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文化周活动中,孩子们在生态长卷上绘画创作。 记者 陈星彤 摄
海宝公园里,红嘴鸥翩跹起舞,与游人嬉戏互动。 记者 李靖 摄
人鸟和谐相处。燕翔园社区供图
秋日的银川,草木斑斓,碧波轻漾。清晨的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里,一声声清亮的鸣叫划破天际——红嘴鸥们如约而至,在湖面上空划出优雅弧线,为西北的深秋带来了浪漫与生机。
刚刚落幕的银川市首届红嘴鸥文化周活动,让这些白色精灵成为城市的焦点。摄影展上,镜头定格了它们自由翱翔的万千姿态;生态长卷前,孩子们一笔一画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生动展现;观景台前,游客们举着相机追逐红嘴鸥的身影,快门声与惊叹声交织……这场活动吸引15万人次参与,红嘴鸥已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朋友。
跨越千里奔赴而来的“生态考官”
“根据我们的观测,2008年以前,红嘴鸥来到银川后主要集中在城外以及燕鸽湖,数量在1000只至2000只,现在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万只到两万只,并且进城后的栖息点位也更加丰富了,在海宝公园、典农河、如意湖公园这些地方,都有很多红嘴鸥与市民互动。”宁夏观鸟协会秘书长、鸟类专家李志军说道。
红嘴鸥,又称笑鸥、钓鱼郎。每年冬季,约有4万只红嘴鸥从西伯利亚来到昆明滇池流域越冬。次年3月,红嘴鸥又从昆明飞回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进行繁殖。而银川是它们迁徙途中重要的通道,是红嘴鸥补充体力的重要“驿站”。
据李志军介绍,红嘴鸥的习性并不相同,有些进行“特种兵”式迁徙的红嘴鸥会选择在城郊鱼塘或黄河边停留一两日,补充足体力后就会再次踏上旅途;有些红嘴鸥“既来之则安之”,它们往往会在城市里停留一段时间,短则几日,长则40天以上。
银川之所以得到红嘴鸥的青睐,与近年来对湿地的大力保护密不可分。银川湿地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繁殖地,目前银川拥有近200个自然湖泊、沼泽湿地,总面积达到5万余公顷,有阅海、鸣翠湖、宝湖、黄沙古渡、黄河外滩、鹤泉湖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11处自治区重要湿地。
湿地面积的扩大和栖息地的恢复,对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让更多珍稀鸟类“现身”,数量持续增多。
汇聚合力共筑爱鸟之城
由于红嘴鸥性情温顺,友善近人,每年银川市民都期盼着它们的到来。与在野外栖息的候鸟不同,红嘴鸥的持续“回归”,让市民融入了深厚的感情。正因为此,保护红嘴鸥已成为银川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组织开展清风行动和春季鸟类保护专项行动,深入农贸市场、花鸟鱼宠市场等地进行执法检查,监督检查鸣翠湖、黄河外滩、阅海等重要湿地及候鸟栖息地,切实保护银川候鸟种群平安迁徙,安全栖息。并设立了多个监测点,实时掌握候鸟种群数量和行为变化。
社区也加入到护鸟行列。大新镇燕翔园社区在燕鸽湖周边开展“护鸥活动”,组织居民清理环境卫生,并向居民科普红嘴鸥相关知识。燕翔园社区还举办了红嘴鸥文化节,通过摄影展、绘画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弘扬人鸟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联合辖区中小学开展“红嘴鸥与我”“红嘴鸥的故事”征文比赛,幼儿园小朋友们则将湖水的湛蓝、飞鸟的洁白描绘在画纸上,在湖岸进行展览,让每位居民都成为“生态守护者”。
志愿者的身影同样活跃在水边。红马甲保护黄河生态志愿服务队已经开展了400余次护河行动。目前,他们已经在黄河沿岸栽植2万余棵树木,捡拾垃圾185吨,救助42只野生动物。志愿者说,一个小小的塑料片都可能危及鸟儿生命,我们不仅仅是在清理垃圾,更是在守护黄河的洁净与鸟儿的家园。
宁夏观鸟协会则通过多项活动、举措,让文明观鸟与爱鸟护鸟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遇到不科学投喂、近距离拍摄、无人机惊鸟等不文明行为时,协会成员都会予以劝阻。今年以来,李志军已经参与了十几场科普宣教活动,向游客、学生、居民科普红嘴鸥的习性与保护要点。
如今,漫步银川湖畔,随处都能看到红嘴鸥在碧水蓝天间飞翔,市民与游客静静欣赏着它们的优雅身姿,共同构成了一幅人鸟和谐的生态画卷。这幅画卷,正是银川作为“国际湿地城市”,将生态保护工作渗透进每一位市民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
记者 陈星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