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来夜长城肯定有遗憾,如果说白天爬长城是拉练,那夜爬长城就是种享受,没有了白天的闷热拥挤,长城在晚霞的映射下,多了分柔情。
夜长城开放时间:4月-10月,检票时间18:30-21:30,演艺时间:18:30-21:00,夜间缆车运营时间:17:30-19:30。
七八月暑期、周末及节假日298/人,门票包括免费停车位、游览夜长城、灯光秀、《万里长城·千古荣光》沉浸式夜间演艺。
自驾导航“八达岭滚天沟停车场”,停车免费。
你要知道的背景知识
明长城是中国长城修建史上的鼎盛阶段,其规模、结构和防御体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存的长城主体多为明长城。
修建背景
明朝建立后,北方蒙古残余势力仍对中原构成威胁,为巩固边防,朝廷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从明朝初期到末期,长城的修建几乎从未中断,持续了200多年。
主要修建阶段
• 明初奠基:洪武至永乐年间,重点修缮前代长城,并沿边境设立卫所,构建初步的防御体系,如对山海关至居庸关段进行加固。
• 中期完善:弘治至嘉靖年间,蒙古骑兵多次南下,朝廷任命余子俊等大臣主持修城,采用“边墙”形式,将长城与烽燧、关城结合,形成连贯防线,尤其加强了西北边境(如陕西、甘肃段)的修建。
• 后期定型:万历年间,戚继光等将领主持蓟镇长城的修缮,创造性地修建了空心敌台(敌楼),既能驻军又能防御,使长城的实战功能大幅提升,这一时期形成了明长城的最终格局。
结构与特点
• 范围: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约8851.8公里,途经今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等10余个省市。
• 防御体系:由城墙、关城(如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敌台、烽火台、堡寨等组成,层级分明,分工明确。例如,烽火台负责预警,关城为军事重镇,敌台用于近距离作战。
• 建筑工艺:多采用砖石砌筑,墙体高大坚固,部分地段结合地形设险,如利用悬崖峭壁作为天然屏障,大大增强了防御能力。
历史意义
明长城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同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贸易与民族交流。如今,明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