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如果你去过欧洲旅游,或者看过在西方国家旅游的博主,就会发现在西方国家,不管是大小教堂,或者是有名的教堂,几乎都不要门票,免费进免费坐,免费参加祷告。
而在国内,哪怕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寺庙或者道观,动辄就几十块门票,香火也要钱,连求签解签都明码标价,在一些知名的寺庙,这些活动的收费甚至会翻好几倍,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为啥国外教堂大多免费?为啥国内寺庙普遍收费?
这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还是说中国的寺庙太过“功利”?
精神地位的区别
要说为啥西方教堂普遍免费,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是信仰地位的不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传统国家,宗教信仰从来不只是仪式,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出生要洗礼,成人结婚要在教堂,老人去世也得在教堂做仪式,每周的礼拜不是“选修”项目,而是许多人日常生活的固定安排。
教堂就像咱们小时候街头的社区中心,大家进进出出,见面寒暄,有活动就聚一聚,没事儿也能去坐坐,沉思片刻,它既是信仰中心,也是社区情感维系的一部分。
这种宗教氛围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形式,是渗透进了几代人血液的传统,如果你去意大利一个小镇,能看到老太太拄着拐杖,一大早慢慢走进教堂,只为了点一支蜡烛,念一句祷文,这时候教堂的门根本不可能锁着,工作人员也不会在门口查票收钱,因为它本身就是信徒的“第二个家”,回家当然是不需要收费的。
而在中国,寺庙的角色则经历过几次大的历史断层,尤其是从清末到现代,佛教经历多轮冲击,寺庙曾被废弃没收,甚至用于非宗教用途,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情,这其中很多寺庙都是“文旅一体化”重建的项目,官方主导、市场参与、佛事为辅,说白了就是当作旅游景点来打造的。
大家可以看看家附近的几个知名寺庙,有多少是真正僧众常住,佛事频繁?又有多少是游客爆满,香火生意火热,商铺环绕?不少寺庙的门票由文旅部门统一制定,香火和祈福项目也被商业公司承包。
而且现在进庙烧香不是为了佛法修行,更多是保平安、保升职、保脱单,目的变了,自然气氛也跟着变了,久而久之,寺庙的身份就从追求信仰的场所变成了消费的商业化地点,再被包装成传统文化体验地。
它不再是一个免费的,开放的宗教空间,而是一个需要运营需要赚钱,需要接待更多游客而不是信众的场所,收费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资金的来源不同
但是话说回来,信仰归信仰,场所归场所,不论是教堂还是寺庙,哪一个不需要运营成本?场地维护、水电、人工、文物修缮、活动安排全都是钱,问题是这笔钱从哪来?教堂和寺庙的资金来源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不小的区别。
先说欧洲,在很多国家,教会是一个非常独立的系统,不依赖国家财政,但却拥有稳定的财政来源,比如德国,就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教会税”制度。
只要你在户籍登记时写明自己是基督教(天主教或新教)信徒,每个月工资就会自动扣除一部分,大概占工资的8%-9%左右,作为教会税,交由税务机关统一收取,再转交教会系统。
2023年,德国就有超过2000万人交这笔税,全年总收入超过130亿欧元,这笔钱不仅用来维护教堂运作,还用于慈善、教育、社区服务等,光靠这份收入,教堂就足以维持日常的运营,很多甚至反过来给社区提供免费服务。
而除了教会税,西方教堂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信徒的自愿捐赠,很多人去做礼拜,会自己投放捐款箱,设立遗产基金,甚至每年给教堂打款捐助,像美国,不少富豪立下遗嘱,留下一笔基金给教会帮助社区,这种信仰支持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共识。
而在中国情况就不同了,寺庙没有教会税,也很难获得稳定的财政拨款,即使是大型历史古刹,大多数也归属在文旅局,宗教局等多部门交叉管理之下,开销多拨款少,不少只能靠自己赚钱。
这时候游客就成了主要收入来源,门票、香火钱、祈福项目、功德项目,甚至寺庙周边的文创商店、素斋餐厅、讲坛讲座,都是寺庙自负盈亏的生存手段,没有这些收入,庙里的僧人可能连吃饭都困难,更别提发展寺庙和佛教,或者举办大型的佛事活动了。
你可能会说,那为啥不能完全靠香客捐赠?说实话现代人去寺庙烧香多数是试试运气,很少有人愿意每年固定捐赠几千几万去维持庙宇运营,即便有香火钱,也很不稳定,今天旺明天冷清,根本不能支撑一个机构的长期发展。
即便如此,在中国还是有很多不靠这些花里胡哨的项目赚钱的寺庙,这里面的僧人自食其力,每日清修佛法,香客主动捐钱也会捐钱,在别的寺庙都大兴发展赚钱项目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初心,不让佛门圣地流于世俗,甚至在别的地方遇到灾难还会主动捐助一份力量。
真正的“清净”之地
与那种热闹非凡,商业味浓的寺庙不同,仍有一些寺庙选择安守清净之道,不为流量所动,比如坐落在浙江天台山深处的国清寺,以及位于辽宁海城的大悲寺,面对资本的诱惑,它们依旧坚持初心,不改本色。
它们从不收取门票,斋饭仅象征性收取两元,被称为“最良心的寺庙”,网友们甚至调侃它们是最不懂赚钱的寺庙,明明拥有成为热门景区的资源与条件,却始终选择自给自足,清贫自守,从不向香客主动索取金钱。
与一些日益商业化,文创开发层出不穷的寺庙不同,国清寺作为国家5A级景区,却始终对外免费开放,斋堂中的饭菜也仅收取象征性的费用。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里的僧人会劝信众理性敬香:香贵不如心诚,五元和两百元的香,在佛眼中无分别,他们强调的不是外在形式,而是真诚之心。
而在其他寺庙中,部分僧人身披袈裟却开豪车住洋房,而国清寺的僧侣则以农禅并修的方式生活,他们亲手耕种,采摘蔬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践行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传统,身着粗布僧衣,与古佛青灯为伴,真正诠释了佛门应有的清净与朴实。
国清寺位于浙江天台山,创建于隋代,已有千余年历史,寺庙坐落于山水环绕之中,拥有600余间殿堂与庭院,处处皆透露着古韵与静谧,这里打动人心的,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那份历久弥新的精神信仰,这种坚持让它成为一处值得被更多人了解的真正净土。
而在北方辽宁海城,还有一座被誉为“最清贫的寺院”的大悲寺,这里没有任何形式的功德箱,不设香火功德募捐。僧人每日仅进一餐,作息极为规律,每天只休息四小时。
大悲寺的修行人每年都会踏上苦行之路,下山托钵乞食,他们认为,行脚托钵是修行的一部分,而即使接受了世人的布施,也要留出一部分再施与他人。他们坚信:个人所受的苦难,是为众生减轻负担。
大悲寺建筑简朴,依山而建,整体色调以灰为主,没有绚丽的装饰,尽显庄重肃穆。也正是这种低调内敛,使它被许多人誉为“最干净的寺庙”。
或许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寺庙开始寻求市场化路径,借助香火、文创、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而像国清寺与大悲寺这样的寺庙,依旧选择回归本心,以清苦为荣,不倚赖香客财物,坚守信仰的纯粹,也正是这种选择,让它们成为当代佛门中的一股清流。
他们也许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不靠粉丝打赏或名人代言,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真正的修行,他们的存在,本就值得更多人了解与敬重。
信息来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