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大半岛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犹如一条巨龙冲向南海。
在半岛中部,有一个地方,地形平缓,扼南北海陆交通之咽喉,历史上有“天南重地”之称,是广东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它,便是雷州。
“天南重地”牌坊
《广东印记》之
《天南重地 名城雷州》
将带你漫游“天南重地”
在时代的脉搏中
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
过去与未来
天南重地 古迹遍布
今雷州境域,曾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隋开皇九年(589),始置海康县,属合州,后属东合州。唐贞观八年(634),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之名始于此。从宋代至清代,雷州先后更迭改设为雷州军、雷州路、雷州府。
1913年,废雷州府,存海康县。1994年,撤海康县,设雷州市(县级),由湛江市代管。
雷州土地面积3709平方千米(含农林盐场和湛江奋勇高新区),两面临海,海岸线延绵406千米,海滩涂面积1000平方千米。
雷州市区
雷州文化是岭南文化中颇有特色的地域文化。雷州人文积淀深厚,境内文物保护单位达197多处。
奉祀汉代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的伏波祠,是雷州现存最古老的祠庙。为纪念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而建的雷祖祠,享“岭南第一祠”之美誉。始建于唐大历年间的天宁禅寺,是雷州半岛第一座古刹。高57米的三元启秀塔,被誉为“南天一柱”。为纪念苏轼、苏辙兄弟而得名的雷州西湖,明代曾以“西湖翠拥”之名被列入“雷阳八景”,湖畔十贤祠、寇公祠、苏公亭等纪念性建筑留存至今。
伏波祠
雷祖祠
三元启秀塔
除了“二苏”,北宋名相寇准、词人秦观,并称“南宋四名臣”的李纲、胡铨、赵鼎、李光等众多古代先贤,都曾在雷州留下足迹。
他们的到来,为雷州带来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为雷州文化的发展夯实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雷州涌现出众多名宦志士、骚人墨客,其中包括明代时称“包公再生”的周德成,清代官至闽浙总督的陈瑸、参与编校《四库全书》的陈昌齐,擅长书画诗词、被称为“广东才子”的陈乔森等。
陈瑸雕像
古风犹存 非遗繁多
除了文物古迹,雷州还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与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85项。
其中,有国家级非遗雷州石狗、雷州歌、雷剧,省级非遗雷祖崇拜、雷州音乐、姑娘歌、南门高跷龙舞、沈塘人龙舞、乌石蜈蚣舞、雷州风筝节、雷州蒲织技艺等。
2008年,雷州市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还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雷州石狗
沈塘人龙舞
红色热土 峥嵘岁月
雷州也是一片红色热土,众多红色遗址展现着雷州先辈的峥嵘岁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海康人黄杰被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任命为农民运动特派员,从广州回乡秘密组织农会、发起农民运动。1927年,海康县农会会员达1.5万人,成为当时广东省农会发展最好的县区之一。位于今雷城街道的海康县农民协会遗址,为广东省现存最为完好的农民协会会址之一。
欧氏祖祠,位于附城镇土角村。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海康县特派员沈斌、共产党员欧汝颖、肖汉辉等人在此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土角村抗日武装游击小组,后在该祠成立海康农村较早的党支部——土角党支部。解放战争时期,欧氏祖祠又成为中共海康县(工)委成立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军南下解放海南岛时,海康县全民动员,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共献出大小木帆船400多只。船工、舵手1000多人与解放大军横渡琼州海峡并肩作战。当年四十军指挥部的所在位置,就位于今雷州市委大院内,现已开辟为陈列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前线四十军指挥部旧址
水源充沛 物产丰饶
这片人文荟萃之地,也有着独特的生态资源。
雷州土质肥沃、水源充沛。市境范围内自然保护地遍布,主要包括广东雷州乌石国家级海洋公园、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及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等。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作为海洋大市,雷州海洋资源丰富,雷州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发达,盛产对虾、金鲳鱼、黄花鱼、螃蟹等500多种水产,年产海水珍珠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著名的中国南珠之乡。
海水珍珠
对虾
雷州还出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覃斗芒果、雷州青枣,盛产菠萝、甘薯、雷州山羊、狮头鹅等;东西洋为广东省双季水稻主产区之一,享“广东第一粮仓”之美名;英利烧猪、嘉岭白粑、乌石甜槽、雷州蛤蒌粽、雷州大粽、叶搭饼等美食驰名远近。
叶搭饼
今天,旧城区商圈、环雷阳湖、环西湖水库“一圈两环”现代城市商业板块逐渐成型;围绕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新材料、配套产业等产业领域的广东雷州经济开发区正加速建设;雷州以典型示范创建为突破口,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努力开创城乡协调发展新局面。
雷州,正积极走好新时代工业强市、文化强市、数字赋能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链接」湛江雷州市:天南重地 名城雷州
图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雷州市党史市志研究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