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是历史大县。剑阁地处四川北部,位于川陕甘三省结合部。 因诸葛亮在剑门关凌空凿石修建飞梁阁道而得名,素有“蜀北屏障、 两川咽喉”之称。剑阁县东邻苍溪县、昭化区,西界绵阳市的梓潼县、江油市,南连南充市的阆中市、南部县,北接青川县、利州区,属四川省广元市管辖。剑阁是旅游大县。剑阁县是中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剑阁有“三古”:古关、古道、古柏。古关指剑门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唐代大诗人李白感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国家 5A 级风景区;古道指大蜀道,是中国古代四川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迄今 3000 多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走遍大蜀道,胜读半部三国”;古柏指千里“翠云廊”处的7000 多棵千年古柏树,被誉为国之珍宝、世界奇观,其中最长树龄 2300 年的剑阁柏全世界仅此一株。剑门豆腐天下闻名,豆腐宴可做 500 多道菜肴;剑门关土鸡畅销省内外,获评四川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剑阁麻辣串色香味美、回味无穷,是青年人谈天说地、撸串的绝佳选择,广元市上班族下班后还专门到剑阁,只为尝一口地道的剑阁麻辣串。 剑阁是文化大县。蜀道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融汇集聚,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关隘文化、民俗文化积淀厚重,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先进县。#四川#
历史沿革
剑阁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夏禹王分天下为九州,夏商时期,此地属梁州之域。欧阳詹《栈道铭》记载:剑阁“阴溪穷谷,万仞直下。莽崖峭壁,千里无土”。“麋鹿无蹊,猿猱相望。自三代而往,蹄足莫之能越”。故此地因水恶山雄而未尝耕垦。《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古巴国“东至鱼腹、西至楚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而剑阁当为巴国之土。延及蜀王开明氏,徙治成都。拓展渐进,于战国时融合东川之巴族,终至雄据剑南。王杜宇教民稼穑,以农为主,是为剑阁之先民。相传:秦惠王欲伐蜀而诡称赠蜀王以金牛美女,王遣五丁凿栈道以迎,遂有金牛蜀道。
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即秦惠文王九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及都尉墨,从石牛道进军,蜀王自于葭萌(今广元县昭化)拒之,败绩。王为秦军所害,蜀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封建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剑阁属巴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此地尚无建置,为梓潼县地,归广汉郡。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嘉霍峻之功,置梓潼郡,分广汉郡属益州,此地属梓潼郡。并在今汉阳场梁门垭立汉德县,始有县建置。诸葛亮相蜀,见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倚天如剑峰,遂命凿石,架空作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且在山断处立门据守,故称剑门。又在其下构造阁道30里,设阁尉将兵把守,因此又名剑阁。当时,剑门、剑阁,名殊而体一也。这就是李白《蜀道难》诗中所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
