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集“火出圈”:烟火气里藏着文旅新密码
年关未至,临沭曹洼大集已人山人海,江苏十余辆大巴车组团直奔而来,吆喝声、美食香与熙攘人潮交织成最鲜活的人间图景。这座被网友称作“山东大集天花板”的集市,用实实在在的热度证明:传统集市从未过时,反而在烟火气的滋养中,解锁了文旅融合的新可能。
曹洼大集的爆火,绝非偶然,而是精准击中了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与消费期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标准化的商业体难以替代传统集市的独特魅力——不涨价的实在物价,守住了民生本味;整治一新的路面、规划到位的厕所,破解了传统大集“脏乱差”的痛点;而那份无拘无束的吆喝叫卖、面对面的讨价还价,更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民俗记忆,带来了久违的治愈感。这种“接地气”的体验,让大集超越了单纯的消费场景,成为人们追寻乡愁、感受生活本真的精神栖息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曹洼大集的改造提升,为传统集市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它没有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是在保留烟火气的前提下做“加法”:硬件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游客逛得舒心;服务上坚守平价便民初心,让消费来得放心。这种“升级不升价、便民不折腾”的改造逻辑,既留住了本地人的生活习惯,又吸引了外地游客的目光,实现了“老场景”与“新流量”的双向奔赴。正如网友所言,“熙熙攘攘才是岁月静好”,曹洼大集的成功,本质上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
从曹洼大集的火爆,能看到传统民俗文旅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山东大集频频“出圈”,从淄博烧烤的烟火江湖到曹洼大集的人声鼎沸,背后是大众对真实、质朴、有温度的文旅体验的强烈渴求。这些场景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有着最动人的生活质感;没有高昂的门槛,却能让每个人找到归属感。这启示我们,文旅发展不必一味追逐网红噱头,深耕本土文化、贴近群众需求,把“烟火气”打造成“金名片”,同样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当然,“火出圈”只是起点,“长红”才是目标。面对持续增长的客流,曹洼大集仍需在交通疏导、功能分区、配套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科学规划、长效管理,让烟火气不褪色、体验感不打折。同时,更要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将临沭的非遗技艺、民俗风情融入大集场景,让游客在逛吃之余,能带走更深刻的文化记忆,让“一次打卡”变成“多次回访”。
临沭曹洼大集的热闹,是山东文旅的一个生动缩影。它告诉我们,最动人的风景,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最持久的流量,源于对民生本味的坚守与对文化根脉的传承。期待更多传统集市能以曹洼为鉴,在守正创新中激活内生动力,让烟火气持续升腾,让民俗风越吹越劲,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更多温暖而强劲的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