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建议河北承德在避暑山庄景区推行“一票多日有效制”,将门票有效期延长至3到7天,并表示这一构想“不仅贴合游客深层需求,更暗藏激活承德旅游经济的金钥匙”。这一建议在网络上引发热议。(8月5日《南京日报》)
说起来,“一票游多日”在国内也不算新鲜事物了。比如,近期安徽黄山将门票有效期从1天延长至3天,游客可凭一张门票在3日内多次进出景区;江西庐山更早一些,该景区自2023年9月1日起,就实行“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游客购票后七日内可游览庐山核心景区及其他十大景区。前几年,很多景区开始探索搞“联票制”,把当地或附近几个景区捆绑起来,打通多个景区的门墙,实行一票通游,在全域旅游上做文章。如果说“旅游联票”是在空间上做大了旅游,那么“一票游多日”则在时间上做大了旅游,带动了单客的持续消费。
对于“一票游多日”,很多景区还在观望,毕竟这听起来怎么都像是一笔赔钱的生意,本来一天挣的钱,现在要分成两三天挣出来,可不就是少赚了吗?其实不然,这种方式反而真正摸准了“留客经济”的脉门。
搞懂“一票游多日”,首先要走出一个误区——旅游是个“挣快钱”的行业。随着国内休假人群的扩大和福利落地,人们对于“诗和远方”越来越在意,悠闲旅游正在慢慢取代“赶场打卡”的快游模式,大家更喜欢在一个地方多多停留,享受闲适的时光。这就意味着,旅游正走出“快消品”的行列,成为一种更加追求品质、在意高端体验和“情绪价值”的高等级消费。那种“一锤子买卖”思维之下,“拿钱走人”“好走不送”的“门票经济”模式肯定落伍了。以前去景区,游客总像赶作业,上午爬黄山光明顶,下午冲西海大峡谷,晚上赶末班车去屯溪……行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照片拍了一堆,却没来得及尝一口黄山烧饼、没坐下来听段徽剧。而“一票游多日”就给了外来游客更加宽松的时间,戳中了当下旅游人群的真正需求,这也是各地旅游产品设计的一个方向。
实行“一票游多日”,还要走出另一个误区——旅游是个“挣门票”的行业。现在人们出行,虽然冠以“旅游之名”,但其消费构成是复杂的,每个人旅游回来重新盘一下账单会发现,其实门票支出占比很小,也就是说,游客并不是把钱都花在了风景上,而是分散在吃喝、住宿、交通、城市体验和文化消费等方面了。所以,“旅游经济”绝不等同于“门票经济”,而是对应着城市的整体供给。这就意味着,游客多玩几天,整个城市的消费带动就会多持续几天。因此,城市或景区“获客”之后的“留客”能力,才能真正延长旅游经济的消费链条。“一票游多日”其实就是摆脱单一的“门票依赖”,让游客在充分旅游、深度旅游的同时,激活多元消费场景。举个例子,安徽黄山试水“3日票”后,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2天延长至2.8天,老街小吃摊的营业额翻了一番。当然,这个过程不是让游客多花钱,而是让旅游体验更饱满,感受到“物有所值”乃至“物超所值”。
当然,“一票游多日”不是延长时间这么简单,它更考验城市和景区的服务能力与管理智慧。这既需要景区优化线路设计,也需要城市创新主题套餐,还需要完善多日票的预约机制,动态调控人流……总之,“一票游多日”传递了一种态度:旅游真的不是抢单式的快生意,而是“体验为王”的慢经营,帮助游客在异乡的山水街巷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慢时光”,才是旅游的可持续之道。(肖明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