西晋时曾置剑阁县,属梁州梓潼郡。(治所当在小剑故城,即大、小剑溪与清水汇合处之大仓坝),不久即废。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大司马桓温领兵入蜀,灭李氏“成、汉”政权后,废汉德县,复置剑阁县(治所在今县北剑门镇),仍属梁州梓潼郡。孝武帝时,罢剑阁县。宁康初,秦王苻坚据有今境。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复入晋。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就梓潼郡东北一部分立晋寿郡,此时今境属晋寿。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立剑南之新巴郡,领新巴、普成、晋安等六县,剑境在辖中。宋孝武帝大明中,在前废县治,置南安郡,领南安、华阳、白水等县。据《剑阁志·疆域》记载:华阳县(治所在今王河公社)肖齐复置白水县,属南安郡,至西魏,改白水为永归县(县治在今店子公社)。肖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在此立南梁州,后梁武陵王改安州。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汉中太守夏侯道降北魏,剑地归北魏。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北魏益州刺史傅敬和诣晋寿附肖梁,安州复入梁。斯土前后陷于北魏凡三十年,其间西魏废帝二年,改安州为始州。梁元帝二年(公元553年),武陵王称帝于蜀,始州属焉。
至隋,一统海内,行州县,悉罢天下诸郡,始州归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炀帝废州,改始州为普安郡(治所在剑门县南二十里)。领普安、永归、黄安、阴平、梓潼、武连、临津七县。
唐高祖李渊废隋祀兴唐,复州县。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普安郡为始州,领属不变。唐武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置剑门县,(治今县东北剑门镇)。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改始州为剑州,属剑南道遂州都督府。领县八:普安、普成、武连、阴平、梓潼、剑门、临津、永归。自此始有剑州之称(州治即今县治)。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州称郡,又改普安郡,属遂宁郡都督府(注二)。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废郡存州,复改剑州,属遂州都督府。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叛将段子璋自称梁王,据剑州,旋被擒斩。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反,据剑州,帝令神策军讨平之。
五代时(公元907年),王建主蜀,剑境归蜀。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败蜀王衍,剑州归唐。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董璋、孟知祥叛,据剑州。是年,天雄军节度使石敬塘夺而复弃。后蜀高祖孟知祥两世据有剑阁凡二十年。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伐蜀,破剑门,直下剑南诸郡,改剑州为普安军,不久改为剑州,领普安、梓遮、阴平、武连、普成、剑门、永归七县,属利州路。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省永归县入剑门县。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青城县农民王小波、李顺起义,在成都建立大蜀农民政权,北闭剑门,次年李顺被俘,剑阁复陷于赵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因剑州是光宗之父孝宗之“潜邸”,故升称隆庆府。但领属不增(注三)。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元太子阔端战阳平关,利州统治曹友闻败死,元军自剑阁长驱入蜀,次年复为宋有。
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据隆庆府。元世主入主中国,初仍称隆庆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府为州。仅领普安、梓潼二县,属广元路保宁府(注四)。元末政衰,明玉珍称帝于蜀,国号夏,传二世。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明氏归附,天下一统,太祖以剑阁地入梓潼县,属广元州。洪武六年(1373年)复设剑州,改属保宁府,领梓潼、江油二县。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江油划归龙安府,省普安县,剑州仅领梓潼一县。
