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博物馆记录着城市的文脉、涵养着城市的风貌,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会客厅”,也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那么,如何在“馆”与“城”的深度链接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融入城市建设与现代生活?
深耕区域特色,让城市记忆“有根”。每一座城市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以本土文化基因激发博物馆的生命力,是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关键。在北京,中轴线沿线串联起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游客沿永定门—钟鼓楼漫步,便能感受到古都文化的宏大叙事。在丰台,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新馆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汉代文明画卷,卢沟桥历史博物馆诉说着曾经的烽火岁月,中国园林博物馆让游客仿若置身于一部鲜活的园林史书中......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能够让丰台的文化记忆变为可感知的地景,让城市记忆的“根”扎进文化沃土。
打造文化IP,让城市记忆“有魂”。数据显示,北京博物馆年观众量已超5000万人次,博物馆成为文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IP孵化与品牌运营,让城市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可参与的场景体验,能够在受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情感联系,铸就一座城市的文化之魂。北京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为重点,通过故宫“朕的火锅”“故宫文创”等衍生产品,打造“国潮”“文博”等超级IP,将皇家文化转化为现代消费场景。而在丰台,卢沟风华集章本、狮来运转行李牌、冰箱贴……这些多元化的“石狮”主题文创产品,赋予了文物新的生命力,让古桥文化记忆以多元形态走进公众生活。在未来,可以立足“卢沟晓月”“宛平古城”等文化意象,探索“博物馆+文旅”模式,打造“红色研学+历史体验”旅游线路,开发更多系列文创产品,打造特色文化IP,让丰台的城市记忆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活化文物资源,让城市记忆“有形”。活化文物资源的核心在于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开口说话”,通过科技赋能,让城市记忆跨越时空限制。北京推动“数字赋能+跨界共创”机制,实现了全息投影、AI虚拟策展人技术在80%一级馆应用。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新馆,将光影数字动画融入展陈,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这些生动实践表明,科技与文化的深度碰撞能够让沉睡的文物变得更加鲜活、让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唯有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方能让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成为流淌不息的活水。
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每一件镌刻着岁月之痕的展品,都珍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浓墨重彩打造首都南部的“博物馆之城”,不仅是将那些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星辰,在展陈的光影间交织成可感知的文化脉络,更是为这座城市构筑起精神的高地,让每一位驻足其间的市民,在时空对话中寻得心灵的归处、于文化浸润中涵养精神之家园。
来 源:丰台区委宣传部
编 辑:钱艺心 刘雨珊(实习编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