护。
林下经济 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多年来,沁源县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形成了以中药材、食用菌、林麝养殖为主导的林下经济产业集群。
“这亩地能收300斤,补贴加上出售,一年能落不少钱哩!”交口乡中药材基地里,58岁的陈大姐正蹲在潞党参地里拔草。近年来,沁源县将中药材作为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突破点,在充分利用全市潞党参产业若干政策的同时,对每亩育苗补贴1000元,对种植潞党参每亩补贴600元,有效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该县有8家规模较大的中药材企业,集药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产品研发、技术培训于一体,分布在沁源县交口乡、赤石桥乡、景凤镇、王和镇等林区乡镇,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8万亩,年产值超8000万元。
法中乡支角村林麝养殖基地传来隐约的麝鸣声。依托生态优势,沁源县将林麝养殖作为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和多元合作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前,共培育和建设林麝养殖基地4个,引进种麝1000余只,已初步形成年采收麝香近8公斤,年繁育幼麝100余只的产业规模,产值突破500万元。运用“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乡亲们在北京林业大学胡德夫教授团队的技术指导下,参与林麝养殖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这些都是长在树上的钱!”在赤石桥乡的菌棒厂里,乡镇干部指着烘干车间里的香菇说,空气里飘着木头与菌菇混合的香气。据了解,间伐的树枝被粉碎成培养基,500万棒菌棒每年能产250万斤鲜菇。
夕阳下,沁河公园的水舞灯光秀如约上演,远处河道里,白鹭掠过水面,划出优美弧线。从治水护绿到产业富民,沁源县正以生态项目为笔,在太岳山下、沁水之畔,续写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勾文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