明末,群英崛起,李自成、混天星、过天星及张献忠、罗汝才几度破剑门,得而复失。其时,剑州统属沿旧。
清人入主中国,至顺治二年(1645年),剑州归属四川行省保宁府,梓潼县后入绵州,不再领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绵州之梓潼县属武连驿,且以是驿实剑州,继后则不复统属。
宣统三年(1911年),州境各城镇、乡成立自治会,中华民国成立。二年春,改州为剑阁县,属嘉陵道,称谓至今。民国期间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三、四月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血战剑门关,连克昭化、剑阁、江油、平武、北川等县,发展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剑阁境内建立了三县苏维埃政权。普安县,县治普安,辖五区(普安、西庙、北庙、抄手、武连)。金仙县,县治金仙,辖三区(金仙、罐铺、元山)。赤化县,县治鹤龄,辖四区(鹤龄、店子、木马、石城)。是年,红军北移后,蒋介石为了“剿共”,严密监视和镇压地方的革命活动,将四川省划为十八个行政督察区和西康行政督察区,每区设置专员,分领所辖各县,进行统治。剑阁县系第十四行政督察区署治,驻所普安镇南禅寺。领九县:剑阁、昭化、广元、苍溪、阆中、平武、江油、彰明、北川,隶辖至解放。
1950年,党中央决定将四川省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区时,剑阁县属川北行署区、剑阁专区。领县十:剑阁、昭化、广元、苍溪、阆中、平武、青川、北川、江油、旺苍,专区治广元。1953年,中央决定撤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川西、川北、川南、川东四个行署区,成立四川省建制,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剑阁专区,剑阁县划属绵阳专区辖至今。1966年下半年,“文大”开始,剑阁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陷于瘫痪,曾以生产指挥部代行职权,后来为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取代。1968年五月成立剑阁县革命委员会。1976年粉碎“四人帮”,县的领导机构名称仍旧。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县、社两级直接选举,选出县、社人民代表,于1981年3月召开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建立了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常委,同时成立了政协。1985年5月,剑阁县由绵阳地区(绵阳专区更名)划属地级广元市。
行政区划
1950年1月,剑阁县基层政区设城关、元山、白龙、剑门4个区公署,下辖1镇25乡。1951年3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分建8区、1镇、63乡、470村。5月,新建江石、剑生、柳垭、毛坝、回龙、公兴、石板、文笔8乡共为71个乡。
1952年,政区调整较大。新建仁和、鹤龄2个区和甘水,鹤鸣、樵店、官店、石岩、姚家6个乡。政区序列是一区(城关)、二区(武连)、三区(开封)、四区(元山)、五区(仁和)、六区(金仙)、七区(鹤龄)、八区(白龙),九区(江口)、十区(汉阳),下分设1镇74乡。
1953年1月,划西庙、甘水、柳沟、毛坝、义兴等乡成立第十一区(柳沟),区署改称区公所。6月,新建四合、观龙、柏垭、凉山等乡,全县为11区,1镇,77乡。不久,将五区全部划属梓潼县,又为10区,1镇,71乡。1954年7月,增加东兴、五福2乡。12月,将马迎乡划属梓潼。
1955年2月,将西庙、甘水、凉山调入一区,柳沟、毛坝、义兴调入二区,有9区,72乡。10月撤第十区公所,其所属乡由县人民委员会直辖。12月,撤一、二、九区公所,留5个区公所,均以治地命名。乡镇调整合并为37乡1镇。
1957年7月,城关、武连、江口、汉阳四区恢复区委会(党的基层机构),为9区、1镇、37乡,161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4月,增设城郊乡,有38乡。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改乡为人民公社。
1961年5月,调整部分公社规模,新建闻溪、姚家、江石、土门、公店、时古、垂泉、凉山、吼狮、樵店、两河、石板、高观、小剑等人民公社。划西庙、凉山、义兴、柳沟、垂泉复建柳沟区。12月,又分设柏垭、毛坝、圈龙、水磨、广坪等人民公社,共57个公社。1962年3月,再分设柳垭、鹤鸣、马灯3个人民公社。1963年9月,恢复城关等5个区公所。至1965年,全县为10区、1镇、60个人民公社,531个生产大队,3369个生产队。
1966年11月17日,经省人民委员会、绵阳专署批准,以地名命名的区公所和52个公社改为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名称:北庙称五星,姚家称双丰,盐店称金星,龙源称新民,田家称火炬,江石称战斗,鹤鸣称光荣,柳垭称建国,柳沟称东方红,垂泉称红太阳,义兴称红日,毛坝称红光,西庙称红星,凉山称红峰,武连称五一,马灯称红灯,秀钟称星火,开封称工农,高池称灯塔,迎水称前锋,碗泉称新华,土门称东升,元山称跃进,王河称曙光,演圣称光明,时古称爱国,柘坝称黎明,公兴称前进,圈龙称红旗,香沉称先锋,涂山称东风,吼狮称向前,金仙称红卫,复兴称新建,鹤龄称赤卫,杨村称迎新,鸯溪称长征,水磨称解放,樵店称建设,太平称前卫,白龙称胜利,店子称永兴,碑垭称红垭,石板称高锋,两河称新生,广坪称前途,张王称上游,木马称幸福,高观称光辉,柏垭称光华,汉阳称永胜,抄手称新胜。1967年区、公社恢复原来名称。
1968年5月11日,剑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区、公社、大队均成立革命委员会,生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78年和1980年,因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将鹤龄公社的水池、双丰两个大队划入苍溪县,王河公社的先锋大队划入梓潼县辖。
1981年地名普查时,城关区更名龙泉,城关镇更名普安镇,公社更名的有:城郊改剑城,东兴改东宝,土门改国光,复兴改长岭,太平改羊岭,水磨改锦屏,石板改摇铃,两河改禾丰,对部分重名的大队也改称新名。1984年初,剑阁县基层政区改制,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生产大队、生产队改为居民村、组。6月,撤剑城乡入普安镇。1985年1月,元山、开封、白龙、武连、剑门、龙源6乡改建为镇。1985年10月,江口、公兴、鹤龄、东宝四乡改建为镇。至年底,划为10区、11镇、49乡、529村、3474村民组。1989年,新建柳沟、汉阳为镇,全县为10区、13镇、47乡、529村、3479村民组、20城镇居民委员会、68居民小组。1991年,广元市中区的上寺、下寺、普广3乡镇20村132组划归剑阁县管辖,并新建下寺区。至此,全县为11区、14镇、49乡、549村、3611村民组、20城镇居民委员会、68居民小组。
1990年,全县设10区13镇47乡529村3478组,15个居委会84个居民小组。县辖镇1个(普安镇),区辖乡镇59个。龙泉区辖龙源镇和江石、田家、闻溪、北庙、姚家、盐店、柳垭、鹤鸣8乡;柳沟区辖柳沟镇和毛坝、垂泉、义兴、凉山、西庙5乡;武连区辖武连、东宝2镇和马灯、秀钟、正兴3乡;开封区辖开封镇和碗泉、国光、迎水、高池4乡;元山区辖元山镇和王河、公店、演圣、时古、柘坝5乡;金仙区辖公兴镇和吼狮、金仙、长岭、涂山、香沉、圈龙6乡;白龙区辖白龙镇和摇铃、广坪、碑垭、店子、禾丰5乡;鹤龄区辖鹤龄镇和樵店、杨村、锦屏、羊岭、鸯溪5乡;江口区辖江口镇和张王、高观、木马、柏垭4乡;剑门区辖剑门、汉阳2镇和抄手、小剑2乡。
1991年7月1口,广元市市中区下寺、普广、上寺3乡镇20个村划归剑阁治地。7月9口,成立下寺区,辖下寺、普广、上寺3个乡镇。至年末,全县设11个区,14个镇、49乡,549村、3616组,16个居委会、68个居民小组。
1992年9月30日,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印发《关于撤销区公所和调整乡镇建制的通知》,撤销11个区,将63个乡镇调整为23镇、13乡。其建制状况为鹤鸣乡、凉山乡并入普安镇,江石乡并入龙源镇,国光乡并入开封镇,吼狮乡、涂山乡、圈龙乡并入公兴镇,禾丰乡、碑垭乡、摇铃乡并入白龙镇,正兴乡、马灯乡并入武连镇,小剑乡并入汉阳镇,垂泉乡、毛坝乡并入柳沟镇,鸯溪乡并入鹤龄镇,上寺乡、普广乡并入下寺镇。保留剑门镇、东宝镇、元山镇、江口镇。柳垭、北庙、抄手3乡及普安镇的剑北、剑公、城北、闻溪4村合并新建城北镇,盐店乡、西庙乡合并新建盐店镇,王河乡、公店乡合并新建王河镇;演圣乡、时古乡合并新建演圣镇,金仙乡、长岭乡合并新建金仙镇,木马乡、柏垭乡合并新建木马镇,杨村乡、樵店乡、锦屏乡合并新建杨村镇。香沉、羊岭由乡改为镇。保留田家、闻溪、姚家、义兴、碗泉、迎水、高池、秀钟、广坪、店子、高观、柘坝、张王13乡。全县为23个镇13个乡、549个村3621个村民组、23个居委会87个居民小组。
1995年10月8日,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市委完善乡镇建制的指示精神开展区、乡镇建制调整工作。全县设普安、城北、柳沟、武连、开封、元山、公兴、白龙、鹤龄、江口、剑门、下寺12个片区工作委员会、23个镇、34个乡、548个村、30个居民委员会。本次行政区划调整以1992年政区建制为基础,普安镇划出凉山,龙源镇划出江石,城北镇划出北庙,盐店镇划出西庙,柳沟镇划出垂泉、毛坝,武连镇划出正兴、马灯,开封镇划出国光,时古由演圣镇划入元山镇,王河镇划出公店,公兴镇划出吼狮、涂山、圈龙,金仙镇划出长岭,白龙镇划出碑垭、摇铃、禾丰,杨村镇划出锦屏、樵店,木马镇划出柏垭,下寺镇划出上寺,划出地区单独建乡。同时将凉山乡划入柳沟片区,西庙乡划入城北片区;张王乡划入剑门片区。调整后,普安片区辖普安、龙源2镇和江石、田家、闻溪3乡,面积287.55平方千米,城北片区辖城北、盐店2镇和北庙、姚家、西庙3乡,面积324.69平方千米;柳沟片区辖柳沟镇和垂泉、毛坝、义兴、凉山4乡,面积230.91平方千米;武连片区辖武连、东宝2镇和秀钟、马灯、正兴3乡,面积295.19平方千米;开封片区辖开封镇和高池、迎水、碗泉、国光4乡,面积279.5平方千米;元山片区辖元山、王河、演圣3镇和公店、柘坝2乡,面积274.96平方千米;公兴片区辖公兴、金仙、香沉3镇和吼狮、涂山、长岭、圈龙4乡,面积281.82平方千米;白龙片区辖白龙镇和禾丰、店子、碑垭、摇铃、广坪5乡,面积291.87平方千米;鹤龄片区辖鹤龄、杨村、羊岭3镇和锦屏、樵店2乡,面积259.38平方千米;江口片区辖江口、木马2镇和柏垭、高观2乡,面积220.14平方千米;剑门片区辖剑门关、汉阳2镇和张王乡,面积334.1平方千米;下寺片区辖下寺镇和上寺乡,面积136.6平方千米。
1996年,设立下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下寺片区合署办公。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机构。是年,县乡党政机构改革,全县设12个片区,57个乡镇,乡镇分三类,一类乡镇1个,二类乡镇43个,三类乡镇13个。
2001年10月18日,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市委县乡镇机构改革意见,印发《关于剑阁县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撤销普安、城北、柳沟、武连、开封、元山、公兴、白龙、鹤龄、江口、剑门11个区委、区工委,设立相对应的11个督导办公室,为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2002年8月,县委、县政府依据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以下行政区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全县开展“强村并组”工作,合并22个行政村,新建1个行政村,合并1700个村民小组。通过“强村并组”,全县设528个行政村、1959个村民小组,32个居民委员会、106个居民小组。2006年6月14日,撤销普安、城北、柳沟、武连、开封、元山、公兴、白龙、鹤龄、江口、剑门11个督导办公室。是月,恢复部分村组建制。至年末,全县设23个镇、34个乡,549村、3618个村民组,29个居民委员会、98个居民小组。
2018年8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川府民政〔2018〕5号)同意剑阁县撒销张王乡、店子乡、高观乡、涂山乡,设立张王镇、店子镇、高观镇、涂山镇。
2020年5月7日,在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川府民政〔2020〕1号)同意将剑阁县原有的27个镇30个乡调减为27个镇2个乡;
2020年6月1日,在四川省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剑阁县人民政府批复(剑府函〔2020〕31号)同意将剑阁县原有的524个村、55个社区调减为311个村、53个社区。
目前剑阁县面积3202.95平方公里,总人口64.37万人(2020年),现辖27个镇、2个乡(下寺镇、普安镇、龙源镇、盐店镇、姚家镇、柳沟镇、义兴镇、武连镇、东宝镇、开封镇、元山镇、王河镇、演圣镇、公兴镇、金仙镇、香沉镇、涂山镇、白龙镇、店子镇、鹤龄镇、杨村镇、羊岭镇、江口镇、木马镇、剑门关镇、汉阳镇、张王镇、樵店乡、秀钟乡),311个村、53个社区,县人民政府驻地在下寺镇。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